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TCL中环加码投资MAXN,打造光伏全球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

政策|TCL中环加码投资MAXN,打造光伏全球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
文章图片

日前 , TCL中环(002129.SZ)发布公告称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亿美元认购参股上市公司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 , LTD.(以下简称“MAXN”)发行的5年期可转债 , 认购主体为全资子公司——中环新投 。
据悉 , MAXN的主营业务为设计、制造和销售MAXEON及SunPower品牌的太阳能组件 , 覆盖超过100个国家 , 业务遍及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 , 产品遍布全球光伏屋顶和电站市场 。
双碳趋势下 , 催生了光伏产业的巨量需求 。2021年 , 全球光伏装机量达到了175GW+ , 同比增长20.7% 。2022年预计250GW , 2023年预计350GW 。世界光伏装机量年均增长40% 。这为MAXN带来了广大的市场和扩张机遇 。
对TCL中环而言 , 加码MAXN不仅仅在于其现在面临的机会 。公司表示 , 本次投资主要用于支持Maxeon 7产品的研发制造 , 打造MAXN核心竞争优势 , 同时助力MAXN成为跨国界和文化、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全球化营销的先进制造业合资公司 , 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显著的商业竞争力 , 为公司制造全球化奠定基础 。
海外光伏制造本土化的战略选择认购MAXN可转债 , 是TCL中环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环 , 也是应对海外市场推动光伏制造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实际上 , TCL中环通过资本“出海”、进行全球化早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 。
2020年 , 道达尔太阳能国际公司将其控股公司SunPower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分拆到新加坡注册成立MAXN , TCL中环以2.98亿美元入股MAXN , 持股比例为28.848% , 为其第二大股东 。
通过这次投资 , TCL中环切入了光伏的下游电池组件环节 , 在获得海外渠道、资源的同时 , 也为公司全球化布局打下了基础 。
根据公开资料 , TCL中环主营业务为新能源光伏业务和半导体材料业务 。2021年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05 亿元 , 同比增长 115.70%;净利润 44.35亿元 , 同比增长200.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30亿元 , 较上年同期增长 270.03% 。其中 , 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384.48 亿元 , 同比增长 121.47% 。
在新能源光伏方面 , TCL中环已经有良好的基础 。TCL中环前身为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 , 成立于1958年 , 以半导体业务起家 。1981年 , 公司开始涉足光伏领域 , 是国内最早生产光伏单晶硅的企业之一 。1989年 , 天津市中环半导体公司正式组建 , 并于1999年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天津市中环半导体有限公司 。2007年公司上市 , 2020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 2022年更名为“TCL中环” 。
进入光伏领域以来 , TCL中环坚持技术降本路线 , 先后研发出熔晶体肩部的自动生长技术、DW金刚石线晶片切割等技术 。2019年 , 公司将半导体领域的12英寸拉晶技术应用于光伏行业 , 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G12超大尺寸硅片“夸父”系列 , 引领光伏行业进入大尺寸化、薄片化时代 , 并将工业4.0技术与G12平台技术深度融合 , 全面推动光伏行业的“降本增效” 。
受益于核心技术持续领先 , 自2007年上市以来 , TCL中环新能源材料业务一直保持较高速的增长势头 。2010-2021年期间 , TCL中环新能源材料年营收规模从5.02亿元增长至384.47亿元 , 增长了76.5倍 , 12年间合计创收1106.84亿元 。
此前 , TCL中环发布了业绩预告 , 预计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310亿元~330亿元 , 同比增长75.69%~87.03%;净利润或达28.5亿元~30.5亿元 , 同比增长92.57%~106.08% 。原因主要是新能源光伏板块210产品先进产能和出货占比不断提升 , 且综合成本不断降低 。此外 , 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产能规模也在持续提升 。
除了持续提升硅片环节的竞争优势以外 , TCL中环也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 MAXN就是重要一环 。TCL中环方面表示 , 基于MAXN公司拥有的IBC电池-组件、叠瓦组件的知识产权和卓越的研发能力 , TCL中环推动MAXEON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拓展电池、组件的制造体系和地面式电站、分布式电站的市场开发业务 , 快速建立海外产业布局和全球供应链体系 。
政策市场双向驱动化石能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生存问题 , 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也是必由之路 。目前 ,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 ,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广泛共识 。
碳中和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然而 , 目前主要工业行业中 , 高能耗产业依旧占据主要地位 。据中创碳投数据统计 , 2020年我国“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合计约占全国碳排放的80% 。其中 ,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40% , 发电行业也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
各国的净零竞赛中 , 光伏发电成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
