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性传播者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几天北京红蓝黄幼儿园事件一直吵得很热,在这个事件中,所折射出来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到热点事件中去呢?
现在每一个热点事件,大概都是这样的过程:
有人爆料,自媒体揭露黑幕,群众的嫉恶如仇和愤慨被点燃,于是将事件推上热点,自媒体们蜂拥而来,进一步整合、传播、扩散,形成势不可挡的浪潮。
【做一个理性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呢?
自媒体们为了追热点,会形成一种默契:挑最严重、最触目惊心的内容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情绪和冲动反应,实现传播。这就可能导致未经确认的传闻被无意或有意的扩大。
而大多数读者看到之后,又不具备「验证真实性」的意识,只是单纯地被激发起情感。
看到一个热点事件,你会要求它「100%真实」才转发吗?绝大多数人不会。大家只是看一眼,觉得大体可靠,就转发。
于是,这些传闻和谣言,就借由这么一个闭环的传播链条,不断得到强化,螺旋式上升,事件被传得越来越复杂。
到后来,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最初的事实是什么?根本的诉求是什么?不知道。也可能已经没人关注了。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只会造成好心办坏事。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失实
这是传播里面惯用的一个手法,用来消解和封堵舆论。
一个事件,夹杂着真假信息,越演越烈,于是,任它去发酵、演变、传播,各种传言层出不穷,各种猜想甚嚣尘上,突然,伸出一只手,扼住咽喉:你这些情节是假的啊,已经辟谣了,大家散了吧,散了吧。
这时候,反面的舆论就站出来了:「我早就知道是假的了」「你们这些人,见得风就是雨」「是不是要追究一下传谣的责任」……
于是,一股舆论的「合力」,就这样不攻自破。
第二是失焦
失焦就是原本的诉求被模糊,原本的导向被分化。一个热点事件,从齐心协力,到大家各说各的,各执一词。同样,舆论的攻势也就不攻自破。
这些现象,有媒体的原因,但是,也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因。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群体极化。
什么是群体极化?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小群体,由100个人组成,这100个人都有着某种倾向。那么,他们组成的群体,总体的倾向跟个人一致,但是在程度上,会更激进、更极端。
无论失实还是失焦,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群体极化。
个人的倾向和立场,在群体之中被放大,于是,要么群体越来越狂热、极端,要么群体被分化,大群体变成小群体,互相攻讦、抵牾、内耗。那么,面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障碍,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切实推动事件的进展呢?
最核心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性、客观的讨论氛围,不断保持对事件的敏感和审视,抓住核心本质,不断重复诉求。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可以参考下面几个原则:
1. 事实与观点分离
为了避免失实,在传播热点事件的时候,不妨先对信息进行最基本的审视:
信息里面,哪些属于事实,哪些属于观点?这些事实都可靠吗?没有确凿证据和出处的信息,宁可保持怀疑,宁可缓一步,也不要太急。
2. 抓住核心诉求
在热点事件中,无论媒体、自媒体,还是参与传播的人,虽然主旨是一致的 —— 彻查事件真相,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二级议题、细枝末节,实在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发生一个事件,受众的兴趣点就很容易被转移过去 ——
因为大家关心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事件的始末」「整个事件如何解决」,而是借由这个事件,抒发自己对于这些议题的关注和站队而已。说实话,这样的舆论氛围,无需做些什么,放上几天,自己就慢慢分化掉了。
3. 保持长期跟踪
一个事件结束了,但远远不是终点。
这个事件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可以如何去反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可以呼吁做些什么 —— 这些才是更重要的。否则,要冷处理太简单了,拖上几天,等新的事件出来,大家就会忘得差不多。
对待网络热点我们要保持一份怀疑的态度,不要急着站队,而言关注事件本身及解决方法,并由此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推荐阅读
- 摔跤吧,爸爸男主角如何从一个胖大叔成功减肥到138斤的()
- 令狐冲,你是否还记得一个女子叫东方
- 9款荷包蛋做法,以后早餐不用愁
- 投稿|对话 Soul 张璐:我是在互联网红海抓住了一个小机会
- 投稿|赵长鹏财富大缩水,给币安不了一个家
- 爱上一个月亮上的姑娘(七)
- 投稿|Spotify终于走下神坛,跟TME、网易云学做产品?
- 又是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 我为什么做一个“好脾气姑娘”()
- 我的世界Minecraft 书架怎么做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