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中国电影》——看《摔跤吧,爸爸》有感

阿米尔·汗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演员,当然,他的绝世颜值对我很有吸引力,虽然个头娇小,但却贮存着惊世的才能和无敌的意志力,这也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最早接触的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然后是《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是接触的他主演的第三部电影。三部电影,三种不同的类型,但更为可贵的是,分别从某些方面深刻地反应了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阶级制度;宗教制度;父权制度和女权、童婚问题。
【《摔跤吧,中国电影》——看《摔跤吧,爸爸》有感】如果中国的导演和演员都能做到像阿米尔·汗一样以揭露社会、改变社会为己任,那中国的电影肯定会更深刻。而不是现在这种充斥着青春片、贺岁片,以赚取票房为目的的烂电影,以蹭红毯搏眼球的肤浅行为。虽然中国的审查制度是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存在,但却不是放任自己,迷失自我初衷的理由。
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很大的,而且最近几年电影业的发展是越来越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 已由在十几年前的奢侈行为,变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普通方式。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场场爆满的现象也体现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需求,更别提还有一大部分的县、乡市场尚未开发。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观众,我们观看的电影又是什么了?让人过目不忘、感受深刻、启迪心灵,揭示人性,揭露现实的电影有哪些呢?能想到的寥寥无几。在这方面,中国需要像印度学习。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另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印度的父权制度。在电影里,父亲的话是说一不二的,尽管两个女儿并不像练习摔跤,但却有反抗的心思却不敢有正面反抗的行为。妻子虽然不赞同丈夫的做饭,却不得不听从丈夫的。更有甚者,两个女儿弱弱反抗引发了父亲更严酷的压制,他剪掉了她们的长发。虽然电影里略略地提了下,剪掉头发后成为假小子的两个女儿受各种人嘲笑的情景,但我们可以想象她们受到的嘲笑、欺侮、流言蜚语、指指点点要比想象中的更多。在这里,明显看出印度、中国与西方文化、制度的不同。中国近来受西方的影响很大,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父权制度、父权意识越来越淡薄,而且计划生育和养孩子的高额成本使生育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导致孩子成了手心里的宝。如果一个父亲对女儿这样,恐怕早就开始了一场父女拉锯大战,而结果多半是女儿胜出。
2.印度的童婚现象。在影片中有一个刚满14岁的漂亮女孩儿。被父母当货物一样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只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和那一部分彩礼。这一段也是两个女儿心理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不再不理解父亲的行为,不再和父亲消极作对,不再偷懒耍滑。自此,她们明白了父亲的良心用苦,虽然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压在她们身上,但又何尝不是给了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阿米尔·汗的电影几乎都有歌舞,但是在这部电影之中,婚礼现场的歌舞穿插却并不让人感觉到欢乐和幸福,相反,是在欢乐场面上透出地深深地悲凉、无奈和辛酸,与未来新娘的悲惨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新娘的少女时代在今天结束,今天是她作为女孩儿的最后一天,而过了今晚,她将成为一个陌生男人的妻子,为一个陌生的男人生孩子、做家务,一生将这样了无乐趣,毫无希望。在其他人欢歌热舞的热闹场景中,是新娘一张年轻的,附着厚厚脂粉的,毫无表情、生机的脸。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受众感到深深地震撼。
3.男性的欢呼与女性的集体沉默。电影中的一个场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大女儿吉塔获得全国摔跤冠军后,被一群男性抬着轿子游行庆祝,街道上跟随着常常的队伍,都是小孩和男的。而女性呢,都在阳台上路边,看着吉塔幸福的笑脸和男性们集体的狂欢而集体失语,此刻应该是虽面无表情内心却波涛汹涌。当别人过着你想要过得生活,过着你无法企及的生活,内心的感触良多酸甜苦辣或许连自己也说不清,这就是人性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