第四期训练营w1-5|第四期训练营w1-5 hold住暴走的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片段三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关键对话》P.89

[拆书家]:海带(长沙麓山分舵)

【R:原文片段】

行为方式回顾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沿着行为方式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这个过程需要费点儿脑力,首先你应当停止当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整个反推过程如下所示。

【行为】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

【第四期训练营w1-5|第四期训练营w1-5 hold住暴走的情绪,避免冲动行为】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者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

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通过这个反推过程,你会让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质疑活动中,进而改变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因素。

【I:拆书家的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讲的是如何运用行为反推法来放缓主观臆断的过程,避免我们在情绪暴走状态下做出极端的事情,造成难堪的局面。而反推的过程为:关注行为—确认感受—分析想法—寻找依据。这里是从行为出发,逐层的去进行询问推理,最后达到安抚情绪行为暴走的目的。这样排序是否合理呢?我们可以试着将这反推调正,也就是回看下行为发生的过程。

一般暴走事件发生是否是这样的?举个例子,你给你男朋友发个微信,说今天晚上一起吃个饭吧!然后男朋友一直没回信息,甚至连个理由都没给你。于是,你开始想这家伙是要上天了嘛!主动约饭不仅不表现出欣喜若狂,反而冰冷的连个泡都没冒,肯定不爱我了。这个时候,你越想越气,从生气上升到愤怒,在情绪过激的影响下,你直接发过去五个字——我们分手吧!接着,一场分手大战就拉开序幕。

我们来看下这个例子,首先是看到男朋友没回信息(见闻),然后衍生他不爱你的想法(想法),接着在想法的影响下极度愤怒(感受),最后做出分手的决定(行为)。从见闻—想法—感受—行为,这是行为出现的原理。当我们清楚了自己过激行为的原因和原理,那么我们需要逐个去进行攻破和处理。避免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酿成大错。那现在我们运用行为反推法加工之前那个例子,看结果如何?

首先关注行为,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解决方式:直接甩我们分手吧这五个字,这种应对方式是否太过简单粗暴了?是的。

接着确定感受,追问行为出现是在什么情绪操作下:为什么我会甩出这五个字?因为我简直太生气,太气愤了。

之后分析想法,试着分析极端情绪是什么想法导致:是什么惹我生气的呢?因为我觉得男朋友不在乎我,不爱我了。

最后寻找依据,从想法观点出发找寻是否有支撑的事实:男朋友不回我信息,是否就是不爱我了?不一定,他平常对我挺好的,至少会给我买喜爱的包包。不回信息可能在开会,也可能出什么状况了。

经过以上这么反推下来,如果你是例子中女主角,心情是否轻松很多?反推法带着我们分析行为的原因,找到其中的bug,同时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行为,而这个过程也让我们变得理性淡定许多。那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很多想法的出现都很难经的起推敲,因为你所看到或者听到,并不代表那是真的事实。同事没及时回复,不是讨厌你而是真的在忙。领导带你去会客吃饭,不是让你挡酒,或许是带你见世面增加你的人脉资源。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当我们的想法并没有确凿依据支撑时,它必然等同不了事实,而你最终的行为极可能会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
A1:
前天晚上9:50,老公出差我自己带孩子,老大洗漱完睡觉了,老二还赖在哥哥床上,说要陪陪哥哥,我去叫她吃维生素,刷牙睡觉,她不肯走,大哭,哥哥还来一句“你先洗漱,洗完再来陪哥哥”,我就觉得儿子都9岁了,还每天晚上非赖着人陪,真是太没有男孩儿气了。我自己也累了一天,觉得儿子真不会体谅我。于是忍不住火大对他就吼,于是老大也开始放声大哭,最终鸡飞狗跳。本来完美的一天就气哼哼,哭闹闹收场了。
反思:只因为哥哥一句话,我就判定他没有男孩子气(就算是没有,他也才9岁)而对他吼。原本可以作业做得早,吃好玩好,高高兴兴结束一天的时候,一场情绪爆发,让“好妈妈”破功不说,孩子们也都情绪不好。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不应该。我见闻—想法—感受—行为,因为劳累放大了负面想法实在不应该。
A2:
【目标】面对儿子的“陪我一会儿”行为不再狂躁或狮吼。
【行动】
1.儿子再次说要陪伴的时候,先不要发脾气,或者进入暴躁状态。
2.先看看自己为什么要发火,背后的感受是什么?
3.是什么想法(对儿子行为的想法)让我有这样的感受?
4.再想想,儿子要陪伴是希望感受一下爱的抱抱,还是真的不是男子汉?
【控制】明天还是和俩孩子相处的一天,如果一天没破功。奖励自己画会儿画。破功的话,静坐20分钟反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