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苹果供应链十年浮沉:洋班主任和它的中国学生们

苹果|苹果供应链十年浮沉:洋班主任和它的中国学生们
文章图片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 , 作者 | 杨玲玲、林渺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距离iPhone 14系列发布还有两个月 , 苹果(AAPL.NASDAQ)的供应链已进入高速运转 。
据富士康iDPBG事业群消息 , 自7月18日起 , 富士康郑州厂区新入职者返费最高达10000元 , “错过这周 , 再等一年” 。
供应商积极备战 , 只为配合好苹果的新品发布 , 一如过去10年那样 。
“新产品在每年9月发布 , 大概4、5月就会迎来一个小高峰 , 6、7月是一个大高峰 , 峰值最高点还是9月发布前为铺货做准备的时候 , 节奏非常快 。”为苹果提供包材的供应商主管刘晓艺(化名)介绍 。
为苹果供货是门好生意吗?10年前 , 答案显而易见 , iPhone、iPad、iMac等明星产品巨大的出货量 , 给供应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近两年 , 供应商们似乎不再那么肯定 。
苹果对产品要求严苛闻名业内 。据刘晓艺描述 , 苹果对良率要求尤其高 , 采用大数据监控 , 包括各个设备上实时的温度、气压 , 要跟每一个产品绑定 , 大数据会跟踪产品为什么会发生不良 。
有苹果供应商人士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给苹果干活就得时刻绷紧神经 , 一旦放松下来 , 就有掉队风险 。
眼下 , 苹果的订单依然庞大且稳定 , 供应商却开始出现“增收不增利”“股价震荡”等表现 。
 
高压之下 , 一个颇为矛盾的现象出现:一方面 , 中国供应商想摆脱大客户依赖症 , 尝试在新能源汽车、AR/VR、光伏等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另一方面 , 中国供应商又乐于跟苹果做生意 , 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数量占比呈增长态势 。
苹果披露的2020年主要供应商名单显示 , 前200名供应商里 , 中国厂商共有96家 , 占比近半 。要知道 , 在2012年苹果首次公布的供应商名单中 , 有156家公司入选 , 其中只有8家中国公司上榜 。
商业世界不谈感情 , 只看利益 , 看似矛盾的表象之下 , 苹果与供应商长期保持着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
当竞争变得残酷 , 下一个10年 , 这种合作关系还会持续吗?可能每家供应商的回答都有所不同 。
 
苹果生意难做在手机行业 , 一直流传着“苹果吃肉 , 供应商喝汤”的说法 。
“跟着苹果这样的企业做事 , 永远没有什么轻松的时刻 , 当你感觉轻松时 , 说明你已经掉队了 。”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有20余年工作经历的刘宝红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感叹 , 早年间 , 乔布斯在台上发布新品 , 大获成功天下惊 , 聚光灯不停闪烁之际 , 观众席就有供应商的老总在失声痛哭 。
由此可见 , 供应商们吐槽苹果生意难做 , 是多年高压下的肺腑之言 。最新的掉队事件 , 就发生在去年 。
2021年3月 , 欧菲光通过公告确认 , 收到境外特定客户通知 , 特定客户计划终止与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购关系 , 该特定客户即为苹果 。
刘宝红曾帮几家苹果供应链企业培训过员工 , 在他的观察中 , 过去10年 , 中国的苹果供应商规模体量越来越大 , 但部分企业组织、流程、信息系统的能力 , 赶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
在苹果供应链公司工作超过15年的李源(化名)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苹果对供应链的重塑 , 对不少企业冲击巨大 , 尤其那些将苹果视为单一大客户的企业 , 因没有跟上节拍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
 
