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预设,活在当下



天空中下着瓢泼大雨,地面到处都是水泡咕咕咕地冒出来。我站在马路一旁,耐心地看着手机上面的地图,仔细地分析着路线,等待着滴滴师傅的到来。一路看着滴滴师傅朝着自己的方向走来,看到拐弯处(这个拐弯是最容易走错的点,如果走错便会多绕两公里),心里一阵疙瘩,担心师傅走错多绕一程,于是给师傅发了个消息提醒她走到桥下看到桥的左上方有两个石墩子,只要从这两个石墩子处穿过来就可以了,这样快速且直达。
司机师傅看到我的消息后开始感到有些混乱,于是便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具体位置,而我自己也云里雾里,就走到桥下位置去找她。但当师傅接到我时,经过了我最开始等待她的位置,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做了一些无用功地提醒。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模糊概念,在没有弄清楚具体情况时给予他人一些方向建议,结果南辕北辙。这启发自己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需尊重事实,以事实为基础。同时自己在做事过程中很容易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做一些预设,过于干涉他人思路,于是目标达成过程中浪费了更多地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事过程中学会放下预设,根据具体情况顺势而为。
那么如何破预设?
首先,打破预设,放飞自我,有时只需换角度,就可开放思维。例如,当你感到灰心丧气,觉得做事没有意思时,不妨自问:“有没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有时你可能会发现,做其他事情更没意思,由此获得反证,做当下要做的事情,可能还是不错的选择。
【放下预设,活在当下】其次,不预设,多提问,有助于决策者更全面了解情况,从而做出更为恰当的决策。有预设的提问,通常隐含了是非对错的判断结论。例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质疑,易激发情绪对立。不预设提问,从承认无知出发,向有知开放探索,促进信息平等交流分享。
然后,提问与换位。摆脱思维定势,探究事物背后的假设,有时可用强制换位思考。例如,对于公司转型,有时因为情感难割舍,让人犹豫不决,此时若自问:“若换一位新领导,估计他会怎么做?”也许就能跳出自我设限,认清事态本质,发现必然趋势,找到合适做法。
最后,借助提问,了解信息,征询方案。此时,参与问答的各方,需要警醒,以防无意中出现另一种预设,这就是听过意见或者提了意见,最后必须照办,否则就总觉得心中不爽,似乎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如此思考,会使各方关系在无形中变复杂。
问答交流,重在过程,弄清情况。智慧决策,仍需综合考量,依据事物因果真相,最终做出决断。提出建议者,不要有必须被采纳的预设;听取意见者,无须抱全面接收的想法。有期望,有努力,说过、做过就放下,对结果需随缘,如此才不致迷执、失望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