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读书俱乐部~行为经济学3

微观经济学最早被称为价格理论,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供求的背后,是千万家买家卖家的最优决策,市场经济的运转就是靠价格。主流经济学称价格为市场的风向标,但它也有失灵的时候。
1、免费犹如失重,供求关系失灵。许多网上购物,宣称超过多少消费可以免费邮寄。这个免费偷偷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心理,让许多人事实上花了更多的钱,买了不少或许并不需要的东西。免费让人忘记了不利的方面,觉得是没有任何风险的,也不需要放弃任何东西。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呢?结果是越免费花费更多。
2、高价即高质?此处要看情况,如不同的化妆品,一个便宜一个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根据对自己的评价来买的。质量上会不会有差异?很可能会的,但差距有价格上的差别大吗?不见得。又如同样生病吃药,一个贵一个便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买贵的,因为影响你判断的不是药价,而是你对自己健康甚至生命的定价。可能会说,高价药服用之后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啊,这是完全有可能,但也可能不是药而是大脑在起作用。大脑相信药效,改变了荷尔蒙的分泌,调节你的免疫系统,所以才有了好的疗效?
3、有些情况下,千万别谈钱。现实世界有两种规范,一种市场规范,一种社会规范。市场规范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在亲戚、朋友、邻里熟人,甚至是我们和陌生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社会规范,大家也会互相帮忙。当我们进入社会规范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不是会期待回报呢?有时候会的,但是我们并不像在市场交换中那样期待金钱的回报。所以,你必须要弄清楚在什么时候该用市场规范,什么时候该用社会规范。如果用得不好,就会犯错。反过来,如果在本来是谈钱的场合不谈钱,说不定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讲价格失灵的三个特例,不是为了反对价格机制,而是为了洞察人性。生活比经济学更广阔,人类的动机和需求是多样的,不能简化为物质或金钱。前面讲过,人是一种情境动物,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规则。
【何帆读书俱乐部~行为经济学3】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