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近七成网民认可的电竞运动,正在让更多人望而却步

投稿|近七成网民认可的电竞运动,正在让更多人望而却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锌刻度 , 撰文 | 流星 , 编辑 | 李觐麟
“要教你爸妈看懂《英雄联盟》比赛 , 一共需要多少步?”
今年上半年 , 游戏市场的表现着实不太理想 。流水数据和玩家规模双双下滑的现实 , 无形之中挫伤了许多从业者和企业的信心 。
而大环境如此 , 细分赛道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
比如说 , 电子竞技 。
此前才因为入亚等一系列利好事件而广受关注的电竞产业 , 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也跟大部队一起“拉了胯” 。
根据中国音数协电竞工委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2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数据显示 , 2022年上半年 , 中国电竞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 637.12 亿元 , 同比减少 10.12% 。用户规模约 4.87亿人 , 同比下降 0.41% 。
不过 , 虽然同样存在数据下滑现象 , 但电竞产业的未来却显得乐观许多 , 而其中缘由也很简单——对于主流文化而言 , 电竞正在以“体育项目”而非“游戏产品”的身份被认知 。
“电竞=体育”的观点 , 为何在国内认可度最高?7月26日 , 腾讯联合腾讯电竞与亚洲电子体育联合会(AESF) , 发布了《2022亚洲电竞行业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 , 随着“电竞入亚”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 目前国内已经有70.3%的网民认为电竞应该参与奥运会或其他重大体育赛事 , 66.8%的网民认为电竞与足球、篮球一样 , 是一项体育运动 。
能得到如此评价 , 电竞产业也算是达成了生涯的一个小目标 。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
或者说 , 尤其是在国内 。
事实上 , 虽然电子竞技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入奥”的目标 , 但最迫切希望电子竞技被官方承认“运动”属性的 , 还要数中国市场 。
在《亚洲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报告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亚洲地区 , 中国对于“电竞与体育”相关描述的认同度最高 , 甚至远远超过了官方“举国之力”扶持电竞产业的韩国 , 和游戏热门市场日本 。
这样的情况是有些反常识的 , 毕竟 , 在大部分国内玩家心中 , 海外地区对于游戏的态度应该是更加开放和前卫的 , 在推进“电竞入奥”这件事上 , 他们也应当是更积极的一方才对 。
然而 , 事实就是 , 国内市场才是最热衷于为电竞“正名”的一方 。
“国内电竞产业的火热 , 是玩家和企业共同成就的 。”电竞从业者铃铛表示道 。
他指出 , 国内游戏市场是一个独特的游戏市场 , 当海外游戏市场还忙着看PC游戏和主机游戏鏖战时 , 国内市场则是因为“游戏机禁令”的原因 , 将PC游戏“保送”上了市场主导地位 , 即便是移动游戏继位的当下 , PC游戏在国内依旧有着庞大而忠实的玩家群体 , 这是面临PC游戏市场萎缩情况的海外玩家们难以想象的 。
而在过去约二十五年间 , 从西木头(Westwood Studios)、暴雪、V社(Valve Software)等老厂 , 再到拳头(Riot)、Krafton(原蓝洞公司)等新贵 , 这些游戏公司创造了大量热门的PC端竞技类游戏 , 而它们也在国内市场受到了最热情的回应 , 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国内玩家的“电竞喜好”——没错 , 就像是SLG深受欧美玩家喜爱 , MMO颇为日韩玩家追捧一样 , 在国内 , 多人竞技游戏 , 也因为相关游戏的流行 , 而渐渐形成了一种偏好 , 铭刻进了国内玩家的DNA中 。
当然 , 仅仅是因为PC游戏在国内市场的强势 , 以及PC端涌现了许多优质多人竞技游戏 , 还不足以解释国内的“电竞狂热”现象 。在铃铛看来 , 国内市场对于电竞的热捧 , 还与年轻一代网民在互联网上声量渐大后 , 想要为自己喜爱的事物“去污名化”有关 。
