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之后无言情——这些年,和自由行走以及她的文字

三爱之后无言情——这些年,和自由行走以及她的文字
文章图片
三爱刚一上映,就去电影院看了,评分、票房、甚至男女主演和制作水平都不会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于我而言这是和作者自由行走以及她的文字又一场盛大而美妙的相遇。

1
大概是零五零六年,开始在晋江泡,有很多好看的言情小说,比如现在已经出版或被搬上银幕的《第三种爱情》、《何以笙箫默》、《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佳期如梦》、《是以见放》、《人生若只初相见》等等,那是一个痛快尽兴、恣肆放纵却又无比安全的世界,看了很多,泪了很多,笑了很多,也爱了很多。
毫无疑问,言情小说的主力军是女性,透漏着对爱的希冀和寄托,说女性靠感情生活也不算太为过,是骨血中传承和流淌的热情。女同志的纯粹爱情可能像水痘,要么就痛痛快快出一场,然后终身免疫,再也不起波澜,不起涟漪;要么就永远是蛰伏的病症,伺机而动。当所有的一切在现实中都没有安放之地时,艺术作品便成为最佳的延伸领域。在这里,可以放肆,可以信马由缰,本来是死局的东西突然就活络了。当然了更重要的是安全,丝毫不影响日常生活,就连作家洁尘都说看电影是最好的出轨。在文字和影像的世界,感情可以妥妥的轮回,怦然心动,生根发芽,最后自然的消弥,归于无形。
就我个人而言,阅读在生活中并不敢以量计算,总体上看得不多,但如果能遇到一篇感兴趣、有看点的好文字,仍是觉得此缘匪浅。不论是否要区分严肃文学和通俗读物,喜欢的言情小说从来不会从我的书单中退出,它是一个温暖而湿润的坐标,永远会保留一席之地,正如曾经在自由的博客中看到网友xiaoxiao对我们这群已婚女性对言情小说的态度:已经确定的现实,还怀有无限的遐想。
2
除了爱情这种微妙物质带来的遐想,就是文字本身的力量和感动。时至今日,一直力挺的言情作者还是自由行走,鲜有出其右者,非常喜欢这位作风低调、文笔沉稳的作者。
我读自由的第一本小说就是《第三种爱情》,她的文字非常简练,近乎白描,很少用大段繁复的修饰和描写,但出来的效果却很吸引人,就像某双特别秀气的小手在心上轻轻挠了一下,无论什么时候看,都能马上进入剧情,然后跟着一路走下去,这个是让人很佩服的。到现在,我都能想起第一次读三爱,然后一头栽进去的快乐和激动,就是那种灵犀暗通,正负磁铁啪的一声对接的感觉。
王安忆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这就是小说特别能够做的事情,它能够交代、描述较为曲折和间接的状态,那就是感情和心理。情感的表现和心理的表达,这些可说是小说的专利。”用这个标准来评价言情小说更是合适,它本来就不需要宏大的结构,复杂的背景,严谨的逻辑,但它需要作者准确传神地表述爱情的核心和本质,那就是吸引,两个人、两颗心、两个灵魂不由自主地爱慕、靠近、交流和沟通,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需要同等的分量和质地。言情小说是一种虚构,并不排斥王子和灰姑娘的形式,但人的爱情是有根基的,发芽和成长需要合适的和可能性的土壤,生活从哪里来,生活是怎么来的,爱情也要怎么来。我想这就是自由文字的成功,三爱中的林启正和邹雨依然有着悬殊的地位和背景,故事从开篇就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结局,但在这个框架和宿命中却演绎了两人的爱情起伏和欲罢不能,抗拒和吸引都很强烈、饱满,对于读者来说自然也是过瘾。
3
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分类,喜欢三爱的人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信仰派:硬挺自由大大,非自由写的番外不看,鄙视续集,近乎痴迷,有点走火入魔;
模糊派:年纪较小的,还不太理解第三种爱情,只为揪心的故事哭泣;
理智派:认定故事就停留在那一刻是最美的,回味好几遍,偶尔看看续集,但不求故事会有突破;
实践派:自己动手写续集的;
怀疑派:虽然也知道他们不可能在一起,但是心中升腾起无比的希望,到处看续集寻求安慰;
革新派:反对原来的结尾,心心念念一定要让他们在一起。
就我个人而言,脱离模糊派,首沾信仰派,自由的小说或自由的文字是一定会看的,以前是喜欢其文笔的通体透明和简练流畅,慢慢的好似开始怀念一位远居异乡的老朋友,想去了解她的想法,倾听她的感受,一晃竟是几年下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再然后当然是理智派,三爱的整体风格现实稳重,整部剧情最离谱的就是结尾,夸张不是夸大,只是把真实性细化呈现到每一个毛孔,由此看到的不是一个远距离的成像,而是一颗颗活生生、水灵灵、跳跃至生、俯身为死的灵魂细胞。让一切戛然而止吧,就在这一刻,快乐来自回忆,痛苦来自回忆和现实的差距,爱的反义词不是不爱,而是曾经爱过,虽然我相信邹雨和林启正不会。
很多年前,我还年轻,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心头重若千斤,不能呼吸,不能自已,邹雨的坦率真实,林启正的隐忍深情,彼此的吸引和抗拒如此浓烈如此灼人却又如此无力,不能承受之重,亦不能承受之轻。自由说她很认真的想,真的很认真的想,要给二人一个结尾,偏偏没有。我在自己的世界也很认真的想给出一个说服自己至少把这个故事搁浅淡化的交代,偏偏也没有。邹雨,她的爱情让人心疼,可是她,却让人喜爱。
我不会去做实践派,却渐渐沾染怀疑派和革新派,所有的三爱续集都看过了,短篇叙事的,长篇流云的,无一例外的是创作的姐妹们都喜欢三爱,喜欢自由,喜欢邹雨喜欢启正,惺惺相惜,情不自禁,温暖亲切。不会再去关注文字是否华美,结构是否得当,情节是否合理,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给邹雨一个归宿,给邹雨一个交代。
4
江湖人称“三爱之后无言情”。一部小说,得评如此,其卿卿我我无论是否登的了大雅之堂,都已算作成功。虽是戏言,但足以说明大家对她的喜欢。晋江的留言,自由的博客带来的不仅仅是点击量这类数字概念,更传递着一种态度,一种喜欢小说、喜欢作者进而追随相伴的友爱,没有功利,没有目的,无需相识,无需相认,只是在茫茫人海、浩浩网络中流淌于文字故事中的万千思绪,秘而不宣,直指人心。
【三爱之后无言情——这些年,和自由行走以及她的文字】二零一四年八月,三爱的第四个版本出版发行。快十年了,一部算不得深刻、算不得史诗、更算不得巨製的普通都市爱情故事始终在这个群体中流传着,十年前的年轻人和十年后的年轻人共同喜欢着同一个故事,同一段情节,同一个邹雨,同一个自由,时光能够流淌出的温暖大概就是此时,此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