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床垫江湖,误入歧途

投稿|床垫江湖,误入歧途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斑马消费 , 作者 | 徐霁
6月底慕思股份上市后 , 8月初趣睡科技开启申购 , 即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原本就话题性十足的大家居行业床垫板块 , 再添两家明星公司 。
大市场空间 , 低附加值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 造就了如今床垫江湖的内卷格局 。
行业老大慕思 , 品牌争议从未间断;代工厂梦百合 , 想通过营销投入来做大品牌业务 , 去年却陷入亏损泥潭;“床垫第一股”喜临门 , 前几年跨界影视元气大伤 , 回归主业大砸广告才勉强恢复体力;趣睡科技造出互联网床垫的空中楼阁 , 被二股东小米捅刀 , 业绩下滑 , 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
头部企业们“误入歧途” , 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C端 。现在的消费者 , 想要买到物美价廉的床垫 , 可真是太难了 。
看起来很美人这一生 , 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在床上度过 。在这个场景中 , 床品、床垫、床上用品 , 无论哪个细分市场 , 都蕴含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
床上四件套 , 这个并不起眼的小行业 , 曾培育出了富安娜、梦洁股份、多喜爱、罗莱生活、水星家纺5家上市公司 。
功能更重要、客单价更高的床垫 , 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容量 。
中国人大规模使用床垫 , 其实并没有多长时间 。在全球化带来床垫使用习惯之前的几千年 , 我们垫着睡觉的材质和产品五花八门 。
中国床垫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 市场培育期便形成了穗宝床垫、皖宝床垫等地方特色品牌 , 并一直延续至今 。
90年代之后 , 随着自主研发的床具机械开始投入使用 , 中国床垫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时期 。白手起家的喜临门、以床垫机械切入的梦神家居 , 便诞生于这个阶段 。
新世纪之后 , 外资品牌争相进入中国市场 , 本土床垫行业发展提速 , 并先后诞生了多个流派 。高举高打走品牌路线的慕思股份 , 主打生产、替品牌代工走外销渠道的梦百合 , 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
床垫产品本身 , 也从早期的棕垫为主 , 演变为现在弹簧床垫为主、海绵床垫和乳胶床垫为辅的产品结构 。按最新数据 , 这三者的占比分别为70%、20%、10% 。
公开数据显示 , 经过30年的发展 ,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床垫生产、消费与出口国 。产值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 , 2020年消费规模85.4亿美元 , 最近十年的复合增长率接近20% , 远超其他国家 , 在大家居行业亦名列前茅 。
随着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 床垫的普及率和更换频率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 , 中国的床垫普及率仅为60% , 而发达经济体大多达到85%;中国近50%的消费者超过5年未更换床垫 , 美国消费者的三年床垫更换率达到70%——随着乳胶等新材料在中国床垫市场的普及 , 更换频率提高将成为自然趋势 。
同时 , 在床垫发源地美国 , 前五大品牌的市场集中度超过50% , 而中国五大床垫品牌的市场集中度仅为16%左右 , 头部品牌的扩张空间非常大 。
不过 , 巨大市场空间的背面 , 床垫市场的弊端也非常突出 。在大家居行业的各大产品线中 , 床垫是典型的隐性产品 , 相较于全屋定制、沙发、智能家居等显性产品 , 整体附加值有限 。
大市场空间 , 低附加值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 造成的结果就是内卷 。那么 , 床垫行业的内卷 , 到底有多少种姿势?
