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想找借口

如果我想找借口
文章图片
截图里是如下内容

2000年至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做了三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丈夫的婚外性一直远多于妻子,但两者在短短10年之内都翻了一番。10年间婚外性的发生率,男性从13.2%增长到28.9%,女性从4.5%增加到9.7%

补充下,调查方法是抽样访问,最近的一次,2010年的样本是全国138个城市社区、40个农村社区的7196人,应答率为75%
讲道理,这单纯的数据罗列怎么就是找借口了?我试着理一下: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存在婚外性——>婚外性在慢慢形成一个社会趋势——>这个潮流表明趋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我”只是符合这个社会趋势的一员。额,好像还挺有道理,“ta摸得,我为何不能摸?”但, 读书时就懂得嘲笑孔乙己的我们,现在反而认可这个借口的合理性?甚至,婚外性算什么,瑞典有份研究报告称15—20%的孩童,其生父与他们所认知的不同。光有数据还不够,要有理论基础。这里可以提到进化心理学,自私的基因渴望繁衍——“男人都希望广播精种”。呐,这不比什么“运动员荷尔蒙旺盛,需求大”、“演员受到诱惑比较多容易犯错”更有说服力?
注意,上面这些数据、理论都是之前就有了,但对主流舆论有什么影响么?林丹和陈赫的粉丝之所以找借口是因为他们作为粉丝对偶像的爱。对,我说的是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任与对方捆绑在一起,接受对方的各种缺陷,甚至变成了自己更爱对方的理由(如上述情境里一起度过患难)。但我不是他们的粉丝啊,那些也只是数据啊。对错及道德也是人定义的,而不是数据。
【如果我想找借口】我为什么这样愤怒?你知道我们有共同的微信好友,我想你也不希望出现——有人看到你的评论后私我:“大宝你什么情况?怎么乱搞?” 虽然它已经发生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