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但是几乎人人吃猪肉

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但是几乎人人吃猪肉
文章图片
吃猪肉的人一定比上北大的人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北大毕业了却去卖猪肉,还真就争议了好一阵子。

13年前,一篇名为《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报道让陆步轩人尽皆知。这则报道从头到尾都是同情的笔调,作者一直在为读者解释,陆步轩从北大毕业以后去卖猪肉,是一件十分无奈的事情。
紧接着,街头巷尾里的“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上大学有什么用?念北大还不是去卖猪肉吗?野鸡大学毕业还不如卖猪肉的呢!
那时候,陆步轩的个人经历似乎给社会树立起了一个反面教材。就连陆步轩2013年回北大演讲的时候,都认为自己“给北大抹黑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们似乎也在通过陆步轩抱怨工作机会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家里有门路的孩子,无论从什么层次的学校出来,一毕业就去了好公司好单位,编制福利工资一样不少。
家里没有人脉的孩子,毕业以后就要加入找工作的人潮,凭借真本事找饭吃,而且往往拿到手的工作总是不尽如人意。
陆步轩当时心理也不平衡,自己当年可是以陕西省长安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的北大中文系呀!
那篇报道在当时可是帮了他的大忙,一年后陆步轩进入西安市长安县地方志办工作,走上了和屠夫完全不同的人生。
此后的12年里,陆步轩一直在基层忙着琐碎的事情,一年光材料就要写二三十万字。
然而,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他卖猪肉的时候攒了200多万块钱,但是在地方志办干了12年后,自己却变得越来越穷了。
这个结局应该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当北大光环和光鲜工作终于接轨以后,却让这个昔日的屠夫面临着更加窘迫的境地。
于是,陆步轩现在又顺理成章地回来了,重新成了一名卖猪肉的屠夫。不同的是,他与北大校友陈生合作,成了壹号土猪天猫店店长。最重要的是,这一次陆步轩并不觉得丢脸!
短短三年时间,贫穷让陆步轩彻底顿悟: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这两件事应该是北大从未教给他的,看来生活才是最好的大学。
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但是几乎人人吃猪肉,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上大学,找工作,赚得越多幸福的能力也越高,这也是一个常识。
常识越多,认同越多,这个社会也就越正常。现在,陆步轩理顺了北大和卖肉的关系,人们也不再纠结北大毕业了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卖猪肉。猪肉也一定不会介意,握刀的手来自什么门派。
英雄不问出处,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他创造了什么,而不是谁创造了他。
陆步轩的事业正在逐步壮大,当他达到一定的量级,北大也会因他而自豪。如果每次你吃猪肉的时候,都会想起陆步轩,要么是他成了大人物,要么是你终于顿悟了。
【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但是几乎人人吃猪肉】给陆步轩点个赞,给你点个大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