蓝宝石屏幕供应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下称“GTAT”)便是如此 。2013年10月 , 苹果与GTAT达成合作协议 , 约定由GTAT为其供应蓝宝石材料 , 并分四期支付5.78亿美元预付款 。
据报道 , 合作期间 , 苹果一直在改变蓝宝石的产品规格 , 甚至严苛地缩减生产成本 , 但GTAT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大量高良品率的蓝宝石屏幕 。最终 , GTAT因不堪重负而关停厂房 。
同样的剧情 , 还发生在触控屏幕生产商胜华科技身上 。胜华科技曾是全球第2大触控面板厂 , 也是iPhone 4最大的触控屏供应商 , 但在研发iPhone 5时 , 苹果开始采用新型内嵌式触控屏幕技术(In-cell) 。
胜华科技没有跟进该技术 , 还在重资产投资扩建生产线 , 因而背上沉重债务负担 , 在整个触控显示屏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时 , 率先倒下 。
“苹果非常关注产品的良率 , 如果新技术是由苹果提出 , 它会扶持你 , 一直用订单喂着你 , 直到你把这个技术做成熟 , 他就会考虑导入一个竞争对手来平衡你 。”李源说道 。
触控屏幕制造商宸鸿曾是iPhone与iPad生产屏幕 , 后来苹果推行多供应商策略 , 将订单分散到夏普、东芝、LG、三星等供应商 。
“一家为供应主力厂商 , 另外一到两家随时替补 , 苹果永远会为自己准备好一个水平不差的Plan B 。”一名手机行业分析师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与此同时 , 苹果会与供应链相关厂商签订排他性的技术和产品协议 。如iPhone的触摸屏 , 苹果在供应商建厂时投入巨资 , 买断产能6到36个月 , 阻止竞争对手及时买到同样高技术的触摸屏 。等触摸屏成为大众商品 , 竞争对手可以购买 , 苹果又利用早已谈好的合同 , 拿到供应商的优惠价 。
供应商不想“叛逃”常年高压下 , 供应商难免对苹果有所埋怨 。近两年 , 产业链企业摆脱苹果依赖症的声音渐大 , 今年以来 , 更有媒体指出 , 中国苹果产业链企业出现“叛逃”迹象 。
事实果真如此吗?苹果供应商名单中中国企业的数量 , 或许可以较为直观地回答这一问题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2016-2020年(不包括2019年)苹果公布的前200名核心供应商 , 中国企业分别为73家、85家、86家、96家 。
“如果以时间为横轴 , 以中国厂商所占比例及行业的含金量为纵轴来看 , 过去10年里 , 早期只有少数以富士康为代表的FATP(最后试验装配和包装)成为苹果的一级供应商 , 以及以台系企业为代表的二级供应商 。”李源回忆称 。
2012年 , 苹果首次公开的156家主要供应商名单 , 安洁科技、环旭电子、比亚迪、瑞声科技、昆山长运、天津力神、蓝思科技、苏州面板电子8家中国企业上榜 。
此后 , 国内企业陆续加入苹果供应商行列 , 它们不只是成为原有供应商的替代者 , 在品控和研发等方面也具备优势 , 慢慢从相对低端的组装、五金件加工 , 进阶到技术含量更高的传感器、模组等部分 , 甚至开始与苹果联合开发产品 。
“技术大致分为两类 , 一种是创新技术 , 一种是复制技术 。从0~1 , 这是研发做的事情 , 从1~100 , 这是工艺做的事情 , 在这两点上 , 苹果都比较领先 , 对供应商的要求也高 。”李源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解释 。
“比如 , 现在iPhone 14还没上市 , 但所有的供应商都已经在围绕iPhone 15走怎样的技术路线 , 用什么样的生产工艺 , 展开新一轮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李源举例说道 。
重管理、轻淘汰策略供应商们何以一面吐槽苹果 , 一面又不愿真正离开?
李源用“班主任”和“学生”来比喻苹果和供应商的关系:“苹果就像一个不讲情面的高中班主任 , 当他发现某几个学生掉队了 , 会有点恨铁不成钢 , 把掉队学生的座位往后排 , 但不会贸然把学生踢出班级 。”
苹果清楚供应链的重要 。1996年苹果前任CEO迈克尔·斯平德勒因为包括供应链在内的相关问题被撤职时 , 媒体对他的评价是:“苹果拥有一款大受欢迎的产品 , 但是却无法将其交付给顾客 , 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
次年 , 史蒂夫·乔布斯回归苹果 , 找来在IBM和康柏都干过的供应链专家蒂姆·库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很多人将苹果的成功 , 归功于史蒂夫.乔布斯的技术愿景和设计天赋 , 但没有强大的供应链做保障 , 一切可能只是幻影 。
 
