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的“大乘非佛说”问题

不久前的惠山佛教义学会议,对印顺法师的思想进行了诸多批判。本人并不认同印顺法师的一些看法,也不认同一些批评者对其的几乎全盘否定。今天在一个群体中,同一位曾与会的教授进行了讨论,而受到一些朋友的批评。抛开具体的宗教见地不谈,只谈对世间事实的辨析。兹将本人看法略录于下。
“大乘非佛说”的字面歧义 大乘是佛说?不是佛说?在什么意义上是佛说?
蓝吉富(被指为“印顺法师的崇拜者”)在《印顺法师对大乘佛法的诠释与评价》中引用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中,印顺法师依照大乘经典本身而总结的五种大乘经典的来源【附于本文后】,并评价说,“很显然的,印老以为大乘经是后来才陆续出现的,其中内容并不是释尊说法的直接记录。”
如果蓝吉富的引用和解释是准确的话,那可能需要注意其中的“直接记录”说法。事实上,所有佛经都不是直接(现场)记录,所以南传也才有数次结集,只有第一次结集是由亲闻佛法的人间比丘完成。同样地,即使依大乘见,也有的经典确实不是佛在人间所说,如地藏经;有的经典确实没有在人间一以贯之的传承谱系,如华严经。
印法师的观点推到极致,的确没有一部经是佛说法现场的原始记录,这只是一个事实。南传对于阿含等也不能否认。从根本上说,即便以南传的观点来看(有人批评印顺法师为“小乘本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来自对于“这是佛亲口说的”之信仰,而同时来自当世、后世圣者的认可。
“在人间的大乘经典”之性质 若按纯粹的大乘见解,则“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不存在任何历史、现场或所谓“事实”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没有必要在执定“公元前某年佛陀在古印度某地现身说某经”为一个“历史事实”。当此历史事实被质疑时,也无必要与之争论。去争论的这个行为,就是希望找到佛法在世间历史上的立足点,也就是带有“人本”的色彩)。
但毕竟经典形成了人间的文字,并在人间得到弘传。换言之,无论经典最初来源为何,必然有一个“在人间”的问题。只不过有的人重视,有的人忽视而已。这或许也是印顺法师要处理的问题,所以他在某些地方说“大乘经典是由于后代学人对佛陀的思念、缅怀而产生的”。
那么这些在人间的大乘经典的性质,究竟是编造、伪造、编撰、纂集、传出还是流布?
如果说大乘经典为后人“伪造”,自然不对。印顺法师有没有这样讲过,不清楚。
但如果印顺法师仅是说“传出”,“缅怀说”在大乘解释下也能说通。佛说几乎每一部法都是应机。除了阿弥陀经属于佛陀观察到众生的深层因缘而主动宣说,其他都是由问启答。换言之,说法前先有一个来自众生方面的脑回路。佛说法为应机,佛法的流布也需要应机。仅有佛陀、圣者自己的愿力肯定不够。佛经的次第流布,较为接近现时代的例子,是西藏的伏藏。对于藏传来说,他们完全承认“伏藏为喇嘛取出而非佛陀直接流布给人间”的事实,但并不影响他们的信心。
如果说是“编辑”,对人间的佛教而言,一部分佛经为后人纂集,如四十二章经。一部分在流传中有字面、段落上的改动,如药师经。个人认为,承认这个事实,应该无损于大乘正信。
“缅怀说”反过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将来佛法在此世间会灭亡。佛陀有大神通,人间有精妙的科技,但佛陀的经典还是会逐渐消失。人们不再思念和缅怀佛陀,应该是那时候的直接原因之一。
为什么要采取“同情式理解”的立场 对于印法师的很多观点,我个人不认同。但如法藏法师在惠山义学会议的总结陈词中所说,对印法师的认识分歧,将很可能造成大乘佛教内部的分裂。所以个人倾向于对印法师作同情的理解,弥合由其著作所导致或彰显、扩大的大乘分裂倾向。
我理解他的立场中有两个宝贵之处。一是努力将“在人间的佛教”如何流布的说清楚,从而启发一部分人的正信,毕竟现时代众生以主智居多。二是会通大小乘,使佛教内部不要分裂,一个完全修学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否就等于大乘经中所贬斥的小乘,尚有疑问)的人也可能证得佛果(可能)。
对于“同情式理解”有两点批评。虽没有准确地回应讨论本身,但其说法确实使人难以辩驳。首先是说这样的一个态度,仅仅停留在义理辨析的层面,而且还可能是错的义理,更重要的是抉择正确的法义并依之而行。其次是说“同情式理解”会导致《维摩诘经》所批评的“爱见悲”。