品牌智商税早期 , 中国家居行业极度缺乏自信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只要挂上仿欧美的品牌标签 , 产品就能卖出高价 。
特别是广东品牌 , 把这一招玩得炉火纯青 。定制家居行业 , 老大欧派家居和老二索菲亚 , 小弟皮阿诺、好莱客等 , 都是这个套路 。
2011年 , 央视曝光假冒“洋品牌”达芬奇家居引发热议 。这家企业将东莞生产的家居产品运到意大利再运回来 , 标价比原来涨了10倍 。之后 , 该品牌在市场上基本销声匿迹 。
但是 , 这种伪“洋品牌”的商业模式 , 并未能完全杜绝 , 只是更加隐晦罢了 。床垫行业 , 最突出的便是慕思 。
当你在机场、高铁站看到那个与乔布斯颇有几分相似的老头叼着烟斗 , 宣传“源自1868”、“法国皇家设计师”的慕思de Rucci;当你在家居卖场最高规格的门店看到这售价动辄过万元的床垫 , 你大概率会以为这是哪个国际大牌 。
其实 , 这是一家2004年才创立于广东东莞厚街的本土品牌 。
2009年 , 这个名叫Timothy James Kingman的老头 , 与慕思签约 , 授权公司可永久使用带有其肖像的照片及其底片 。也就是说 , 这个老头与公司品牌及家居行业没有任何关系 , 不是品牌创始人也不是设计师 , 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广告 。
靠着高端的品牌定位和广告暗示的胜利 , 慕思股份一跃而成为中国床垫老大 。在极度分散的中国床垫市场 , 公司市场份额8% , 为第二名喜临门的两倍 , 占据了前五大品牌总市场份额的一半 。
尽管品牌广告等问题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 并引发舆论争议 , 但是 , 慕思股份还是在今年6月底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 。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加深 , 慕思的智商税 , 其实也没有以前好收了 。
近几年 , 公司异于行业趋势 , 不断下调旗下床垫产品的出厂价 , 2019年-2021年分别为2419.93元、2102.60元、2041.97元 。
同时 , 在原来的直营和经销渠道之外 , 公司加大力度拓展合作品牌业务 , 2019年联合欧派成立“慕思·苏斯”品牌 , 仅供欧派全渠道销售 。
当你订购欧派的全屋定制 , 宣称赠送慕思的床品和床垫 , 实际上只是定制品牌“慕思·苏斯”而已 。
近3年 , 公司对欧派家居的销售金额分别为6288.15万元、2.88亿元、5.28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3%、6.47%和8.15% 。
多重因素合力 , 慕思股份毛利率从2019年的53.49%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44.98% , 通过压制三项费用的支出 , 公司才勉强保住了盈利能力 。
生产商转型慕思的品牌成功 ,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 确实是智商税 。成本1000元出头的床垫 , 出厂价2000元 , 靠着有瑕疵的广告营销 , 在终端能卖出大几千上万元的价格 。
但是 , 在行业内 , 这个品牌化的成功案例 , 激励不少同行 , 重仓品牌业务、加大营销力度 。转变最明显的便是梦百合 。
2003年创立的梦百合 , 核心业务为床垫出口 , 给大牌做代工 。2021年 , 公司营业收入79.12亿元 , 自有品牌仅15.62亿元 , 占比不到20% 。
但是 , 全球化生产、缺乏品牌力 , 导致公司盈利能力差、业绩不稳定 。2021年 , 梦百合盈利能力继续下滑 , 亏损2.76亿元 , 这是公司自2011年有业绩记录以来的首次亏损 。
出于对本土市场的重视 , 以及对提升盈利能力的渴望 , 梦百合加大了对品牌业务的投入 。截至2021年底 , 其线下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 。
但是 , 梦百合与慕思同样的问题是 , 高收入和高增长 , 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 。
2021年 , 梦百合广告宣传费1.96亿元;当年 , 公司自有品牌收入15.62亿元 , 毛利率29.67% , 这部分业务的毛利润也才4.63亿元 。综合算下来 , 梦百合的广告投放力度 , 一点也不比慕思小 。
