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得到应用许岑专栏的如何学习,下面是几点感想。
学习的方法论是一个大的系统,包括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率以及学习后的输出。
学习的动机有内因和外因,最大的内因是兴趣,当然也有虚荣心,好奇心等等,外因包括生活的驱动(例如洗衣、做饭)、职业强迫。有很多说法,例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其实都夸大了内因(尤其是兴趣)的作用。学习非易事,要克服惰性,系统地去学习一项本不熟悉的技能或知识,所需要的能量绝非兴趣可以提供。如果你没有爱因斯坦般聪明的脑袋,过分的强调内因实际上是给自己的无为找到了借口。所以许岑说,成人学习不需要兴趣,对于我来说有点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虽然我觉得这话有点绝对,但起码,我认同,成人学习,大部分时候不能指望兴趣。所以不得不承认,外部动力,例如生活驱动、职业强迫,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后爹后妈,不过它们才是让你产生学习需求,并坚持学习的主要动机。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我们首先要知道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至少学习后的收获是让人愉悦的;再者需要心态上有一种自觉,自己聘任自己,跳出自己,做自己的管理者,有点佛教中的“观法无我”的意思。
根据许岑归纳,学习有两种基本方法——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自然主义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它注重学习内容表面看起来的样子,遇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目的在于积累,量变产生质变。结构主义的学习方式是研究,侧重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认知,提倡透过表面现象去寻求底层的关系,建立举一反三的系统,学习目的在于创造,需要以结构主义认知做基石,搭建新的上层建筑。学习方法的选择不当,会显著降低学习的效率。例如语言学习是典型的自然主义,多听多说多用才是学好语言最好的途径,如果把它当结构主义去学,背了很多语法,却依然不能应用自如。而艺术却是结构主义,如果当自然主义去学,虽然学得了皮毛,但也只能停留在皮毛而已。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目的,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学习的下一步,就是专注。心无旁骛,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保障。这很难做到!微信,购物,八卦都是我们的大敌,即便你对这些非常迟钝,你还有来自工作、家人、朋友的各种干扰。总之,三心二意的借口成千上万,而保持专注的理由就只有一个——保持有效学习。当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应用和方法,例如25分钟番茄工作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多种APP,还有控制你使用手机的APP,例如Forest,但其实生活中需要你专注的时候很多,你不能做每件事都依赖它们。大部分时候,保持只做一件事的方法,是让事情本身有仪式感,生活、学习,四处都有仪式,把学习当作仪式,把写作当作仪式,如此,你要做的事就有了凌驾于其他事情之上的意义。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段,按自己的精力段划分,每个精力段有主题,有界限感,有仪式感,优化每个时间段的仪式步骤,是提高专注力的可行办法。
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两个“碎”。第一个“碎”,是指任务碎化,即所谓的“定个小目标”。罗永浩在每天60秒里也说过,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拆解问题的能力。目标碎化,确定能够实现的小目标并将它变现,是你感受进步的最好办法。第二个“碎”,是指碎片化学习,在成人没有大块时间学习的情况下,碎片化学习是掌握新知识的唯一途径。我认为对于自然主义的学习材料(例如语言),是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学习的;但对于结构主义的学习材料,我非常认同许岑的观点,那就是碎片化的学习一定要基于搜索,就是带着疑问去执行碎片化学习,而不是熊瞎子掰苞米一样,这弄一点那弄一点。碎片化学习的最终效果一定是要把碎片链接起来,这些碎片不是乱石,而是一个打碎的瓷器的碎片,我们是有目的的收拾这些碎片,而不是乱捡。碎片化知识是树叶,你也得先有树根,树干和树枝,碎片化学习要的是枝繁叶茂,而不是情绪化的捡几片叶子夹在书里面。
最后,学习的最终奥义——输出。这是学习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被很多人忽略掉(尤其是我)。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闭环过程,缺少任何一项,都不是有效学习!以输出为导向的输入是最有效率的,这要求我们不断给自己反馈,写摘要、评论,甚至为自己录音,录像。同时,要以教学的心态去学习,带徒弟,是逼迫自己成长的绝佳手段。另外,不要有全局心态,即不要把奢望把一个领域的所有知识都学会,不要像一万小时理论倡导的那样,因为我们没有一万小时。我们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细节和我们的需求上,只要有输出,我们可以直奔大师!许岑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如何学习】以上便是我对许岑专栏课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体会,当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理论合不合适,要在实践中验证。我把这个议题作为我重拾写作的第一篇,也希望自己能自觉自律,我们成长的路上见!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