【政策|TCL中环加码投资MAXN,打造光伏全球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世界光伏市场的“领头羊” , 早在1997年 , 德国政府便开始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光伏产业发展 ,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0万太阳屋顶计划” 。还有上网电价法 , 即要求政府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 , 给予为期20年的上网补贴 。
今年6 月1 日 , 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 重点部署九大行动 , 包括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新能源电站升级改造行动等 。
6月6日 , 美国白宫正式声明美国将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采购的太阳能组件给予24个月关税豁免 。
在政策和市场需求双驱动下 , 全球装机规模稳定增长 。中国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 , 2021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 54.88GW , 同比增长13.8%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1年全球光伏报告 , 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175GW+ , 同比增长20.7%;累计装机942GW+ , 同比增长22.8% 。
2021年 , 光伏发电贡献占比世界平均达5% 。其中 , 中国仅4.8% , 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澳大利亚、西班牙、希腊、洪都拉斯、荷兰、智利和德国光伏发电量理论上占到其年电力需求的10%以上 。从这个数据来看 , 光伏发电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
需要注意的是 , 从2011年开始 , 为重振本土光伏制造业供应链 , 欧美国家多次对我国光伏实施制裁 。多番应对之下 , 欧美制裁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影响逐渐减弱 , 原因主要有:一、在碳中和的趋势下 , 全球光伏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 而很多国家没有本土产业链 , 很难满足自身需求;二、国内光伏对接受制裁的应对力越来越强;三、我国企业在海外有一定的布局 。
由于制裁效果并不显著 , 今年前后 , 欧美、印度等海外地地区政府都在推动光伏制造产业链的本土化 , 试图减弱对于中国光伏产品的依赖 , 这种依赖一方面是从中国直接进口光伏产品 ,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置的光伏制造工厂 。本次TCL中环加码投资MAXN , 是TCL中环全球化和应对海外光伏制造本土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 也有利于规避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的长臂管控 。
市场前景广阔 , 资本涌入快速发展之下 , 光伏市场迎来了较为可观的增长 。中信期货研究报告显示 , 2016年我国光伏行业整体毛利润为人民币900亿元 , 2021年达到2779亿元 。其中2021年的增长率超过60% 。
巨大的市场潜力 , 吸引了很多入局者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我国现存光伏发电相关企业27.61万家 。2012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相关企业仅为0.28万家 , 而2021年注册量达到6.20万家 , 同比增长103.7% 。值得注意的是 , 2018-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减少 , 2018年新增3.62万家 , 同比减少21.1%;2019年新增2.42万家 , 同比减少33.2% 。而从2020年开始 , 光伏发电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迎来爆发式增长 。
中信期货研究所分析报告显示 , 2016~2021年以来 , 光伏产业链平均毛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的环节有工业硅、硅料、电池片及光伏浆料 。其中 , 组件环节是光伏产业链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16-2020年平均利润占比为25.7% 。
需要注意的是 ,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 , 光伏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相关数据显示 , 在光伏组件成本构成中 , 电池占成本比重高达67.5% 。因此 , 企业要降本提效 , 首先要从电池出发 。
IBC电池是当前电池技术路线中理论转换效率最高的产品 , 转化效率可超过26% , 被誉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路线之一 。MAXN是最早研发IBC技术的企业 , 具有1000多项严密的专利封锁 , 其IBC技术位于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 , MAXN还拥有行业领先的叠瓦组件技术(performance系列产品) , 2021年 , MAXN组件出货量1956MW 。
MAXN的产能分布于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 总部位于新加坡 , 持续向美国等地区供货 。
8月12日 , 美国众议院以220票赞成、207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2022通胀削减法案》 。该法案在将ITC税收抵免到期时间延长10年的基础上 , 要求抵免额度在2032年之前维持在30% , 到2033年降至26% , 到2034年降至22% 。同时增加了对低收入社区太阳能项目的税收优惠规模 , 包括资金支持、降低社区太阳能用能成本、增加美国太阳能劳动力、建立社区太阳能激励机制等 。
作为美股上市公司 , MAXN也享受美国本地扶持政策 。伴随能源转型的深入 , 海外光伏产品本土化制造诉求日趋显现 , MAXN在未来光伏产品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属性将显著提升 , 此轮募资在加速推动技术研发落地的同时 , 也将支持MAXN实现制造产能的扩张 , 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 作者|钟广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