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千回读

一代文坛泰斗季羡林先生,在九十多岁时仍喜欢背诵《四时读书诗》。
这是一首关于春夏秋冬四时读书情趣的著名组诗,原文如下: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诗读起来确实很有意思。好书不厌千回读的道理,大家也都懂。然而现代社会中,被手机和各种娱乐绑架了的人,有的人已经根本做不到收心敛神,安心读一本书了。
听起来很糟糕吧。嗯,这个人,其实就是我。
所以,某一天批评女儿学习不专心时,她回嘴:“你还不是天天抱着手机玩……”
哑然,赧然,悔然。
痛定思痛,重新读书。
行动之前,不敢声张。也是存了一点私心,给自己留了一点后路,万一坚持不下去呢,万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还是学习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吧。
于是白天努力工作,夜晚灯下,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掐指算来,已经坚持了两个周。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选择,就近取书,能读就好。
重读的第一本书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很久之前读过,再翻起,前几页有种读不下去的困顿。当然不是先生写得不好,是因为总是在心里惦记着,微信有没有新消息?群里漏没漏重要的通知?朋友圈里有没有感兴趣的内容?
然而书的魅力还是大的。渐入佳境,读进去了,就渐渐忘记了手机的存在。读着读着,看到年迈的杨绛先生,隔空感知到女儿的离世,然后要去把女儿离世的消息告诉钱钟书先生。书里,她说:“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她还安慰钱钟书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这一句话读完,赶紧合上书,不敢继续下读。
心立刻揪着痛了起来,眼泪也止不住簌簌下落。
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看到相同的这句话,很奇怪,为什么只是觉得凄然,可怜,却并没有这种痛到彻骨痛到窒息的感觉呢?
相同的文字,不同的时间段里读起来,却有着不同的感受。越是年纪大了,见的人多了,听的事情多了,反而越是心灵柔软。见不得伤害,听不得伤痛。
缓解了自己的情绪,继续读下去——
先生继续说,“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只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古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这是女儿和先生全部失去之后,杨绛的一段心理独白。
字字血,字字情,却字字安静。
默默揣想,一个女子,晚年痛失丈夫和唯一的爱女,该是怎样的一种坚强才能继续活下去。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世人看来已经一无所有的女子,能够拿起笔,用文字怀念着逝去的爱人和亲人。那些孤单的日子里,她是否也曾有过痛不欲生的哭泣?可曾有过不为人知的软弱和放弃?
这番揣想不会再有答案。2016年,105岁的杨绛先生逝去。那一年春天,我恰巧在北京出差,看到北京的地铁站口有这样一张照片,是杨绛先生的简笔画像,和一行简单的文字:“我们再见了,您们团圆了。”当时,我用手机拍下了那副画面,因了对杨绛先生的崇敬,那时,心里只是有着淡淡的忧伤。
而今天回想起来那画面那文字,忧伤依旧。因为无论如何洒脱,逝去总是会令人悲伤的。可是今天重读旧书,忧伤之下,却多了几分安然的宁静。滋味这般复杂,竟然无言以诉。只是告诉自己:既然世界给予我这么多精彩和丰富,无论悲伤还是欢乐,安然接受吧。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没有比心更深的海,办法总比问题多,面对总比抱怨强。如果竟然能在沙漠里遇到玫瑰,岂不是世界的垂爱和人生的恩赐?
感谢重读。如果不是重读,怕是不会再有这些体验。而生命的分量,应该就在于不断积累的体验吧。
好书不厌千回读,阅读,我想我会继续。

好书不厌千回读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书不厌千回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