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之人脉

我记得在沟通课上常常常提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本质上是利益的平等交换
当然这个话题很大,我目前仍然困惑,需要继续思考。但文中有两个建议可以参考: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在生活中,稳定的人脉一定是基于平等交换,至于交换是否拿得上台面是另外一件事情,比如基于利益交换的,基于学识交换的,但是仅仅认识甚至单一索求的,不叫人脉。这一点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交叉验证,人是有心理价值评估的

可是有些问题恰恰出在社会环境上。有些是东西方共通的,有些则不一样。都说西方思想太野太蛮夷,可是反而是自由,允许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在。尊重孩子的想法。
而东方的集体思想几乎使每个人都被要求成为外向的“无边界者”要求勇于提问问题的同时要有被长者或自我,或出于自己的想法去“请求”别人、要求别人、打断别人、干涉别人,这都天经地义,完全无视对方的个人隐私,是否责任范围内,是否方便,都要成熟的抗打击力

舆论,乌合之众。一团乱麻。
时过境迁,对于这些人,有三种对策:
【时间的朋友之人脉】1.不要配合对方的“不懂分寸”、“没有边界”,不要让自己难受。有些人会碍于情面,即便对方提出“非礼”要求,也不会拒绝,一而再地迁就,会让这些“无边界者”变本加厉,让自己的边界一再压缩。这样的结果,只能到了最后忍无可忍,蓄积爆发。
有些人是工作中的老好人,谁来求助都会伸出援手。表面上是得到了好人缘,实际上,自己内心不平,而别人也只是把你当做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而已。
柿子不捡软的,难道还捡硬的吗?
2.不必和“无边界者”死磕,不要什么事都“讨回公道”。有些人被没有分寸的干扰激怒,自我防御意识很强,一定要“还”回去。这些人一副受害者面相,受害事实既成,如果不教训对方,就难出恶气。斗来斗去,两败俱伤。
把关注度放在已被侵犯的边界上,就是面向过去,把关注度放在需要保护的边界上,就是面向未来。过去已去,执著于此其实是让对方的伤害继续,而并未从中学习。记得时刻审查自己的边界就够了,过去的,让它过去吧。
3.不要固化边界,既然人际之间追求的是合作,那就适时调整边界。有些人看似边界意识很强,别人只能被冷冷地拒之门外,而且一视同仁,这其实是一种边界无能的过度自我保护。他们不知道如何根据情形变化、关系的亲疏来调整边界,内心捍卫的依然是自我的“原则”,这其实是另一种“无边界”罢了。
成熟度高的人,和不同的人有不同边界,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边界,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边界。因为他们很清楚,所谓边界,最根本的价值就是便于与人合作,实现幸福、成就的生活目标而已,所以,别用一个标准要求他们。
所以,当我们遇到没有分寸,没有边界的人时,无论如何选择:是做一个“受”,接受对方的各种无底线挑战;还是做一个“攻”,睚眦必报,立刻反击;或者城墙高筑,一视同仁,都会让我们备受其扰,开始与“无边界者”同谋,进行一场自我毁灭式的破坏。
把眼光从这些人身上移开,做自己该做的事。被侵犯边界时,一把推开,温柔而坚定地道一声:“劳驾,让一下”。这时候,你才是自己的主人。当然,前提是,你得推得动。
不做同谋,做同道,做未来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