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服药后排病反应

问1:听说有些病人吃完中药后上吐下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回答:这属于药后反应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排病反应”。排病反应是指在服用中药(特别是在服用温运阳气中药)的过程中,正气得以充盛,与藏匿于脏腑经络中的邪气相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病人身上就会出现一些邪气外排的反应,并且随着邪气的排出,机体逐渐自我修复,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排病反应。出现排病反应的前提必须是辨证论治准确、煎煮服法无误。
中医学治病历来强调药物必须“中病”和“以知为度”,如《伤寒论》强调服桂枝汤后汗出愈、服瓜蒂散当吐、服茵陈蒿汤小便如皂荚汁等。西医学鼻祖希帕克拉底也早就强调过:“人体的体液、血液必须调和才能无病,痰、咳、汗、尿、大便、排脓,这些分泌物排出体外,身体才能产生调和,当血液调和、还原时,病才能痊愈。产生这些自觉症状的现象,就是促进迈进自然的调和之道,决不可因为排出这些排泄物,感染非常痛苦而横加阻止,否则将永远无法调和,使疾病缠绵不愈”。
问2:同一张方子,有的人吃完拉肚子,有的拼命流清涕、打喷嚏,甚至有的会手脚麻木、心慌心跳、四肢发凉,这是为什么?
回答: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服经典中药后正气增强,体内的阴寒邪毒必从虚处而发,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毛筋骨,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既然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之邪积聚之所,当应用药振奋人体阳气,托邪外透,最终病得治愈。常见的排病反应有:
(1)排寒反应:对外感寒邪的疾病,必须将风寒之邪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孔窍及四肢末梢排出。
(2)情志抑郁所致的疾病,多以情志方面的反应及矢气和呃逆等形式排出。如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现大量的肛门排气,或经食道从口中大量噫气。
(3)痰湿所致的疾病,多以咳痰、尿频、腹泻、排汗、癫痫发作等方式排出。
(4)阳气郁滞所致的疾病,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
(5)瘀血所致的疾病,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6)失眠及嗜睡:几乎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够遇到的现象。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一种表现。
(7)气动反应: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麻、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经络时出现的反应。
(8)发热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现象,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其中,以胃肠道方面的反应最为多见,因后天之本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排病过程中身体的修复需要一定的能量,能量来源主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饮食精微提供;同时,肠道是多数病邪向体外排出的通道,因此,它的反应极为复杂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向正-反两个方向的大幅度功能调整,出现呕吐、腹泻、不大便、食欲改变等临床表现。
特别指出的是,根据临床观察,多数患者以腹泻为排病反应主要表现,腹泻的特点是次数虽多,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服药,腹泻即可自然消失,腹泻前多伴有一过性腹痛、腹中鸣响、矢气频频等,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或者如黏糊状,但与普通急性胃肠炎、痢疾不同,腹泻后病人反而觉得轻松,停服中药后症状很快消失,往往在服用热稀粥及充分睡眠休息后即可缓解,不会出现脱水、严重内环境紊乱等情况。
【奇特的服药后排病反应】排病反应所持续的时间、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是由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本气的强弱程度所决定的,部分病人会出现非常剧烈的排病反应,我们称之为“瞑眩反应”,往往见于疑难危重症病人当中,但过程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所以我们并不追求此类反应,但部分疑难病人在常规治疗无法取效或收效不明显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我们仍会追求“以知为度”的瞑眩反应。(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