这些品牌想通过长期的高投放 , 建立渠道和品牌惯性 , 以此来深挖护城河建立长期优势 。但是 , 对于床垫这种低频消费来说 , 直接的广告投入势必是长期且低效的 。
A股另一家生产型床垫企业的经历 , 则更为曲折 。
浙江绍兴人陈阿裕17岁开始在木器厂当学徒 , 22岁时用仅有的1000元钱办起了软垫厂 , 随后喜临门成立 , 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床垫品牌之一 。
2012年以“床垫第一股”的身份上市后 , 陈阿裕不甘心老老实实做床垫 , 在跨界重组最盛的2015年 , 掏空家底以现金7.2亿元收购影视公司绿城传媒100%股权 。
没有意外 , 喜临门影视板块暴雷 , 拖累上市公司业绩 。困顿之时 , 公司差点被顾家家居收购 。
陈阿裕痛定思痛 , 清理影视资产 , 回归床垫主业 , 终于在2021年打了个翻身仗 。
喜临门核心业务得以提振 , 一方面是降低毛利率以价换量 , 另一方面还是与梦百合和慕思一样 , 大幅加大广告投放力度 。
2021年 , 公司广告及业务宣传费3.04亿元 , 同比增长了81.39% 。至此 , 喜临门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 , 但盈利能力 , 还是较头部家居企业们 , 低了不少 。
互联网泡沫床垫 , 是一个相对较重的产品 。感官上的重 , 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置欲望 。产业上的重 , 是指行业内大多为重资产企业 , 设计、生产、品牌、销售一揽子全包 。
直到2014年 , 一家叫Casper的美国公司 , 对传统床垫行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颠覆 。
Casper通过线下体验店和电商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销售 , 向客户承诺100天免费试用退换 , 床垫卷起来装进纸箱运输 , 方便收货和退换 。
【投稿|床垫江湖,误入歧途】2015年 , 在科龙、美的、全友等企业担任过销售高管的李勇 , 创立趣睡科技 , 把Casper的业务模式复制到中国市场 。
这种新颖的商业模式 , 让公司在一级市场广受追捧 。趣睡科技创立几个月后 , 便拿到小米系顺为投资的1000万元天使投资 。目前 , 小米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
另外 , 公司还陆续拿到京东数科、成都国资、喜临门、昆仑万维、篮球明星易建联等机构的投资 。
尽管从来没直接说过 , 但是 , 趣睡科技的8H床垫就是按照雷军“互联网思维”来打造的 。
专注 。趣睡科技床垫产品只做少量SKU , 集中精力打造爆款;公司采取外包生产+互联网销售的轻资产模式运作 。
极致 。公司讲究用户体验 , 床垫采用纸箱卷装 , 方便收发 , 提供21天的试睡期 。
口碑 。提升用户参与感 , 8H品牌通过社会化营销和众筹等模式 , 奠定了互联网床垫的品牌基础 。
快 。产品落地快 , 公司发展快 , 上市也快 , 创立5年便开始冲击创业板 , 到今年终于如愿以偿 , 8月2日已开启申购 , 敲钟在即 。
但是 , 销售重度依赖互联网平台 , 特别是小米系电商平台 , 生产完全依赖喜临门、梦神家居和梦百合 , 终究是在巨头的夹缝中讨个巧而已 。
灰犀牛已经开始作乱 。自2019年起 , B2B2C模式下小米商城减少对非米家系列产品的采购 , 重创了公司业务 。
2019年-2021年 , 趣睡科技来自小米系列平台的收入分别为4.18亿元、3.27亿元、2.90亿元 , 占比分别为75.69%、68.43%和61.41% 。同期 , 公司营业收入从5.52亿元下降至4.73亿元 。根据业绩预告 , 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均大幅下滑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个互联网床垫第一品牌 , 曾是刷单小能手 。2017年-2019年 , 趣睡科技刷单的订单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5%、1.81%及0.26% 。直到监管层加强管控 , 公司才于2019 年3月底停止刷单行为 。
现在的情况是 , 老师Casper上市不到两年就火速退市 , 互联网床垫的泡沫被刺破;趣睡科技登陆A股 , 新故事准备怎么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