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位青年电影导演,正在靠观众打赏自救

投稿|一位青年电影导演,正在靠观众打赏自救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豹变,作者 | 赵若慈,编辑 | 刘杨
8月中旬,青年导演魏丹决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纪录长片《方舟》的正片资源 。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摄影、剪辑、海报设计都是魏丹自己 。影片在2020年年初开拍,前后耗时一年多,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在面临死亡时的无力与茫然 。
2020年到2021年,《方舟》先后入选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Luminous”单元、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全州国际电影节等多个重量级影展 。如今,由于生活所迫,魏丹不得不采用这种“自发行”的方式让这部影片面世 。
他在一封自述信里,说明了自己选择公开影片资源的原因:“我生性内向怯懦,拙口笨舌,影像大概是最适合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基于良心的自由,为自身的软弱忏悔,为孤儿寡母祈祷……这一切的前提,似乎又回到了独立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古老现实:你的作品如何让人看见?”
【投稿|一位青年电影导演,正在靠观众打赏自救】一开始,魏丹会在微博上给大V发私信寻求帮助,他的每一条信息都是自己编辑好,希望能够被转发与关注 。“在这个行业里,没有真正的热爱和坚持,是走不下去的 。”魏丹对《豹变》说 。
8月的电影市场,一边是暑期档总票房已经突破80亿,另一边,更渺小的电影人正在艰难维生 。
电影市场真正的春天,何时再来?
电影人的自救魏丹公开影片资源后,在微博上给自己创立了一个词条,叫“一个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自救” 。
此前,国内独立电影导演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国内电影节上参加创投比赛,对剧本进行评选后,便会有不少投资方来交流 。另外,不少导演也都是凭借纪录片、文艺片在电影节上获奖,有了作品和名气后有机会执导商业片 。但这些路径,由于疫情及其他方面原因,在魏丹身上并没有奏效 。
受疫情影响,为了避免聚集,国内电影节不得不推迟举办 。比如,原定于 2021年12月的海南电影节整整延期了一年,拟定2022年12月举办;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顺延到了明年 。
魏丹告诉《豹变》:“本身独立电影就比较难,像我这种资源人脉比较少的导演,找资金也比较艰难,电影节延迟相当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
前几天,一份“消失的国产电影”的影片名单在网上引起讨论 。一部电影无法面世的背后可能有种种原因,包括资金缺乏项目暂停、版权纠纷、市场惨淡档期后推等 。魏丹导演原本手中还有些类似于网络电影的商业项目,但还没开拍就被叫停了,问其原因,仅仅是简单的四个字:疫情影响 。
如此一来,没有收入,加上早期做工作室欠下的外债,魏丹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焦虑中消沉着 。“想过去送外卖,但是我不太会骑电瓶车,后来也想过去做房产中介 。”
关于公开自己电影的资源,魏丹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影片,另一方面,他在片尾附上了自己的二维码,如果观众自愿打赏,魏丹也可以补贴自己的创作和生活 。
魏丹的自救,也是当下电影行业的一个缩影 。
从整个院线市场来看,《2022年1-6月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共有165部新片上映,较2021年同期下降139部,减少了45.72% 。上半年票房过10亿的影片仅有3部,均出自春节档,尽管暑期档有所回升,但可以发现与往年的群雄逐鹿不同,今年只有《独行月球》一枝独秀,撑起了27亿票房 。
除了创作,对院线电影来说,宣传是刚需 。
新片上映之前,各地都会有观影团负责做超前点映,招募观众提前观影 。一方面,可以提前为电影做宣传,另一方面,映后活动也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了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
2020年,电影娱乐采访人员王成离职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的职业规划,却把他意外引上了做观影团的路 。“最初在豆瓣上有一批粉丝,当时线下活动也没办法进行,就想着线上做点什么,就集结了一批爱电影的人一起线上观影 。”
王成的观影团起初十分顺利,从线上自然过渡到了线下 。在另一家电影媒体做编辑的张佩斯由于公司内部的动荡,也选择辞职,与王成一起经营观影团 。
投稿|一位青年电影导演,正在靠观众打赏自救
文章图片
张佩斯在观影团的活动上
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总观影人次达到5.41亿 。到了2021年,据《中国日报》报道,当年我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11.67亿,同比增长112.96%,恢复至2019年的67.57%,观影人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
不过,受到疫情资金影响以及内部分配问题,办了100多部电影之后,王成和张佩斯的观影团也和大部分观影团一样,消失在影视寒冬中了 。
张佩斯告诉《豹变》:“2021年还出现过‘百团大战’的情况,好多观影团争着抢着做放映,到现在,只剩下几家有豆瓣、抖音这样大平台倚靠的观影团偶尔做活动 。”
最近,为了给自己的工作寻找更广阔的出路,也为了赚点外快,王成在接一些影评稿子的同时,在兼职做剧本杀主持人,一场四五个小时下来能赚150块 。
王成调侃道:“剧本杀不便宜,几个人一场下来一千多块,真有人周周都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有钱人的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过仔细一问,也有很多‘有钱人’是被公司‘毕业’后,拿的补偿金 。”
