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也谈“销售”

朋友跟我聊起近况,喜欢心理学、也喜欢家庭教育的她,最近准备转战“保险”行业了,因为,她想要得到保险行业中最核心的技能——销售。
1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其实,我也是一名销售》。
那个时候,我对“销售”的理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而时代走到了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已经从最初的“晒”,转变成了世界观、价值观的窗口。
看过的书,评过的剧也罢;晒过的美景与晒过的孩子也好,都成了“我们自己”的网上代言人。
无论是刻意而为,还是随意就好,这面窗户就这样“如实”地展示着我们“想要”给别人看到的那一面。
而那一面,往往就是我们的“身份”。

【个人成长】也谈“销售”
文章图片
销售“自己”.jpg
保险销售初印象
想到保险,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家里曾经有个远房亲戚,很早就加入了保险营销员的队伍,那个时候,保险都是先从“熟人”开始的,我家也毫不例外地成为他的营销对象。而最后的购买行为,并不是因为“我需要”,而是碍于亲戚的面子,当然也是因为“帮他完成当月的业绩”。
想起樊登在一本书中曾讲过,让你买单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唤起内心的真正需要;一种则是唤起心中的恐惧。
【【个人成长】也谈“销售”】很明显,“保险”的营销方式,因为它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总是与“远离恐惧”相关。
而现今,当人们物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险”慢慢从“远离恐惧”的功能到“风险闭环”的功能,作为“财富管理”的“闭环”功能远远比“远离恐惧”,让人感觉轻松、愉悦的多,因此,在大众的接受程度上,也好了很多。
“被销售”的体验
想起“销售”,就让我想到2次迥然不同的“被销售”的经历:
我的发型师,是我10年前认识的,自从在他这里烫过一次头发后,我再没去过其他发型工作室。而后我介绍了我的妈妈,我的朋友,甚至是我来深圳旅游的朋友。而现在,我的朋友也和我的发型师成为了朋友。
这是我最长程的一次“被销售”的经历。
而回想起来,他竟从来没有对我做过“销售”。相比之前的很多工作室,从洗头开始就各种询问,要35元的洗发水,还是50元的洗发水,更夸张的一次,是递给我一张A4大小的洗发套餐,上面密密麻麻写了10多种组合,看的我眼花又缭乱。
而在他这里,我没有被介绍过一次所谓的“更划算”的套餐。我只是说我的需求,我需要被解决的发型问题,而他只负责根据我的发质粗细、软硬、多少,来设计我的发型,而后如实告诉我会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甚至会提醒我,某次我突发奇想的超短发造型,虽然也会适合我,但是将会涉及重整我的大衣柜。
我想,这是我发自内心需要的发型设计;
我有需要了,我就来了;
我没有需要,也不会因为价格便宜就去折腾一次;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这家老板的“销售”风格,我知道的是,我自己是喜欢这样的“被销售”的。
而另一次不愉快的“销售”经历,起初仅仅源于信任的关系,然后,承诺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
在承诺的效果截止日期前,当我并未看到相应效果的时候,又去承诺了下一个承诺的日期。
最后,最基本的信任都破灭了。
销售,销售,销得到底是什么?
基于我是一个消费者的身份,我喜欢的“销售”是源于我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一个被扩大、被刺激的需求;因为,一个被扩大、被刺激的需求,在回归平静之后,肯定会归于“真实的”。
基于我是一个“销售者”的身份,我想基于的是“真实的”,我能提供的,我能做到的,因为,最终销售的还是“自己”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