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营收创新高、净利润却暴跌,PC不再是戴尔的摇钱树?

投稿|营收创新高、净利润却暴跌,PC不再是戴尔的摇钱树?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价值研究所
戴尔的二季度成绩单 , 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欣喜的地方在于营收持续增长 , 二季度戴尔总净营收入录得264.2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但问题是 , 该季度净利润、毛利率全线走低 , 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
在没有严重烧钱 , 成本并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 问题症结可能出在营收结构——更赚钱的业务收缩了 , 营收的增长要靠利润微薄的业务来拉动 。
和联想一样 , 戴尔这些年也把目光投向前景广阔的新IT赛道 , 发力基础设施方案业务 。二季度 ,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营收则为95.36亿美元 , 12%的同比增速要高于客户解决方案集团 。但数据中心和云服务都遵循高成本、重资产运营模式 , 毛利空间肯定不如PC 。
PC是戴尔的根 , 也是不可能放弃的基本盘 。而如今 , 除了大环境萎缩之外 , 戴尔引以为傲的直销模式也面临诸多争议 , 前路可谓充满波折 。
当昔日王座逐渐远去 , 直销模式以及戴尔对整个PC业务的战略定位 , 都应该及时作出调整 。
 增收不增利 , 戴尔Q2财报上演“冰火两重天”北京时间8月26日美股盘后 , 戴尔公布2023财年二季度财报(截止2022年7月29日的三个月) 。从数据上看 , 戴尔这份成绩单“偏科”严重 , 优点和缺点都相当突出 。
其中 , 最大的优点在于营收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 , 今年二季度戴尔总净营收入录得264.25亿美元 , 同比增长9% , 继今年一季度的259.93亿美元之后再创历史新高 。
同样值得肯定的是 , 二季度的同比增速也高于今年一季度的6.02%和去年四季度的6.22% , 显示了良好的复苏势头 。从分部门业绩来看 , PC及数据中心硬件仍是戴尔最主要的营收支柱 。二季度 , 戴尔产品营收达到208.1亿美元 , 服务收入为56.15亿美元 , 同比分别增长10%和6% 。
但一片红火的营收数据之下 , 还是有一些遗憾 。
一方面 , 戴尔二季度创纪录的营收依然没有达到华尔街预期 。根据雅虎统计的数据 , 分析师对戴尔二季度营收的预测中值达到264.9亿美元 , 略高于最终公布的成绩 。另一方面 , 和去年同期高达14.98%的同比增速相比 , 戴尔如今的营收增长还是显得相对缓慢 。
当然 , 更大的不足还是利润端各项数据的全线走低 。
根据财报数据 , 二季度戴尔合并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录得5.06亿和5.11亿美元 , 同比分别下滑43%和39% 。与此同时 , 戴尔的每股摊薄收益也较去年同期下跌15%至0.68美元 。
值得欣慰的 , 或许是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率录得4.8% , 和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 没有出现大幅退步 。除此之外 , 12.7亿美元的运营利润也较去年同期的10.17亿增长了25% 。
投稿|营收创新高、净利润却暴跌,PC不再是戴尔的摇钱树?
