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你的突然联系……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那种情况,甚至自己也办过那样的事儿,是什么呢?比如:
那天,我在参加一场重要的采访人员会。其实这样的场合,如果不是摄影采访人员,去了就是“观摩”,稿子用通稿即可。而且现在几大媒体直播,再去现场就显得意义不大。
我正在听会,来了一条微信,是某报同行发来的,问我在不在会场?
我缓了一会,就这一句,也没说什么事
我们是在一场活动中认识,一面之缘,平时几乎没联系过。
除了上上次,也是共同参加一个活动,她让我帮她占个座。

还有上一次,她问我“在吗”。我没回,她也没说什么事。
然后就是,平时连朋友圈“点赞之交”都算不上。
我想这回她找我干什么呢?可能是让我给她发现场照片,以向别人证明自己参加了活动。(最后一句是我臆想,因为之前她参加活动,必发朋友圈,说“要让领导看到”)
想想都是同行,总是会碰见,能帮则帮呗,举手之劳而已。但是,总感觉就这么容易地答应别人帮忙,自己心里别扭。
抛开这件事,我不做更多联想,因为我毕竟不知道是什么事。说几点感想吧:
不要问我“在吗”,请直接说事 生活常识,一般别人问你“在吗”,尤其是那种平时几乎不联系的人,偶尔冒泡十有八九是有求于你。或者就是他要结婚了,生娃了,等等。
而且,你不回应他在不在,他不会说下一句话。
那,我要不要回应你呢?谁知道你要干嘛。
就说我吧。
我找别人也是问在不在,但不是“在吗”,很多情况是“在不”,我觉得后者更俏皮柔和。(哈哈哈,捂脸)
但问过之后,不等对方回答,我会很快说我有什么事。因为我比较担心别人浮想联翩、以为我要怎么麻烦别人呢,从而装作没看见。
一句话,交情禁不住检验。
当然有些马上回应在,有些等我说完才回话,都是人之常情。这基于你们彼此的了解和交情。
廉价的善良,只能助长他人气焰拉低自己 有个词叫“愚善”。
在我看来,这样的善良是对自己的不友好,也是不人道的。同时这样轻易的给予别人善良,并不一定所有人都领情。时间久了,“老好人”的标签会拉低自己的分量。
这让我想到了电影《芳华》里的刘峰。
文工团里都知道他的外号“活雷锋”,不管谁,不管大事小事,刘峰都热心无私地帮忙。在面对人生重大利益抉择的时候,他的内心还是想着别人。我不知道有没有道德绑架在里面。
后来,他的腰受伤,打仗断了胳膊,退伍后成了流动小贩。而他的同学们,个个走上人生赢家。
这对自己是何其残忍。我想,这也不是我们社会应该弘扬的价值观。
也许,他的内心并不在乎这些,只是善良成为了习惯。那么我也想说,请把善良留给值得的人。
刘峰帮过很多人,但只有何小萍陪伴他最后,相互扶持。多年后偶遇两位女同学,叙旧,帮他向城管要车,但趁他不在,两个女同学还是拿当年的误会揶揄了刘峰。在她们心底,并不相信刘峰没有摸林丁丁。
林丁丁呢,远嫁澳洲,给女同学寄来的照片,生活很滋润。当年陷害刘峰的事件,似乎对她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可能在她内心深处,偶尔一个时刻会有感到不安的时候,她会拿一句“年轻谁还不犯错”来安慰了自己,然后如常生活。
我也在想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好人刘峰和总是被欺侮的何小萍,是电影里所有角色人生最惨淡的两个人。而那些看客同学,要么出身高干家庭,要么长的漂亮出众,结局不是搞房地产到处拿地,就是家人强强联合门当户对,或者出国读书然后当作家。
每个人的人生结局都比刘峰好。
导演想说什么呢?在电影最后,有一句旁白,意思是说只有刘峰何小萍,活得比谁都内心安宁。
那么,冯小刚导演是不是就想表达一句,向那些“坏人们”说一句,你们良心会安吗?
但是,呵呵,无力到只能道德谴责,现在又有几个人会在意呢?
所以我想说,你的时间精力很贵,你的善良很贵,你的人格很贵。
那就把自己的善良,给予那些懂得的人。
还有就是,要对你自己好一点。
平时朋友圈里的僵尸粉,
别人凭什么“你说帮忙就帮你” 这类人有种不劳而获的心理,有侥幸心理,“万一你答应帮忙呢”;还有一种是,根据他之前对你的印象,他觉得你会热心地答应。
后者要提防,因为很可能你配合了别人,或者帮助了别人,人家心里时候可能还暗骂一句“傻叉”。
就像那个经典段子,朱军录《艺术人生》,一个老者很配合,哭得稀里哗啦。节目录毕,朱军骂“这老傻叉还真配合”。
还有一点,有些人就是有“自我自恋病症”。比如,一个简单的忙,你如果不帮,他会心生怨恨,说你小气之类的。
【最怕你的突然联系……】当然这种情况,只适用于那种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当然当然,我是想说,我们都知道也应该热情待人。每个人都有义务让这个社会变成充满爱的人间。
但是,最重要,帮你,你要知道感谢,感恩。
没有谁有义务帮你,社会又不是你爸你妈开的。如果别人不帮你,为什么就不换位思考,你又为别人做过什么?
再举手之劳的事,不也得麻烦我“举下手”么。
就说这些吧。写于回家的地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