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实录之(初三我决定辍学从事写作(一))

【咨询实录之(初三我决定辍学从事写作(一))】小文(化名)有不错的成长背景。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妈妈是一名老师,且父母感情很好。小文在小学期间一直担任班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小获奖无数。可是小文入读初中后却让父母大失所望:她常和父母争吵;她选择了一位不仅经常被老师点名,还谈恋爱的学生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她无数次的承诺不玩手机却玩到半夜三更,甚至因此不做作业或早晨起不了床;她的成绩直线下降,甚至有次交了白卷;她数次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到校,宣扬读书无用,甚至提出辍学在家从事写作……
咨询室里,小文终于愿意和辅导老师谈目前自己的困难:“其实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不应该目前辍学去写作。即使将来我要写作,如果我读书考上好的学校,我以后也会更好。”
“但是,困难呢?真实的困难是什么?”我问道。
“我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我也知道我应该下定决心去学习,可是我又总会拖延。”
“你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比如你什么时候会拖延?怎么拖延的?”
“比如晚上该做作业了,我就会先看小说。一方面是小说的情节很吸引人,另一方面其实我就是不停地拖延,逃避做作业。再比如,语文课或数学课我听到一半,就想后面的课程内容等我晚上回到家再自学吧……”可是小文又迫不及待地说:“虽然我现在成绩不好,可是只是我不想学,我认为也不是只有学习一条出路,我相信我现在不读书开始写小说照样可以养活我自己。”
我看到她的矛盾、混乱和犹豫——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有过辉煌的成绩,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胜任目前的学习,对中考考上重点高中没有信心,甚至不知从何开始努力,自我效能感低下,甚至用写作等借口回避学习(当然也试图回避了他学不好的事实)。
我想第一步应该是让她明白她目前的状态。(是的,我相信她也许不是足够清楚)
看到一旁的抱枕和一包纸巾,我灵机一动。“小文,现在老师想和你做一个模拟,这个模拟也许可以帮助你明白你的状况,你愿意吗?”小文表示同意。
“我们就用这个柔软的抱枕当做学习,就用纸巾代表写作。你觉得你怀里抱着谁会更舒服?或者你更愿意抱着抱枕还是纸巾?”
“抱枕。”
“可是,你现在想把抱枕抱在怀里并不容易,你看我就代表着困难,另一端在我手里。你来扯扯看。”
小文扯了半天都没把抱枕扯过去,我说道:“好的,你现在就放手,不要抱枕了,你换成了抱纸巾。”
小文抱着纸巾盒的时候,我请她谈感受。她的眼泪就这样留下来了:“我想要学习,可是学习困难太大了,我目前其实是这样。所以我才会用写作拖延。”
“如果你真的要抱枕,你要怎么做呢?”
小文静坐了1分钟后,突然就站起来,使力地把抱枕抢过去了。她抱着抱枕,喘着气。告诉我:“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和我告别。
我相信此时此刻她内在的个人力量得以唤醒。
初中生中“小文”式的学业逃避现象不少,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开个奶茶店;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去创业;我不想读书了,读书不是唯一出路……
本次咨询中,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知觉自身所处的困境,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选择的根源,并唤醒来访者的个人力量。
知识链接:关于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wa在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等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人们接受并整合来自实践的掌握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方面的效能信息,形成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我国研究者开展过学习效能感和回避型拖延的关系,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较少的拖延行为,能够较好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拖延程度较高,会选择拖延或回避学习任务,或者挑战根本不可能的任务。
原创,如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