刘宝红告诉时代周报采访人员 , 苹果对供应商采取“重选择、重管理、轻淘汰”策略 , 有专门的团队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评估 , 一家企业要想进入苹果供应商名单 , 并不容易 , 一旦进入 , 苹果也不会轻易将其踢出名单 。
熟悉苹果供应链的人士介绍称 , 苹果负责采购和供应链的员工非常低调和辛苦 , 每个月动辄有一半时间在路上 , 住在上海、深圳或成都 , 盯着供应商 , 把一个个细节做好、做扎实 , 因为魔鬼出在细节中 。
以苹果的声学器件供应商瑞声科技(02018.HK)为例 ,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 , 瑞声科技的苹果产线上 , 所有的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都来自苹果 , 相关产线的负责人会收到来自苹果的远程邮件 , 指出某一条生产线的某一个地方有点问题 , 然后由苹果打开权限 , 生产线负责人才能去现场查看 。
在富士康 , 苹果更是投入2000多名工程师 , 有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有的负责沟通协作;还有的负责管理企业 , 几乎覆盖企业所有运行节点 。
“苹果在利润的追逐上不是涸泽而渔 , 对于供应链的压榨也不到敲骨吸髓的地步 。”谈到为苹果供货 , 李源用“幸运”一词来形容 。
对于那些需要超前于市场研发的零部件 , 在供应链人士看来 , 要求虽高 , 但能够让企业以领先市场的优势实现技术发展 , 同时 , 苹果对单一品类大量采购 , 供货稳定且技术超前 , 无疑是一个优质客户 。
谁陪苹果再走10年“产品、研发是拉车的牛 , 供应链是后面的那辆车 , 供应链任何时候都是辅助性工具 , 离开它不行 , 但是光靠它也不行 。”一名产业链观察人士总结称 。
在李源眼中 , 过去10年 , 苹果并未对供应商疯狂压榨 , 那下个10年呢?当道路变得泥泞 , 牛也开始喘着粗气 , 驾车人又会作何选择?
Canalys发布的新数据显示 , 2022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 9% , 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
在国内 , 手机换机周期从18个月攀升至30个月 ,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换手机了”话题一度引起人们热议 。
面对市场下行压力 , 苹果凭创新突围的办法逐渐难以奏效 , 近几代的iPhone新品常被网友调侃“挤牙膏式创新”“旧的即新的” 。为此 , 苹果开始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来拉动销售 。
上半年 , 电商平台上 , 苹果京东官方自营店显示 , 降价后 , iPhone 13 mini到手价为4599元起、iPhone 13到手价为5399元起;拼多多百亿补贴后 , 128G的iPhone 13到手价仅为4999元 , 比官网零售价整整降价1000元 。
近日 , 一名国内手机厂商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领域 , 手机行业的创新均已遭遇瓶颈 , 短期内难再有颠覆式创新 。这也是近年苹果开始横向拓展 , 推出穿戴设备、家居产品等的原因 。
产业链观察人士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达了他的忧虑:未来10年 , 当乔布斯的余晖慢慢散去 , 产品端的创新优势消失殆尽 , 行业进入严峻的价格战 , 苹果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会不会反过来成为挤压供应商的利器?
在这方面 , 供应商利润缩减已经露出端倪 。财报数据显示 , 2021年蓝思科技(300433.SZ)实现营收452. 68亿元 , 同比增长22.55% , 净利润只有20.70亿元 , 同比减少57.72%;立讯精密(002475.SZ)2021年实现营收1539.46亿元 , 同比增长66.43%;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14%至70.71亿元 。
今年6月 , 仁宝电脑(2324.TW)内部人士也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证实 , 已退出部分Apple Watch、iPad代工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 , 仁宝放弃苹果代工 , 与利润不佳有关 。
面对市场压力 , 苹果自身也开始“节衣缩食” 。有报道称 , 苹果计划明年在一些部门放缓招聘和支出增长 , 以应对潜在的经济下滑 。
如此环境下 , 中国供应商们不得不为下一个10年做准备 , 于是便有了富士康、立讯精密下场造车;歌尔股份加码AR/VR;蓝思科技进军光伏 , 长盈精密布局动力电池结构件业务等 。
在刘宝红看来 , 行业中的竞争对手迎头追赶 , 苹果供应链的成本压力的确比原来要高 , 特别是iPad产品 , 但这并不意味着 , 乔布斯产品创新的余辉已经散尽 。苹果还是一家创新型企业 , 只是技术上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
【苹果|苹果供应链十年浮沉:洋班主任和它的中国学生们】在此背景下 , 中国供应商正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还能陪苹果走过10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