同情式的理解,实质就是厘清其思考的出发点,和所论问题的范围。可以说,印顺法师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依法藏法师说),或“主智论”(依蓝吉富说)。可以批判这个原则,但不能忽略之。而其所论问题的范围,应局限为“在人间”。印顺法师或许对一些“超越人间”之事有所怀疑,但似乎并没有在学术著作中予以否定。实际上,这也不可能由学术著作进行否定。
同情式的理解中,也一样可能包含误解。这难以避免。有时候,也会有意地将其部分含混处,作符合自己思想、见地的解释。这无可厚非。因为说到底,最重要的不是任何人的著作,也不是文字上的经典,而是自身的见地与行持。
结论:法印、考据与信仰 故而也有人说,世间的学术研究、考据不重要,不能作为判别经典是否佛说的依据。应当以“三法印”或“一实相印”去判断。也确实有一些“大乘经典”,如《金刚经论》《恩重难报经》等,虽然有一般佛经的形式,但被判断为伪经。此说确然,为契理。
但是,这样就等于回避了学术上的“大乘是否佛说”问题。印顺法师则试图去解决、或至少厘清此问题。毕竟当代很多人,重视以人的智力进行的学术研究、考据,也相信人间的历史。换言之,即不相信人间伪造的历史。从大乘的精神来讲,是为契机。
很多人出于自身宗教感情的因素,批判印顺法师。其信仰之坚、护教之诚,固然值得赞叹。然而亦不可忽视印顺法师佛学研究的价值,同时宜尽力对其作同情的理解。对于大乘行者而言,如此方可将一部分印顺法师的信徒(姑且认为有这么一部分由误解印顺法师而诽谤大乘者)导引到大乘正信之中,是为辟邪。
略而言之,一部大乘经典是否为“佛说”,可以有三方面的依据:(1)依法印而印可其内容;(2)依考据而证实其来源;(3)依传统而坚定信仰之。第一点最为重要,因为涉及到学修的根本目的。第二及第三,皆可为不同时代、人群、阶段之辅助,但要厘清各自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范围。
【附】(印顺法师著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
第三节 初期大乘的集出者 第二项 法门传出的实况 初期大乘的出现人间,是一向没有听说过的,这些初期大乘经,到底是从那里得来,怎样传出的?对于经法的传出,经中有不同情况的叙述。
一、诸天所传授的: 如『大宝积经』卷七八『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四六下)说:「弥楼□驮佛所说经,名八百千门,释提桓因诵持是经。释提桓因知陀摩尸利比丘深心爱法,从忉利天上来下,至其所,为说八百千门经』。『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也说:「诸有菩萨敬法欲法,若有诸天曾见佛者,来至其所,从于佛所得闻诸法,具为演说」。佛说法时,传说诸天也有来听法的。诸天的寿命长,所以在佛涅盘后,或末法中,如菩萨恳切的求法而不可得,诸天就会下来,将所听闻的佛法,说给菩萨听,经典就这样的流传在人间了。从诸天传来,部派佛教中也有这样的传说,如『顺正理论』说:「尊者迦多衍尼子等,于诸法相无间思求,冥感天仙,现来授与,如天授与筏第遮经』。依一般看法,这不过是神话、假托,但在宗教徒的心境中,可能有这种意义的。
二、从梦中得来的: 梦相是虚妄的,梦中闻法,是不能证明为佛说的。但在引起梦的因缘中,有「他所引」一类:「若诸天、诸仙、神鬼、咒术、药草、亲胜所念,及诸圣贤所引故梦」。由天仙圣贤力所引起的梦,就有相当事实,这是佛教界所公认的,所以梦中所听见的,就有佛说的可能。如『海龙王经』说:护天轮王在梦寐中,听到二偈。后来问光净照耀如来,如来说:这「是吾所赞」说的。『持世经』说:无量意、无量力二位王子,命终生天,还生人间的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复梦见佛,为说是五阴、十八性菩萨方便经』。『密迹金刚力士经』也说:意行王子「时卧梦中,闻是四句颂。……闻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劝入道意」。这是梦中得偈,又将偈传出,化导众生了。