“众所周知 , 国内对于游戏产品的主流态度是较为负面的 , 而当热爱游戏的年轻一代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时 , 他们就会同时出于叛逆和热爱两种心态来为游戏产业‘辩护’ , 而其中最有效直接的一种方式 , 就是帮助游戏获得官方认可 , 而目前看来 , 捧红电竞产业 , 并努力让它靠近传统体育项目 , 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电子游戏可以和三大球拥有同样的地位时 , 对于电竞以及其背后的游戏产业的质疑和诋毁便会不攻自破 。”铃铛表示道 。
当然 , 年轻消费者的这般心态 , 以及他们在游戏产品上表现出的消费潜能 , 也被资本看在眼里 , 因此 , 许多大厂也主动出击进军电竞产业 , 在和年轻人“交朋友”赚点朋友钱外 , 也为电竞添砖加瓦 。
而随着电竞产业商业化发展如火如荼 , 其在就业、消费乃至文化娱乐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亦被官方看在眼里 , 对于电竞相关企业、从业者的扶持政策也应运而生 。
至此 , 玩家、企业、官方三股力量拧在一处 , 将电竞朝着主流文化和商业化的方向不断推进 。
在这个过程中 , 玩家通过电竞洗刷了游戏的“污名” , 企业通过电竞打开了年轻人的钱包 , 官方收获了税收、岗位和荣誉 , 可谓三赢 。
不过 , 随着电竞野蛮生长 , 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 对于电竞最终是否能取得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 , 坊间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
所有人都看得懂的足球 , 和让路人费解的LOL“我不会觉得游戏是‘电子鸦片’ , 但也不觉得坐在隔音房里玩电脑、玩手机能和绿茵场上踢球相提并论 。”李波表示道 。
作为一位75后家长 , 李波虽然不像Z世代年轻人那样从小伴随电子游戏长大 , 但在他的20代(20~30岁期间) , 也曾经痴迷于《红色警戒》、《CS》等游戏产品 , 这使得他对于子女玩游戏的态度要比同龄人开明许多 , 甚至偶尔还会和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一起玩《CS》 。
但即便是这样一位“开明”家长 , 对于“电子竞技”这个概念也依旧会感到十分费解 。
“‘体育’应该更强调身体的对抗吧 。电子竞技会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棋牌那样的智力运动项目 , 而不是球类和田径那样的体力项目 。”李波表示道 。
事实上 , 与李波类似的观点并不少见 。甚至于像是“他坐那儿打游戏就能进奥运 , 我坐这下棋就进不去?”之类声音 , 也广泛存在于在棋类项目爱好者之间 。在这部分人看来 , 电竞作为与身体对抗八竿子打不着边的智力运动 , 能抢先棋牌类项目一步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提并论 , 着实不能令人信服 。
除了电竞的智力运动属性 , 使得许多人觉得它在一众传统体育项目间显得突兀外 , 电竞引以为傲的观赏性 , 也备受非玩家群体的吐槽 。
“观赏性?学习成本那么高的项目 , 观赏性再高有什么用?”在游戏媒体人阿宇看来 , 电竞宣传的竞技性和观赏性 , 颇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 。
他指出 , 过去 , 像是《CS》这样规则简单的射击游戏 , 即便观众不懂比赛团队更迭的战术 , 也知道这游戏就是比谁能更快把准星放到敌方角色身上 。这样的游戏给电竞产业的普及发展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但当下 , 市面上热门电竞游戏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以最受欢迎的MOBA类电竞游戏为例 , 它们对于非玩家群体而言 , 就是彻头彻尾的“天书”了 , 不仅规则复杂 , 而且还会随着后续版本更新不断添加新的游戏装备、角色和玩法机制 , 即便是玩家 , 如果不持续关注游玩游戏 , 观看比赛时也会一头雾水 。
“一个从未了解过足球的人 , 只要知道‘把球踢进门就得分’ , 即便他分不清前锋中锋后卫的区别 , 不知道什么叫越位什么叫角球 , 他仍然能享受整个比赛过程 。但一个从未了解过《英雄联盟》的人 , 你只告诉他‘把基地血量降到0以下就算赢’ , 他能享受整场比赛吗?不能 , 因为他看不懂10名角色的技能 , 不明白什么是天赋 , 不明白什么叫打野 , 不懂什么是AD输出什么是AP输出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 , 电竞的观赏性真的有价值吗?”阿宇表示道 。
观赏性是一个需要观众的概念 , 而一个事物学习成本越高 , 能够胜任观众的人的数量自然就会越少 。
而也许电竞游戏的确都可以做成像是《CS》那样核心玩法不受版本更新影响 , 不会添加需要玩家从0开始学习的新内容的样子 。但对于游戏厂商而言 , 这样的游戏在商业性上明显有所欠缺 。