抢着进影院的日子,还远吗?“那时候做活动,大家都在蹲点儿抢电影票 。”
张佩斯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年底《一秒钟》的观影团活动,他告诉《豹变》,那一场,他们请到了张艺谋导演来做映后,甚至有影迷朋友从外地来北京观影 。
在那场活动的前期策划阶段,由于张佩斯和王成的观影团没有抖音、豆瓣等大平台的支持,规模也不算太大,竞争对手非常多,他们两个人只能先跑去济南参加首映礼,费尽心思联系到片方,才谈下了一场活动 。
张佩斯记得,那天活动整体的氛围很好,观众们也非常喜欢《一秒钟》 。“晚上工作人员一起庆祝时,都觉得这一场办完之后,我们能做的事会更多,大家都很有干劲 。”
在那之后,2021年的春节档,是疫情这两年中电影行业经历的短暂复苏 。
那个春节,有国民级的《你好,李焕英》,万众期待的《唐人街探案3》,以及《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 。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档总票房累计超78亿元,总观影人次1.6亿,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 。
张佩斯告诉《豹变》,那个春节他们的小团队基本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处理一些策划活动、审核观众名单 。“当时春节档的片子几乎都要求大年初一做活动,那时全国应该有40多场在等我们去办 。”
对于人们抢着进影院这个话题,青岛市莱西利群影院的店长李艳萍有着更多的感触 。
她在电影院工作了十年,见证了从影院直接出售纸质票到第三方扫码取票,再到扫二维码直接入场的行业变迁 。
几年前,购票网站崛起时,片方会拿出一部分预算做影票促销,也就是“票补” 。后来,百度糯米、拉手网、格瓦拉等购票APP争夺市场份额,出现了大量9块9的电影票 。据业内人士估算,2015年是“票补”最疯狂的一年,当时中国电影的440亿元电影总票房中,有30亿到50亿元来自“票补” 。
李艳萍告诉《豹变》:“市场最热的应该是9块9看电影那个时候,电影也多,大家娱乐活动就会选择来电影院 。”
今年3月份,青岛有一波疫情,李艳萍所在的电影院从3月4日停业到4月27日 。“开门之后,影院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我们都在等着新片上映,但那时片方看没有人走进电影院,片子就一直在撤档 。没有好电影,观众也不进电影院,就是一个死循环 。直到暑期档,《独行月球》有了比较不错的票房成绩之后,一些电影才陆续开始上映了 。”
提到票房,作为中国影史第一部票房超过50亿的影片,《战狼2》稳坐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冠军宝座长达四年多 。
《战狼2》上映的2017年,王成还在新闻网站做电影采访人员,他记得当时连老家的一些亲戚都到电影院里看了《战狼2》 。“虽然最近《独行月球》的票房还行,但票价比之前贵了不知道多少倍,现在我老家的人也不会去电影院了 。”
分析原因,王成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不景气,电影创作者疲软 。另一方面,电影票越来越贵,让人们开始考虑值不值得花七八十块钱看一场电影 。再加上流媒体的冲击,很多电影的院线排片周期越来越短,马上就上线流媒体平台了,大家更不爱走进电影院了 。
“更重要的是,观众自己对内容的感知也在不断变化,质量不好的电影也会消耗观众的耐心 。电影市场还得等一个真正的爆款 。”
等一个真正的春天8月份接近尾声,暑期档即将过去,沉寂了很久的电影行业似乎正在迎来破冰期 。
8月18日,IPO一波三折的博纳影业,终于在深交所上市,成为近五年来第一家登陆A股的影视公司 。除此之外,“爆款制造机”柠萌影视于8月10日在港上市;《你好,李焕英!》的投资方耐看娱乐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8月24日,乐华娱乐发布公告公开招股,预计上市挂牌日期为2022年9月7日 。
即便如此,称电影行业回暖似乎还是为时过早 。 
“去年做放映,博纳欠我们的两万块钱还没还呢 。”张佩斯随口提到 。尽管这一个月有四家影视娱乐公司冲刺资本市场,但是今年上半年,资金难以周转、甚至亏损的影视公司依旧占大多数 。根据业绩报告情况,横店影视亏损6824.23万元,同比下跌133.92%,万达电影预计亏损5.2亿元至6亿元,金逸影视预计亏损1.7亿元至两亿元 。
但无论如何,暑期档的80亿票房终归释放出了下半年电影市场逐步向好的信号,而在电影行业里坚持的人们,也在等一个真正的春天 。
在魏丹意料之外的是,在公开自己的资源之后,收获了比想象中更多的关注,不仅仅是观众,还有各行各业的人,都对他的情况表示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他从一个死胡同带了出来 。最近,不少独立放映的组织联系到了他,帮他做放映活动,魏丹长期的焦虑也随着最近的忙碌烟消云散 。
投稿|一位青年电影导演,正在靠观众打赏自救
文章图片
魏丹设计的《方舟》海报
曾经,电影创作是魏丹的人生理想,但是经历过起起伏伏之后,他的心态更加平和,“我不会神话电影本身,如今只把它视为一份平凡且热爱的工作 。”
从创作、宣发到上映,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那些坚持热爱的人 。
张佩斯和王成前些日子奔波在First电影节上,继续记录和书写着这个行业里的人和故事 。最近他们又投入到新片《新神榜:杨戬》等一系列的放映活动中 。
李艳萍今年被调到了一家新开业的影城,每天开车的通勤时间将近两个小时 。尽管今年上半年影院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到了暑期档上座率才提升到40%-50%左右,但即便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她心里想的依旧是坚持 。李艳萍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特别喜欢这个行业,所以不想轻易退出 。”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中有句台词:“电影被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对热爱电影的人来说,尽管生活不易,但走进影院在两个小时里感受不同的人生,依旧是生命中的“仪式感” 。
危机和低谷各行各业也许都会有,但只要还有人坚持,电影的故事就不会结束 。
(应受访者要求,张佩斯、王成为化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