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即失业却是为何()

原因太多了。

在有些情形,其中之一是:国内外的野鸡大学太多了。
郁慕侠《上海鳞爪·野鸡大学》里说:
“大学既多,表面上足见吾国教育的发达,求高深教育的人多,但是骨子里却并不如此简单,因为这种不良大学校,人们在它上面加着‘野鸡’两字,变成‘野鸡大学’了。”
这后半句似乎名实的因果颠倒,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其实办这种大学的人,他们的宗旨完全如交易所一样,以营业为目的,故对于校舍务求美观轩敞,对于学费则高昂非常,对于学生纯取放任主义,因此训育和教育都马马虎虎,寄宿学生可以出外住旅馆,上课点名可由他人代之,学生成绩怎样,他们也不注意。”
“等到修业完毕,再马马虎虎给他一顶方帽子、一纸卒业文凭,就算尽他们的责任了。他们的内幕如是而已,莫怪人们要呼他为“野鸡大学”了,真是可叹!”
没想到民国时期就有人因野鸡大学多而感慨了,虽然想起来那时四亿人似乎总共也没几所大学。而今大学更多了几百倍,野鸡大学可能也不少吧。
有识之士可以在有空有兴趣的时候做一统计研究。
我目前只对这个比喻有点兴趣,所以就禁不住想想查查野鸡和野鸡大学到底咋回事儿。
野鸡,我只记得小时候在集市上见过。有个人扛着一杆猎枪,在集市上卖刚打到的野鸡。似乎尾巴比家鸡要长,翅膀感觉色彩更艳丽一些吧。比家鸡贵。不知道那肉吃起来是否货真价实。
既然所知甚少,那就先百度一下看看吧。顺便对照一下野鸡和野鸡大学的特性,似乎也蛮有趣的哩。
那就对照一下吧:
野鸡 VS 野鸡大学:
"适应性广,抗寒、耐粗。” VS 到处都有,国内外都有,地理和人文环境都无太大影响。
“集群性强。”VS 动不动一百一百的,很快就二百三百五百乃至九百八十多了。
“胆怯机警。” VS 动不动就搞教改,改革这改革那,好像要一定不能落伍的样子。改革力度貌似很大,方面实实在在地很多,却是根本的问题从未好好解决,培养对象的根本能力并未得到重视,鸡老是飞不高,甚至丑小鸡也不怎么会飞了。
“食量小,食性杂。” VS 一学期十几门课,每一门都不能深入学习。好的大学学生大部分一学期也就选修四五门课,每一门都深入学习、研究,所以等到毕业时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深入的了解,与刚入学时大不相同。可野鸡大学学分任务重,课程设置得凑足数,以显得学生交的学费不白交。给了十块钱,就得往筐里多塞几颗芹菜,不管那是不是芹菜或者野草或者有没有烂。
“性情活泼,善于奔走,不善飞行。” VS 东奔西走,到处走穴,各种各种论坛会议,然而因为并无深厚的内功,因此无法飞到高空俯瞰大地,更不可能与真正的高手较量。
“叫声特殊。” VS 因为对专业内容并不深入学习领会,东拼西凑一些概念名词,作出很有学问的样子,一会儿高唱这个主义,一会儿高唱那个主张,各种主义、主张本身是些啥玩意儿以及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如何,却既未搞清也无意去搞清。特别是如果在国内,就多用一些洋概念,显得像个洋鳖或者洋憋的嫡传儿子,这样似乎就高土鳖一头,结果叫声就会有些四不像,是谓"叫声特殊"。
【大学毕业即失业却是为何()】关于野鸡的生活习性,百度就列了这么几项。生活习性是最有意思的,生活么,谁没有?对比对比,知道异同,也会有意外的难说给人什么感受的趣味儿不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