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德性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德性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文章图片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在对待人的情感或行动时,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一个很笼统的回答,即在应当的时间,对应当的事物、应当的人以应当的方式拥有情感,就是情感的中道。但是,问题来了,谁来确定又根据什么来确定这个“应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有些艰深但却意义重大的话题。
如果说伦理德性或中道是一种“应当”,那么就意味着,德性或中道与选择活动相关,因为“应当”就意味着存在于面临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处境之中。所以,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解释说:“德性是选择活动的一种品质(习惯),它是依据我们而被测度的一种中间状态(中道),并且是由理性规定的,就如一个明智的人去做的规定。中道就是在过度和不及两种过错之间的品质。……中道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端和极致,……既不存在过度的中道和不及的中道,也不存在中间的过度和不及。(对于这些,中国的一些学者和哲学家是不赞同的,至少有疑问)
亚里多德把伦理德性或中道看作在我们身上可被“测度”出来的一种“恰当姿态”,作为选择活动的一种品质,一旦我们获得中道,那么,我们就象随身携带着一种校准机制,在任何处境下,它都会把我们带入一种最恰当的姿态,让我们做出最合适的行为和情感态度,或者说,让我们选择最恰当的行为和情感态度,带进情感与行为的一种最恰当的状态,一种隶属伦理的终极状态,一种最终的、极致的完善状态。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显然有个前提,需要在这里解释下。他说的“理性”显然是一种“纯粹理性”,即拥有智慧、明智这些“理智德性”的理性。所以,得以确定的结论是:成为有(伦理)德性的人是很难的,因为要在任何事物上切中中道是很难的。这就如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圆的中心,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找到。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伦理德性要以理智德性为前提。因为我们要找到情感与行为的“恰当点”,需要拥有关于各种伦理德性(比如勇敢、节制等)的知识,也就是拥有关于“中道”的知识。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理性成为了一种可以摆脱一切感性和欲求力而进行纯粹概念的活动。理性就在这种纯粹的概念活动中获得自己诸如智慧、明智、理解力等这些理智德性。
如果没有理智德性,就不可能确立与获得中道的知识,从而也就无法实施那些造就伦理德性的行为,因而也无法形成承载着伦理德性的好习惯。在这个意义上,理性的“理论运用”要先于、高于理性的“实践运用”,或者说“理论理性”要先于且高于“实践理性”,因此,理智德性要先于且高于伦理德性。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活动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文章图片
“幸福必定是合乎最高级的德性,也就是合乎我们身上最好(最高贵)部分的德性。不管这最高贵部分是理智或其他什么,按其本性,它都是作为主宰者和领导者出现,在本质上能够认识善与神性的东西,它或者本身就是神圣的,或者是我们身上最神性的东西。总之,这个最高贵部分之合乎其自身固有德性的活动就是完满的幸福。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活动就是理论(思辨)活动或静观(直观)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对于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对此,中国的不少学者认为:我们身上最高贵的部分就是我们身上的主宰者,因为它能认识神性的东西,从而成为我们身上最神性的部分。关于幸福的一切活动必定是理智且合乎其德性的活动。因此,如果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活动,那么,最完满的幸福就是“纯粹理性”合乎其德性的活动。换言之,我们是在“理论活动”中,也即纯粹的概念活动中达到了幸福本身。
但是纯粹的概念活动怎么能带来幸福呢?我们对幸福的一般理解是,它往往蕴藏于日常生活中,人世经历中,跟我们的纯粹理性活动几乎毫无关系。
不过,亚里士多德牛掰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他首次表达和阐述了人类对理性活动的认识。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都没能做到彻底突破和创新,直到近代的康德才最终扭转了这个局面。说到这,我们就有必要对西方的哲学历史中人们对理性这个概念的理解进行下梳理和回顾。
从古希腊直至近代笛卡尔,理性通常就被理解为理智,也就是一种能够运用具有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行规定、把握、计算事物的能力。在康德那里,这种能力被称为“认识能力”,它包括纯粹直观与知性,但它并不是康德所理解的理性的全部,而只是执行理性之理论活动的那部分职能的能力;理性还有执行另一部分职能的能力,也就是单凭自己就能给出行为的能力,这就是康德意义层面的“纯粹实践理性”,在康德看来,这种理性就是人的“自由意志”,而后来的尼采又强化了这点。所以,在西方哲学那里,理性不仅代表理智,而且代表人的意志,不过不是一般意志,而是自由意志。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意志甚至构成了理性的真正本质与最高形态。这种自由意志不仅能够突破因果必然性,而且也因此能够突破一切基于因果必然性与概念推演的权衡力。
理性的理论活动或思辨活动即幸福本身,也是最高的善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文章图片
针对以上这个命题,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以下理由:
第一:对神性东西的认识,或者说,幸福活动所认识的客体是整个知识领域中最高贵的客体。
第二:理论(思辨)活动是最能持久进行的活动,相对于任何其他活动而言,人们更容易持久地进行思辨活动。
第三,由于幸福必定伴随着快乐,而在所有合乎德性的活动中,理论(智慧)活动是最享受的至乐活动,它能提供纯洁而持续的享受,这意味着,缺少它,就不会有最高的幸福。
第四:理论活动最具自足性而最具独立性,虽然理论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都需要生活必需品,但是,除此以外,理论活动再无其他凭借,或者说,智慧的人单凭自己的理性就能够进行这种活动,因此,越智慧也就越独立;相反,诸如公正、勇敢、节制这些伦理德性都需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实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了,它们依赖于他人而不具有理论活动的独立性与自足性。
论述到这里,也许我们能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人的理性活动在认识上能所发现或提高,如果你对哲学层面上的幸福、德性以及理性有自己的独到观点,希望后台留言提出。如果能盖过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那就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哲人之福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