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我的朋友圈被“折叠”了,微信说是为了我好

微信|我的朋友圈被“折叠”了,微信说是为了我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作者 | 油醋,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人在谈论存在主义,他引用了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的观点 。
“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 。”
这条朋友圈下面,另一个人连着发了三条卖老家黄芪的动态,但这三条朋友圈被默默折叠了,折叠到只剩“xxx等三条内容”这一句话 。
朋友圈里的时间纵深锋利,只要手指灵活且不是像网络警察一样事事关心,现实中的30秒在这里足够走完一天 。急涌的信息流里,被折叠意味着不存在 。
我问了那个卖黄芪的朋友,他是不是主动被折叠的,他问我,“折叠是什么?”
几条连着发出的动态被约束成一个需要二次点击的入口,但发动态的人自己翻看是察觉不到的 。
一场简单粗暴的朋友圈瘦身,不美,也很傲慢 。
萨特要是有机会用上微信,得被张小龙气死 。
【微信|我的朋友圈被“折叠”了,微信说是为了我好】从去年1月开始,这个功能就逐渐在部分微信用户上内测,一些用私欲流量做生意的人首先有了感知 。随后内测范围在逐渐扩张,到最近越来越多用户的朋友圈里也出现了折叠 。
但也就到此为止,朋友圈折叠的出现方式像是微信的一种单方面告知 。微信从未对外透露过这项功能的细节 。关于什么样的账号和内容会被折叠,以及灰度的进程,只能靠猜测和被灰度到的用户自己来做经验总结 。
微信折叠并没有取消按钮,意味着这是个从上线开始就不能关闭的功能,如果用户不想要它,只能选择用一些奇怪的第三方软件规避(这些办法往往操作麻烦或只保证暂时有效),或者不更新到新版本 。
或者忍着 。
一个集结了13亿用户的巨型社会关系网络,如果你没有办法离开它,那就只能无奈的适应它任何的不合理 。
就像突然被打乱的公众号信息流,或者总是引发尴尬的“拍一拍” 。
“拍一拍”到现在都不能关闭,只是在两个月后终于上线了可以在两分钟内撤回的功能 。对于这样细枝末节的功能更新,微信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平台会持续为新功能提供可进退的使用体验,但是如果你要拒绝这个功能 。
决定权不在你 。
朋友圈折叠沿袭了这个逻辑 。受苦的是微商,以及一部分利用朋友圈的平台宣传生意的人 。比如做熟人生意的买手店,发布岗位信息的猎头,或者季节性上新货的海鲜市场老板 。
微商是微信旧时代的红人,10年前朋友圈功能上线,2年后微商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人 。折腾朋友圈一定程度奠定了微信的商业化潜力 。但有了小程序和视频号之后,私域流量已经有了更大也更体面的变现方式 。
现在小程序的用户超过4.5亿人,视频号用户的观看总时长参与度已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付费直播间与直播带货带出一个极速商业化的微信 。
反倒是朋友圈,2019年有1亿人设置了3天可见 。
微商不红了,或者说这个陈旧的业态开始变成微信生态里的杂草而不是养分,需要被切割,甚至不配享受普通人都有的微信曝光 。
微信团队此前曾对这一折叠功能作出过回应:
“是朋友圈是用户分享和关注朋友生活的空间,一直以来批量或高频次发送营销性信息的行为,存在侵扰用户安宁、减损用户朋友圈体验的问题 。”
但与此同时,朋友圈里的广告投放生意在扩张 。
朋友圈在2015年出现了第一条投放广告,2019年又新加了朋友圈广告@好友评论互动的功能 。到现在,24小时的信息流中已经可以安插四条广告,并且用户只能逐条取消 。
同样是为用户生产负面体验,朋友圈折叠并不涉及这部分广告的权益 。
为了考虑周全需要指出的是,朋友圈广告位曾经并不是不能被关掉,但需要超过10步的点击才能找到位置 。不知道除了朋友圈的产品经理自己,还有谁能找到这里 。我询问了一位微信内部非朋友圈功能的开发者,他不知道上面这个办法 。隔feature如隔山 。
并且这样的政策目前已经更新,现在朋友圈广告已经不能被关闭,微信唯一的让步是可以关闭个性化推荐,并且在解释中加粗提醒了用户收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 。
言下之意,微信坚持不打扰用户的主张,除非打扰用户的是微信自己 。
我非常喜欢那个卖黄芪的朋友,也爱看他虽是为了卖货但非常淳朴的朋友圈动态;我也喜欢看另一位海鲜市场摊贩在朋友圈上发每天新鲜海产的视频,当上海疫情让所有人疲惫时,她是朋友圈里唯一眼睛盯着自己生活本身的人 。
虽然我跟他们两位都不算熟悉 。
大家都爱看这样的动态吗,不见得 。肯定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都这样想,如果做个统计,这样的朋友圈大概率会遭到很多人的屏蔽 。
但这只关于个人选择,用户可以少刷朋友圈,或者自己选择要屏蔽的好友 。如果有什么是不必要的,那就是微信作为平台,来自作主张地替用户完成这个选择 。这是诸如“折叠”这样的功能背后,平台透露出的傲慢 。
“他人即地狱” 。
张小龙曾经引用萨特的观点,说微博是地狱的复数 。
其中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摆脱与他人所连接的社交过程中所带来的偏见,防止这种与他人的关系到最后反噬自身,甚至影响人本身存在的自由 。
但这种“摆脱”和方式的选择,如果不是出于个人的主动选择,整件事就变了味 。
每个人都具有选择环境,做出决定以及选择如何行动的完全自由,自由的前提是能动性的绝对存在,这也是萨特说的 。
用户甚至可以索性关掉整个朋友圈 。但这大概是微信最不想看到的 。朋友圈这个社交广场需要热闹,这样私域才会继续火热,微信推出的朋友圈定时发送功能,以及微信好友上线扩容到1万人才有意义,视频号在生态中的原子化才有活水,硬塞到朋友动态中间的广告才会有人看 。
作为代价,一些人的声音需要被“没收”,他们中的一些激进者最终可能会去视频号里找新的生意,成为新的带货主播 。
腾讯的游戏和广告收入陷入停滞,微信的商业化被期待贡献更多的营收增长,这样的流向正落下怀 。
另一个观察是,有用户提到出现了两个人同时用了一样的文案和照片,有一个人被折叠了另一个没有的情况,也有人哪怕只发了一条状态也遭到了折叠,我把一个被折叠了的朋友圈动态一字不改的贴进自己朋友圈里连发了三遍,却没有被折叠 。
看起来可能不同的微信账号已经因为历史上的“营销劣迹”被贴上了不同标签,也可能不是,但一切机制不明,全靠猜测 。
张小龙在微信10周年的演讲中对此隐约有些解释: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
但如何选择“同类”,看到或者不看到,是用户自己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