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给年轻人机会,是怎样的一种鸡汤()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篇名为《台湾走心广告:致25岁一无是处的你》的视频推送刷屏了。看到这鸡汤的题目,我本连看的欲望都没有,但因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前上司转发了,我相信她的眼光,故而耐着性子默默地把视频看完了。
视频讲述的是一场社会实验:台湾104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名为“Be A Giver”的社会运动,请来本土有发言权的大佬们,发给他们几份匿名简历,而他们站在用人的角度,一一给予否定——无非是三点:学历不够、没经验、跳槽次数多。刚好我作为一个25岁,大胆辞掉上一份工作,重新规划职业的年轻人,学历尚可,有作品,跳槽次数至少没有被吐槽,却仍然逃不过对方扔过来的“想要现成高端人才”的深水炸弹,哦不,是赤裸裸的炮弹。是的,可以说大部分企业都这么做,并且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面试过程中,我大概会听到以下几种声音:
1.创业型企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我们是年轻的团队,但大部分年轻人是技术人员,其他岗位,要么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人士来带动,要么低价卖给应届生做执行。
2.传统媒体行业:我看你的履历挺符合我们的要求,作品也不错,就是薪资……
【所谓给年轻人机会,是怎样的一种鸡汤()】3.其他高速发展行业:初创时我们会招初级岗位,提供培训,一起成长,而如今正是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直接上战场就能火拼杀敌的高级人才,这是现实。
讲真,对于有经验但不算特别丰富的人来说,求职是最艰难的。应届生,企业更看重的是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不会上来就把你丢在核心岗位,自然门槛相对低一点;5年以上有稳定行业经验的人,受欢迎程度都不用细说为何了。
从前我对于这种给年轻人贴标签的职场歧视特别愤青,谁还没有年轻的时候,难不成A希望我在B练完了再捡现成,B希望我在A混好了再挖墙角?如此伪博弈,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抱怨人才市场供需不符,年轻人则越来越绝望。
毫无意外,视频接下来会有神转折——简历的主人名字揭晓,前两位分别是:电影大师李安、面包师世界冠军吴宝春。都是大师级别的,是不是很励志呢?然而,再接下来才是动人时刻:高管们看到了自己的好兄弟、同事的孩子,甚至自己女儿的名字。当然,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再问,毋庸置疑,齐刷刷回答要给机会。
这其中,其实真正动人,却又真正需要思考的那一刻,是知道真相后大佬们的沉默。看一次,也许只能感受到他们的震惊和内心的情感波动,甚至有人红了眼眶。然而,拭去感同身受的眼泪后,理智回归再看,就完全发现这是一道伪命题了。如果没有这些情感因素,没有“朋友、女儿、同事孩子”的标签,压根儿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结果,而现实中,考虑进这些因素的用人单位,往往会被人喷“走后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大部分求职者来说,同样不会有太大的几率碰到高管是熟人,并且新生代因追求个性,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不会选择走捷径。
诚然,这则广告想要传递的讯息是,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因为这其中可能就有你自己的至亲,你作为社会精英,需要参与进来,营造这样一个有希望的社会环境。初衷是好的,但视频中高管们提到的点确实也是所谓过了“四分之一人生”的群体之硬伤。综合我的多次面试经验,不难看出,这三个劣势是非常客观的存在:
第一,学历。虽说学历不能代表全部,尤其是对某一方面天赋异凛或异常努力的人来说,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你的学习能力,求学时期所处的环境也会对你的眼界、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举个明显的例子,面试时,至少我所知道的本科及以上的求职者会穿着整齐,女生会化妆,哪怕不是那么地应景,却也足够得体。而专科(填表格的时候看到的)的求职者,特别是男生,往往是一件孩子气的T恤加牛仔裤就来了。最夸张的一次,居然有人踢踏着人字拖大摇大摆地见面试官,然而他应聘的是极其要求形象的公关公司!
请别误会,举这样的例子并非是学历歧视,只是本人的所见所感,如是因,如是果,抱怨用人单位的时候,去思考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才是正经。
第二,经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东西只能靠时间和项目慢慢积累,但行动派创始人刘晓琦讲的一个故事,完全打破了我对于职场经验的理解。故事内容大概是她初入媒体行业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直接提出要当副主编,领导给她的条件是一个月内做出杂志改版方案。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新手,她学习了朋友—— 保险皇后刘云燕的做法,规定自己每天拜访5个人,就是坐下来谈杂志。一个月后,她拜访了上百个人,市调数据和改版方案水到渠成。有了这些实打实的东西做支撑,一来顶住了来自其他编辑的压力,将即将出版的杂志停刊改版并获得良好反响,二来也使她坐稳了副主编的位置。
你可能要说,就是努力勤奋嘛。那么把这个任务给没有任何经验的你,你会想到每日拜访5人的办法,并且坚持下来,同时还做好市场调研吗?诚然,任何一个行业,努力都是本分,而刘晓琦自己的总结,是她对于这个行业的热爱和观察远远超过了其他同业,她所做的事情,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出来。这不仅仅需要打破局限的勇气,还需要一种巧劲,依靠观察和行动的巧劲。这算是给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一种启发吧。
第三,跳槽频繁。作为一个毕业后两年内换了三份工作的人,我真的非常能理解同龄人的烦恼和迷茫。有的是毕业时还没有找到方向,有的是像我这样,本来有职业规划,却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怀疑,所以现在要经历调整的阵痛期。事实上,资历尚浅的我是没有资格来评论这件事情的,唯一能给出的建议是,就算你紧张、害怕、自卑、不知所措,那就一边保留这些情绪一边做事吧,不用等到把情绪都扫光,因为如果你能做到短时间内消除这些情绪,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迷茫的问题。
一边害怕一边做事,这也是刘晓琦的建议。我个人的切身体会是,如果长时间离开职场,想要去从一片混沌中找出自己想要什么,多数时间是白费功夫的。首先,没有经济来源会让你陷入极大的恐慌和压力中,容易焦虑和抑郁。其次,年轻的我们由于看到的世界还不够宽广,没有发掘出足够的可能性,光靠想,选择仍然是不多。就好比你只认识苹果和梨,怎么会想到也可以吃西瓜呢?
曾经我对于建议多尝试的说法很烦,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虽然只是一丢丢),我开始明白,“鸡汤的错在于没有给勺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之所以反感,正是因为单独把“尝试”提出来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作者相当于叫你自绝后路——去流浪吧,把唯一的积蓄拿来当路费,饿就饿呗……
真正有用的尝试,应该是带有思考和承担的。你可以大胆选择一份低薪的工作,也可以在下定决心后跳槽,但永远记住你的父母对你的守护,即便因为年轻而一时无法回馈,至少不要成为他们的负担。也就是说,你可以边打工边周游世界,但不要耽于享乐而心安理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的家庭,父母都是不容易的。
最后回到主题,“给年轻人机会”。身为年轻人的我,同样也非常渴望这样的机会,但我深知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即便相信明天会更好,起码在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你会发现,前辈们其实只是期待有狼性、能吃苦的年轻人,自动自发地子弹上膛,随时随地上战场,毕竟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战友”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