文章图片

按照常理 , 出现增收不增利这种状况的公司 , 要重点分析两个数据:成本和毛利 。运营成本过高和主营业务毛利率过低 , 都是造成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
但二季度的戴尔 , 情况有些微秒——毛利率确实在下跌 , 成本却没有明显上升 。
数据显示 , 二季度戴尔毛利润仅为54.39亿美元 , 同比下滑1%;毛利率更是从去年二季度的22.6%下跌两个百分点至20.6% , 调整后毛利率也同比下跌2%至21.4% 。
与此同时 , 戴尔二季度总运营支出仅为41.69亿美元 , 同比收缩6% 。其中 , 销售、行政和研发支出都录得同比下降 , 总运营支出占总净营收的比例也从去年二季度的18.4%降至如今的15.8% 。
在没有严重烧钱的情况下 , 利润依然大打折扣 , 戴尔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 , 症结可能在于营收结构——更赚钱的业务收缩了 , 营收的增长要靠利润微薄的业务来拉动 。
按照业务部门划分 , 戴尔如今的营收主要归于两个板块:客户解决方案集团和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 , 前者的收入主要来自戴尔商业和消费端PC产品 , 无论营收还是利润占比都要更高 。但在二季度 , 客户解决方案集团的增长大幅放缓了 , 尤其是消费者业务 。
数据显示 , 二季度戴尔客户解决方案集团营收为154.9亿美元 , 同比增长9%;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营收则为95.36亿美元 , 12%的同比增速要高于前者 。
在客户解决方案业务中 , 商业部门营收达到121.41亿美元 , 同比仍有15%的增长;不过消费者部门的营收仅录得33.49亿美元 , 同比下跌9% 。相对应地 , 该业务集团二季度总运营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 。
PC卖不动 , 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 也不是戴尔独有的烦恼 。在市场急剧萎缩的背景下 , 戴尔想让PC业务支棱起来 , 则要面对重重考验 。
PC寒冬愁煞一众大厂 , 多元化经营成必然选择PC寒冬不是说说而已 。从上游芯片、原材料供应商 , 到中游PC厂商再到下游的经销商 , 整条产业链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
Gartner的最新报告指出 , 今年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7200万台 , 同比下跌12.6% , 是近九年来最大跌幅 。除此之外 , 惠普、戴尔为首的PC厂商库存产品总值也同比飙升56%至148亿美元 。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还有全球经济下行 , 每一个大山都狠狠压在了PC行业的肩上 。
有鉴于此 , 包括戴尔、联想、惠普在内的头部PC厂商纷纷走向多元化经营 , 可它们转型也面临各种难关 。
PC三巨头中 , 惠普的两大营收来源是个人系统和打印机业务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打印机服务商之一 , 上一财年惠普打印机业务实现营收达到201.28亿美元 , 营收占比近30% 。但在无纸化办公的大潮流下 , 惠普打印机业务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
联想和戴尔选择的转型方向更加相似 , 两者都把目光投向前景广阔的新IT赛道 , 发力基础设施方案业务 。
今年二季度 , 联想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录得21亿美元 , 同比增长14% 。根据Gartner的报告 , 截止2021年中国IT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 , 过去五年持续增长 , 更不用说立足全球市场的戴尔了 。在PC行业耕耘多年 , 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 , 还有完整的生产链和供应体系 , 是联想和戴尔们的优势 。
眼看行业蒸蒸日上 , 戴尔也早就不满足于销售各种数据中心硬件产品 , 开始涉足更广泛的云服务及IT软件服务 。去年年底 , 戴尔和VMware联合开发的多云和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 就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测试、运行云原生应用和跨云迁移等服务 。
然而 , 从财报中我们也看到了 , 戴尔的基础设施方案业务营收增速虽快 , 利润率却并不高 。归根结底 , 数据中心和云服务都遵循高成本、重资产运营模式 , 毛利空间肯定不如PC 。
PC是戴尔的根 , 也是整个集团最核心的业务 。即便现在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业务的增长势头很猛 , PC这个主阵地戴尔也是不可能轻易丢掉的 。那么回归到PC这个战场 , 除了日益萧条的大环境之外 , 戴尔自身的经营策略是不是也要为业绩的下滑背锅?