三、从他方佛闻: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佛说过去最胜仙恭敬为法,感得他方净名王如来现身,为最胜仙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法」。所以,「若有菩萨恭敬求法,则于其人佛不涅盘,法亦不灭。何以故?净威!若有菩萨专志成就求正法者,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十方佛现在,如菩萨专心求法,是会感得他方佛来说法的。这对于印度当时,因释尊涅盘而无所禀承,是一项有力的信仰。『菩萨藏经』说:法行王子专心求法,感得东方宝藏如来现身,「为说开示八门句法」。『般若经』说:萨陀波仑求般若波罗蜜,在空林中,闻空中发声说法。萨陀波仑忧愁啼哭,「佛像在前立」,指示去东方参学,当下得种种三昧:这都是从他方佛闻法的意思。
四、从三昧中见佛闻法: 【印顺法师的“大乘非佛说”问题】『般舟三昧经』说:念佛得「般舟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如四众弟子念阿弥陀佛,「便于是间坐(座上),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昧中(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异译『大集经贤护分』作:「然后起此三昧;其出观已,次第思惟,如所见闻,为他广说」。在定中见佛,与佛问答,从佛听来的经法,能为他广说,这就是从三昧得经而传述出来。『华手经』卷一0(大正一六·二0三下)说:「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通达无相。常如是行,常如是观,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华手经』所说的「一相三昧」,是系念一佛的三昧。一切法无相的「一相三昧」,融合了『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对于三昧成就,见佛闻法,与『般舟三昧经』所说一致。在三昧中见佛闻法,「下品般若」的萨陀波仑求法故事,也已说到:「萨陀波仑菩萨住是诸三昧中,即见十方诸佛,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后来,如无着Asan%ga从弥勒Maitreya闻法,而传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秘密瑜伽师,修到悉地成就,本尊(或佛或菩萨或夜叉等)现前,也能问答说法。在初期大乘经中,应该有从三昧得来而传出的。
五、自然呈现在心中: 「陀罗尼」,主要的意思是「持」。念力强,能够忆持不忘;念力不断,到下一生也还能忆持。如『持世经』说:「菩萨摩诃萨能得念力,亦转身成就不断念」。这是大乘行者,修学广大甚深佛法所要修得的力量。大乘陀罗尼的忆持,与世俗的闻持陀罗尼──一章一段的忆持不同,是以简持繁,豁然贯通,所以或译为「总持」,如『持世经』说:「能入是法门(不可出门,不可入门,不可归门,不可说门,毕竟无生门。虚空、无断、无边、无量、无际是一切法门)者,则入一切法门,则知一切法门,则说一切法门」。成就念力的,到了下一生,有从来不忘的;有以因缘引发,得宿命智,恢复了过去所知道的,这就是自然的呈现在心了。『大宝积经』卷四八『菩萨藏会』(大正一一·二八五中──下)说:「法行童子……出家不久,以宿习故,法(大?)菩萨藏微妙法门,无上深义,自然现前」。「法胜□刍大念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萨藏微妙法门,自然现前」。「依法菩萨,……才出家已,宿习力故,便得成就无间断念;念力持故,大菩萨藏微妙法门,自然现前」。『大宝积经』卷七八『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四七上──中)也说:「得念……出家,以其本愿宿命智故,诸门句、陀罗尼句自然还得。以得陀罗尼力故,先未闻经,能为众生敷演广说」。「耶舍以本愿故,得识宿命。……始年七岁,出家为道,得诸陀罗尼;陀罗尼力故,能为人说所未闻经」。
在上五类中,梦中得来的,是梦境,少数的一颂二颂,一般是不太重视的。诸天所传说的,如听见空中的声音,不是别人所能听见,是幻境,神教也有类似的情形。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得来(其实是唯心所现),及因念力、陀罗尼力而自然现前,都是定(境及定慧相应)境。「先未闻经」的传出,主要是最后一类。在非宗教者看来,这简直是幻觉,然在宗教领域中,是有相当内容的,与伪造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