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鲸商 , 作者 | 王晓萱
近日 , 老字号国产菜刀品牌张小泉 , 因不能拍蒜而引起争议 , 频繁被骂上热搜 。
另一个老字号菜刀王麻子趁机火上添油 , 多次在直播间上演“刀背拍蒜”的营销场面 , 就差直接喊出来:张小泉 , 你装什么“蒜”!
曾经 , 买菜刀也像买马桶一样 , 国外牌子总比国内“香” 。德国双立人、日本旬SHUN等海外品牌 , 售价高达千元 , 国内消费者反而觉得是品质、身份的象征 。殊不知 , 张小泉、王麻子两把“菜刀” , 其实已经是百年国货品牌 。
只是这些国内老字号厨刀纷纷开始升级 , 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走入高端市场 , 却还没找准正确拥抱新一代消费者的姿势 。老国货传承的工匠精神 , 还没能在新商业环境中体现出来 。或许 , 刀、剪的单品“天花板”已经显现 。
分析这个产业的发展 , 还是从饱受争议的“刀剪第一股”张小泉开始吧 。
张小泉 , “蒜”你狠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 , 值得深思的是 , 一个品牌的“傲娇”要付出多少代价 。
张小泉客服的称 , 不单单是这把刀 , 所有菜刀力度掌握不好的话容易断柄 。如果要拍蒜 , 建议用刀面按压 。被激怒的王女士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后 , 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
中国刀具不能拍蒜 , 在众多消费者眼中属于天方夜谭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 , “连拍蒜的使用场景都不考虑的话 , 你做什么中式菜刀?”、“中国菜刀要听米其林的??”、“不是米其林大厨不配用张小泉的刀啊”……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文章图片

面对群嘲与质疑 , 张小泉在7月14日回应称 , 经公司内部查询 , 王女士的刀是2020年9月购买的 , 虽已超过三个月的换新期 , 但为了对消费者表示歉意 , 公司还是会无条件退款 。并强调 , 张小泉一直十分重视产品质量 , 每把刀出厂前都会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 , 让消费者不用担心产品质量问题 。
次日 , 张小泉又发布了一则情况说明称 , 常规刀具可以拍蒜 , 但一些硬度较高的刀具拍蒜有断刀风险 。从专业的角度而言 , 张小泉的产品属于硬度较高、锋利度较高的产品 , 一般这种刀具韧性会比较差;在使用过程中 , 如果发力过猛 , 比如横拍这种行为 , 当刀具受力不均匀的时候 , 由于刀具硬度较高等原因 , 就容易导致断裂 。但网友对此番解释似乎并不买账 。
一波未平 , 一波又起 。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在一则视频中表示 , “中国人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方式是错的 , 米其林的厨师不是这样切的 。张小泉把中国传统的方方正正的菜刀设计进行了改进 , 是国内首创 , 并称那不是设计感 , 是消费者教育 。”该言论再次激起了网民的不满 , 认为张小泉不仅没有反思产品质量问题 , 还傲慢地说教 。该话题获得了几亿阅读量 。当日晚间 , 眼见舆论发酵 , 夏乾良连夜发布视频回应 , 表示视频内容并非全部 , 并为最近的言论不当致歉 。
然而 , 此番歉意依旧没有得到网民的谅解 , 甚至有网友表示 , 将不再购买张小泉的任意一款产品 。回顾2020年 , 网友到知名老字号”厉家菜“就餐时 , 认为其菜品与口味不佳 , 便随即发了一条微博:环境和菜品还不如学校食堂 。经网络发酵 , 厉家菜的回应简单粗暴:清者自清 , 我们没有必要回应什么 。换句话说 , 爱吃不吃 。厉家菜的行径与张小泉起初的态度如出一辙 。
作为to C品牌 , 更应该学会如何面对舆论风向 。回到张小泉事件中 , 为降低断刀事件的负面影响 , 风口浪尖上的张小泉提出了“断刀召集令” , 从现在算起 , 过往5年内张小泉及指定同行品牌的厨房断刀 , 寄给张小泉 , 公司都会寄回一把新刀 。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张小泉的劲对王麻子竟赢得一波流量 。在王麻子的直播间 , 主播反复上演菜刀拍蒜的场面 , 仅14日一场时长近22个小时的直播 , 累计观看人次就达到45万 。不过 , 张小泉事件的热度并没有对王麻子的转化做出多大贡献 。据抖查查显示 , 14日当天的直播销量仅有989件 , 销售额约为8万余元 。
两把“菜刀”的江湖往事刀剪作为中国传统行业 , 产业链完整 , 准入门槛低 , 市场集中度很低 。据天风证券数据 , 我国年营收规模在2000万以上的刀剪企业数量稳定在200家左右 。专业刀剪老品牌、小家电品牌和专业刀剪小品牌是目前我国刀剪市场上的三大“派别” 。
张小泉和王麻子属于专业刀剪老品牌的代表 , 俗话说 , “南有张小泉 , 北有王麻子” 。这对“冤家” , 已经打了很多年 。张小泉源于明朝崇祯年间 , 王思家开了一家名为“张大隆”的剪刀铺 。因为模仿者太多 , 他的后代在康熙年间 , 把招牌改成了“张小泉” 。1928年 , 从小作坊开始公司化 。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文章图片