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而争议的矛头 , 对准的是戴尔引以为傲的直销模式 。
在电商时代 , PC行业的渠道之争进入全新阶段 , 戴尔很明显并没有跟上 。根据SIGmaintell统计的数据 , 戴尔在中国PC市场线上渠道占有率仅为8% , 略逊于惠普 , 但远落后于榜首联想的36% , 甚至不如华为和华硕 。
曾几何时 , 直销模式的订单化生产、低运营成本和低库存周期等优点 , 打得惠普、联想溃不成军 , 让戴尔稳坐全球PC老大的宝座 。但时移世易 , 在电商时代 , 戴尔直销模式在服务和性价比上的优势已经很难延续 , 反倒不断衍生出产品质量缺陷、缺乏渠道掌控力等问题 。
昔日王座已离戴尔远去 , 直销模式以及戴尔对整个PC业务的战略定位 , 都应该及时作出调整 。
从技术之争到渠道之争 , 戴尔模式已被时代抛弃?熟悉PC行业发展史的读者应该清楚 , 在早期PC并没有太明显的核心技术壁垒 。所以在渠道上的创新 , 便足以让戴尔重塑整个市场格局 。
1975年9月份 , IBM推出5100便携式计算机 , 成为PC行业划时代的一刻 。在不久之后 , IBM于佛罗里达博卡拉顿实验室成立专门小组 , 负责推进PC研发方案 。在那个阶段 , IBM几乎凭一己之力推动PC行业的发展 , 也带动了苹果等早期玩家加快研发步伐 。
另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 发生在1981年——这一年 , IBM正式开放源代码 , 确立了INTEL微处理器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核心地位 。自此之后 , IBM“克隆机”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戴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戴尔用以挑战IBM PC行业统治地位的王牌 , 就是创造性的直销模式 。
直销模式的核心 , 是跳过中间商和分销渠道 , 由厂商直接和客户打交道 , 按照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采购和生产 。
在早期 , 戴尔直销模式优势突出 。厂商和客户的联系加强 , 直接对接需求和按需生产提高了产品周转率及压低了库存 , 为戴尔带来了现金流的优势 。而省去了层层叠加的中间商环节之后 , 戴尔的PC也获得了更灵活的定价空间 , 并省却了维系渠道商关系的大量运营成本 。
1998年 , 戴尔高调入华时 , 也将这一套直销模式全盘移植进来 。
彼时 , 戴尔在厦门建立了中国区客户中心 , 统一负责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 , 并将中国市场切割为五个大区 , 通过对应的销售团队直接开拓、对接客户资源 。在那个时期 , 有消息称戴尔对中国区销售净额的目标是行业平均增速的三倍 , 其野心可见一斑 。
不得不说 , 进入中国市场之后 , 戴尔直销模式保持了一贯的优势 。数据显示 ,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 , 戴尔的库存周期约为4天 , 是联想同期数据的五分之一左右 。而官方渠道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 , 在辉煌时期戴尔官网日均销售额能秒杀亚马逊 。
对戴尔来说 , 直销模式可以有很多优点 , 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 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两点:性价比和产品质量 。戴尔直销模式一度完美符合他们的需求 , 官网定价远低于惠普等对手的线下经销价 , 和厂商的直接对话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信心 。
然而 , 让双方蜜月期走向终结的 , 是电商大潮的兴起——最直接的影响 , 就是完全消弭了戴尔直销模式的价格优势 。
电商平台的兴起 , 为PC厂商搭建了强大的第三方线上销售网络 。简化销售环节和运营人力之后 , 厂商运营成本大幅下降 , 戴尔直销模式专属的价格优势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以中国市场为例 , 联想、华硕和惠普牢牢占据PC线上市场份额前三名 , 戴尔在外部渠道建设上的劣势显露无疑 。
可以说 , 戴尔是一众PC厂商中最早“涉网”的一家 , 也很早就意识到了线上渠道的作用 。但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崛起 , 让戴尔直销模式丧失独特性 , 原本的玩法就很难奏效了 。
如今 , 惠普、联想乃至苹果都采取线上、线下两手抓的策略 , 尽可能拓宽经销渠道 。一直All In直销模式的戴尔 , 或许也到了向时代低头的时候 。
写在最后在财报电话会上 , 戴尔CFO汤姆·斯威特表示 , 戴尔从5月份就看到了PC销量放缓的问题 , 但他们能做的只有“继续专注于我们能控制的事” 。
换句话说 , 戴尔高层也明白 , 市场大环境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改善 , 想解决利润下滑这样的大麻烦 , 戴尔还是得靠自我调整 。
对于调整和创新 , 戴尔曾是业内典范 。
18岁创业 , 大二的时候已经拥有一家年收入近千万美元的公司 , 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的传奇经历一直为业界所津津乐道 , 也是众多创业者效仿的对象 。但或许正是首创的直销+定制模式过于成功 , 才让戴尔陷入偏执 , 错失向电商和移动互联时代转型的时机 。
然而 , 没有一种经营模式可以长盛不衰 ,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永远躺在功劳簿上数钱——戴尔自己当然也是如此 。实际上 , 创业之初的迈克尔·戴尔也正是看准了IBM和康伯克等老牌厂商销售模式的僵化 , 才通过开创性的直销模式颠覆PC江湖 。
【投稿|营收创新高、净利润却暴跌,PC不再是戴尔的摇钱树?】无论在销售模式、渠道还是技术环节 , 创新都是科技行业永恒主题 。被昔日功名所累的戴尔 , 也是时候卸下包袱 , 找回自己的创新精神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