毕竟 , 电竞游戏的收入大头不来自别处 , 恰恰来自于游戏本体 , 只有不断更新游戏玩法机制、添加更多与游戏性挂钩的内购内容 , 玩家持续游玩游戏的意愿才会高 , 消费的欲望才会高 。
就像《英雄联盟》 , 虽然每次版本更新总会因为涉及核心玩法导致玩家怨声载道 , 但也正是因为存在全新的玩法 , 才使得玩家对之后的版本抱有期待 , 不会很快对一成不变的游戏内容感到厌倦 。而不断更新的英雄角色 , 虽然持续垒高着游戏的学习成本 , 却也增加了拳头公司的IP角色数量 , 其本体、皮肤、图标加上周边产品的售卖 , 为游戏持续获得稳定流水提供了保障 。这也是《英雄联盟》在电竞赛道里 , 能够后来居上超越《CS》这位老前辈的一大重要原因 。
不过 , 这也暴露出这样一个事实——电竞游戏“商业游戏”和“竞技项目”两大属性的不平衡 , 正在筑起电竞与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一堵高墙 。
被滥用电竞tag , “一游一比赛”的奇观会怎样收尾毫无疑问 , 电竞游戏的商业游戏属性 , 要远远强过它存在争议的竞技体育属性 。
而作为商业游戏 , 除了持续更新导致学习成本居高不下 , 让非玩家群体难以靠近外 , 游戏产品有限的寿命 , 和权属属于游戏开发商的事实 , 也给电竞产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 当游戏“寿终正寝” , 或是因为开发商运营不当导致“暴毙” , 围绕着游戏建立的商业赛事体系也会即刻停摆 。
另外 , 虽然比不上其他问题突出 , 但有着大量Z世代聚焦的电竞粉丝圈内流行的晦涩难懂的亚文化术语 , 也往往会劝退不少对电竞感兴趣的圈外人 。
总之 , 对于电竞游戏而言 , 想要真正“入奥” , 成为能与传统体育项目比肩的存在 , 显然还要先克服许多自身缺陷才行 。
但目前看来 , 比起完善电竞产业 , 厂商们更在意的 , 还是怎样将这新的“财富密码”变现 。从网吧、到酒店再到游戏产品本身 , 忙着给自己贴上“电竞”的tag , 几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
而这一点在游戏市场表现得更加具有戏剧性 。
体育项目想要获得奥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认可 , 需要满足严格的标准 , 比如其中较突出的一项便是对普及度的考察 , 需要项目在一定数量的国家内开展才行 。
然而 , 在电竞游戏领域 , 却并不存在这样的标准 , 开发商和发行商为了“蹭”到电竞tag的流量红利 , 几乎是毫不避讳地在游戏宣传标语中使用着“电子竞技”相关的描述 , 这一现象在MOBA、RTS、FPS、SLG等已经出现过热门电竞游戏的赛道中尤为明显 。
与此同时 , “联赛”、“职业赛”也在渐渐成为游戏产品的标配 , 只要游戏有公平竞技玩法 , 就可以举办比赛 , 哪怕和主流电竞游戏相隔十万八千里的轻度游戏也能举办比赛(比如《球球大作战》职业联赛BPL) , 而有时候没有竞技部分 , 也可以举办比赛(例如沙盒类游戏的创意建造比赛) , 甚至于某些游戏里的PVP(玩家对战)内容根本就没有平衡性可言 , 也会假模假样地举办官方比赛 , 让氪金玩家大杀四方的同时 , 沐浴“电竞选手”的荣光 。
当然 , 最离谱的 , 当属游戏在上线之前 , 就已经“比赛先行”(比如说游戏还未公测 , 就已经在直播平台上组织比赛的《地下城与勇士M》) 。游戏厂商们和上下游企业希望从“电竞”二字上拧出流水来的急切心情 , 由此可见一斑 。
阿宇表示 , 如今各地政府都在出台相应的电竞扶持政策 ,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于赛事的扶持 。为了打造赛事IP , 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为赛事主办方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 , 来鼓励厂商积极举办赛事 。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 , 然而 , 在电竞游戏判定标准暂不明朗 , 行业生态并不健全 , 相关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 政策的优惠 , 无疑也会导致产业泥沙俱下 , 滋生浑水摸鱼的投机者 。
“很多游戏的游戏性和普及程度 , 注定其不会有很长的寿命 , 然而在电竞野蛮生长的当下 , 这些游戏却能很轻易地给自己扣上‘电竞’帽子 , 享受电竞红利的同时却又不会对整个产业有任何贡献 。”阿宇感慨道 。
【投稿|近七成网民认可的电竞运动,正在让更多人望而却步】如今 , 虽然整体环境向好 , 但在游戏产业整体萎缩的当下 , 电竞产业其实同样面临不小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投机者数量继续增加 , 不断给赛道注水 , 长此以往 , 当粗制滥造的“电竞游戏”挤满赛道之际 , 恐怕也是电竞产业走向衰落之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