张小泉的对头王麻子 , 诞生于清初顺治年间 。彼时 , 一名王姓商人正在做剪刀的生意 。起初 , 人们叫他王掌柜 , 因为他满脸麻子 , “王麻子”这个称号也就叫开了 , 后来更成了招牌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 , 王麻子有二十余家手工业刀剪作坊为其加工 。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随后 , 王麻子在1956年进入公私合营的浪潮 , 正式挂牌成立公司 , 八十年代时 , 王麻子的传统锻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文章图片

而这两个刀剪世家发展到现代 , 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做了400年刀剪的张小泉 , 几经易主后 , 于2014年在富春控股的操作下 , 完成了杭州与上海两个张小泉的合并统一 , 从此张小泉也在打造品牌IP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2021年9月 , 张小泉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 正在开启上市征程 。
从营收来看 , 2017年至2021年 , 张小泉的营业收入从3.41亿元增长至7.6亿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 ,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从0.48亿元增长至0.79亿元 ,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3% 。虽规模不大 , 但也算得上是“小而美” 。另外 , 张小泉的净利润有放缓的趋势 。2020年和2021年 , 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8%和1.96% , 远低于2019年的65% 。为寻求突破口 , 自2021年以来 , 张小泉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建立新媒体矩阵 , 通过在社交平台更新趣味视频不断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 。
这也导致张小泉的营销费用攀升 。2021年 , 张小泉的销售费用达1.17亿元 , 销售费用率为15.38% , 比2017年高出近4个百分点 。财报解释称 , 销售费用的增加与公司加大品牌宣传及产品推广力度 , 相应广告宣传费增加有关 。与如此重视品牌维护的张小泉相反的是 , 正在淡出人们视野的王麻子 。
王麻子轻视了品牌力的打造与维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 , 王麻子名声虽大 , 但各种仿制品层出不穷 , 品牌缺乏创新能力 , 于2002年宣告破产 。其商标转给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 后者以委托加工的方式继续生产“王麻子”剪刀 。
栎昌王麻子经营状况并不好 , 在连年亏损下 , 王麻子不得不经历第二次打包转让 。2020年5月 , 在多家公司经过385轮激烈竞价后 , 王麻子最终由广东的一家民营企业金辉刀剪股份收入囊中 。然而 , 买下王麻子的金辉仅是个代工厂 , 仍不善于经营品牌 。
“两把刀”的天花板会在哪?上市后 , 张小泉的日子也不好过 。自上市以来 , 其仅于首日的股价涨幅达到460.3% , 从此便一路下跌 。由于刀具属于低频消费 , 张小泉想要保持业绩高速增长 , 就需要提高单价走高端化 , 并以厨房场景为延伸 , 扩充品类 。
高端化方面 , 我国国产刀具品牌基本以中低端大众市场为主 , 高端市场上 , 德国的双立人等国外品牌占据优势 。国金证券统计了阿里平台上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刀具销量 , 张小泉以16.42%的品牌占有率位列第二 , 而双立人位列第一 。
其中700元以上的刀具市场 , 双立人基本占据半壁江山 。近年来 ,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让众多传统品牌看到了一线生机 。张小泉2016年前后经历过一次企业战略迭代 , 定位就是“做一个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厨房品牌” 。
想要高端化的张小泉 , 相继引入“泉近”和“海云浴日”家徽作为高端产品线的标识 , 目前标识两个家徽的产品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已接近10% 。并且 , 为了让产品更具竞争力与独特性 , 张小泉品牌的1000多个SKU , 皆根据不同对象和场景功能有一些差异化设计 。
投稿|两把“菜刀”砍出国货新段位
文章图片

在产品拓展方面 , 2021年张小泉成立了厨具厨电事业部集群以及家居五金事业部集群 , 厨具厨电、家居五金两大新产品类目共计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元 , 占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29.91% , 较上年同期增长76.05% 。
增长指数可观 , 但这是因为张小泉在2020年处于起步阶段 , 销量非常低 。综合来看 , 张小泉并未在这两个新领域获得利润的增长 。厨电家居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 远大于刀剪行业 , 且对研发有较高要求 。而张小泉的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 , 2020年其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51% , 暂时无法让品牌在厨电红海中形成竞争壁垒 。
反观新一代王麻子 , 仍以北方为主阵地 , 将重点聚焦厨刀领域 , 目前已推出申墨、辰金等10余个系列、上百种厨刀产品 。
目前 , 其不仅在北京保留两家自营实体店 , 未来 , 王麻子还计划升级实体店 , 在王府井等知名旅游购物区打造王麻子品牌形象店 。与此同时 , 之前的假货横行的场面亟需改变 。新一代王麻子通过法律维权、打假 , 与老渠道商解约并限定清除库存期限等方式 , 一点点让正版王麻子取代假货 。
实际上 , 层出不穷的新消费品品牌 , 在举步维艰的改革进程 , 让越来越多老字号陷入发展的迷茫 。贵州茅台、北冰洋饮料、大白兔奶糖等品牌 , 都在探索年轻化 。如何保住老字号的招牌 , 又能贴合国人的真实需求 , 才是他们能历久弥新的关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