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今天参加一个读书会,一位会员对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一段评论,引起了我的深思。该会员认为,贾谊作为梁怀王太傅,因怀王坠马而死,感到非常内疚,最后抑郁而终,非常可惜,如果贾谊内心强大,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就能度过难关,以他非凡的才华,在未来的岁月里必定大放异彩(大意)。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看似有无数寻择,事实上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只有一条。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洛阳人。幼时聪颖,学习刻苦,先秦诸子百家书籍无所不读,尤其对道家思想研究颇深,少年时就写出《道德论》、《道术》等专著。贾谊非常喜欢屈原的作品,他不但读屈原作品,还深入探究屈原作品的背景以及屈原当时的心境,俯仰吟咏间,常有时光错位神会屈原之感。贾谊十八岁时,名动河南郡,河南郡守吴公召之,经过深谈,被其学识折服,虽将他收在门下,悉心载培,经过几年学习,贾谊学问日见精深。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河南郡守吴公被征召入朝任廷尉之职,借机向文帝举荐贾议,汉文帝任命贾谊为博士,这一年贾谊刚刚二十一岁。文帝时常就国家大事咨询众博士,贾谊在庙堂上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如鹤立鸡群,文帝大悦,贾谊一年之内二迁,被任命为中大夫,贾谊参与汉文帝许多重大决策,深得文帝宠信,一时天下无二。
当贾谊高谈阔论于朝堂时,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步入政治的激流。政治是各种利益交汇之地,其中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实际利益,贾谊的正直敢言得到汉文帝支持的同时,也损害不少人的利益。当时被封列候沉缅于京师的繁花温柔之中,不愿离京赴国,这些人在京利用权势巧取豪夺争权夺利,严重影响统治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贾谊直接向文帝提出让列候就国举措,文帝雷霆立行,严令列候赴国,列候不服,汉文帝拿功臣周勃开刀,免去周勃丞相之职,让其到封地去,周勃一走,众人皆散。他们人虽离京,恨却埋在心里,他们都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向朝庭发难。当然,文帝作为皇帝,借列候十万个胆也不敢造次,他们只能将胸中的怒火泄向文帝最宠信的大臣贾谊身上。
危险正在靠近,猎网正在张开,而贾谊却未察觉即将到来的黑暗,依旧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率性直言。汉文帝决定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类的高职,那些利益受损者报复的机会到了,周勃、灌婴等老臣纠集一帮新贵高声反对,他们认为贾谊不过一介书生,年少轻狂专权骄横不可授之以重器。如果个别新贵反对,汉文帝还能高声驳斥,但是新老权贵纠合一起弹劾贾谊,就不得不慎重考虑。汉文帝能以贱位得继大统,全靠老臣支持,如果老臣群起反对,后果难以预料。正当汉文帝踌躇犹豫之际,另一佞臣邓通出场,给贾谊以最后一击。邓通发迹纯属偶然,因为文帝梦中不能成仙,被一黄衣小郎推了一把,梦醒后一直留意这位神人,一天文帝偶遇邓通,惊呼天人,宠幸日甚,甚至将铜山交给他开发铸钱,邓通自此大发。贾谊看不惯这类人,时常讥讽,邓通怀恨在心,现在日吉时良,不垫几块黑砖怎成?于是得着机会就在文帝面前拔弄事非,文帝渐渐顶不住一干人等的压力,终于下定决心将贾谊贬到长沙。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形容少年高中时情景。少年得志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古人将少年得志称为人生一大悲,到现代,不少人认为成名还是早些好,民国时期作家张爱玲曾说过,成名还得趁早。不过纵观古今,许多事实证明,少年得志却实不是什么好事,古语说得好:“亭亭园中花,早谢还早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适应于这个道理。
贾谊在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之际,突然遭遇这么大变故,一时间万念俱毁。长沙是屈原行呤之处,屈原是贾谊心中的先师、偶像,他常到汨罗江畔寻找屈子的足迹,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水,耳畔响起渔夫的声音:“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子没有与世沉浮,贾谊当然不会转直为屈,不过南方的清幽安抚他的内心,远离朝堂的喧嚣给他更多思考,他开始成熟起来,在闲暇之余用笔将自己的内心挥洒在竹简上,这个时期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人生无常,白云苍狗只在一息之间。当他在长沙苦吟静息之时,朝堂之上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贾谊也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只是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短暂的辉煌在他面前只是一闪,人生的大幕竟然在他青春岁月时缓缓落下。(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