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疫情下逆势新增,成都是全国民营医疗的希望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 作者 | 严雨程 李珊珊 史晨瑾 , 编辑 | 季敏华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新冠疫情并未挡住成都民营医疗机构的扩张脚步 。
疫情前 , 民营医疗在这座城市的开张速度几乎是日均新增1家诊所 , 年均新增30家医院 。
疫情中的2021年 , 成都市民营诊所新增709家 , 接近日均两家;全年新增民营医院、妇幼保健院62家 , 是疫情前的两倍 。
成都目前拥有民营医院、妇幼保健院总计544家 , 数量超过京沪 , 是社会办医的另一重镇——深圳市的7倍;民营医院床位数占比38.4% , 明显高出全国均值(28%)一截 。
更具“碾压性”的社会办医指标是成都的民营诊所 , 形形色色的全科诊所、中西医结合诊所、中医诊所 , 以及口腔、医美、皮肤等专科诊所遍布大街小巷 , 总数近8000家 。以覆盖整个城市的人口计 , 平均每家诊所可服务2500人 , 把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 打造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诊所之都” 。
以上数据主要来自成都市卫健委的“2021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告” , 当地民众对这些抽象的数据或许并不敏感 , 但对于民营医疗宛如毛细血管一般融入生活的感受却分外真切 。一位成都居民告诉八点健闻:“我家周边的诊所和医美机构往往能够经营很久 , 旁边门店都换了好几轮 , 但诊所依然持续在营业 。”
当地业内人士的看法也同样质朴而直接:“我们这里跟其他地方不一样 , 非公医疗几乎摆脱了莆田系的影子 , 起点很高 。”一位成都民营医疗机构的从业者如是说 。
过去一年间 , 有1600万人次选择在成都的民营机构就诊 。过去十年来 , 外来的社会办医机构潮水般涌入这座2000万人口的西南都会 。外界把“民营医疗之都”的美誉冠予成都 。然而为什么是成都?
放眼全国 , 民营医疗高歌猛进的几年倏忽已去 。尽管近年来自上而下的政策、自下而上的呼声依然不断 , 却多有雷声大雨点小之憾 。卷入所有制之争 , 各方认知也已渐行渐远;跳开公立民营之辩 , 则往往有意外之获 。
外界瞩目成都 , 总希望找到某种发展的诀窍 。而成都成为“民营医疗之都” , 看似偶然 , 其实自然 。
天时地利 , 再加政府之手走过成都纵横交错的小巷 , 各色社会办医机构几乎随处可见 , 既有小巧玲珑的诊所 , 又有颇具规模的专科或综合医院 。它们如同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场和便利店 , 随处可见 , 无所不在 。
在成都数百家公私医院的丛林中 , 公立的华西医院绝对是巅峰级的存在 。但在中国其它省会城市中屡见不鲜的公立医院“虹吸效应” , 在成都相对温和 。华西医院走了一条高精尖研究型的发展道路 , 无意成为在数量规模上的所谓“宇宙第一大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告诉八点健闻 , 如果把驻扎成都的华西系、四川省人民医院系的公立医院拿到一旁 , 成都市一级公立医院的能力其实相对薄弱 , 在全国排名中总在百名开外 , 这为社会办医留出了相当的空间 。
除了为当地2000万常住人口服务 , 作为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 , 成都的医疗服务更可辐射云、贵、川、藏等西南诸省和自治区 。
天时地利之外 , 成都社会办医得以长足发展 , 还少不了省市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 , 此可谓“人和”因素 。
2010年6月 , 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见》 。此后半年 , 国家层面支持社会办医的文件方始出台 。
广阔的市场与友好的政策 , 吸引了大批社会办医机构从全国各地涌向成都 。2010后的五年间 , 成都的民营专科诊所发展迅猛 , 涵盖口腔、眼科、骨科和脑科等 , 2015年超过7000家 。
2014年 , 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出台;2015年 , 主管部门自上而下推动“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 。这两个全国性的医改政策 , 从人才、市场方面进一步推动了成都市社会办医加速发展 。
对成都市社会办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 是2016年 。当年 , 四川省出台《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 要求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类别和地点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 , 《意见》还引领性地提出了社会办医的一项原则——“非禁即入” 。这一类似负面清单的制度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办医的准入门槛 , 成为当地民营医疗起飞的引擎 。
同样在2016年 , 全国上下启动国企医院改革 , 大批医院从国有企业中剥离 , 寻求民营资本接盘重组;部队医院亦迎来重大改革 , 大量医务人员被裁撤后进入社会 , 为社会办医带来至关重要的的人才来源 。
那一年 , 还发生了著名的“魏则西事件” , 莆田系走衰 , 民营医疗大洗牌 。此后 , 大批外来“闯入者”蜂拥成都 , 既有混合所有制的大型医疗集团 , 也有新兴的互联网医疗机构 , 还有此前从未与医疗沾边的地产企业 。
大批摆脱了莆田系的民营医疗机构进入成都 , 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医选择 , 更好的就医体验 。多元的医疗服务养成了成都人对于医疗市场兼容并包的态度 , 2000万的人口体量迸发出巨量的医疗需求 , 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医疗机构接踵而至 , 最终令成都焕发出“民营医疗兵家必争之地”的气象 。
除了土生土长的爱迪眼科、锦欣医疗、盖亚诊所等 , 2016-2018年间 , 强森医疗、卓正医疗、企鹅杏仁、张强医生集团等纷纷落地成都;2019年 , 万达、泰康、京东方等跨界企业高调宣布进驻成都 , 布局国际、三甲医院等高端医疗……
没有秘密 , 平等对待就足够了民营医疗的外来者们为何如此青睐成都?
多数受访者告诉八点健闻 , 社会办医“非禁即入”的规定虽然已经面向全国 , 但在成都 , 这项规定真正落地了 。
多名民营医院负责人表示 , 他们在成都的建院过程非常顺畅 , 在满足相关规定的情况下 , 很快就能拿到执医许可 , 期间并无刻意设置门槛的现象发生 。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在进驻成都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 甚至感觉成都营商环境堪比沿海城市 。
张强医生集团的诊所性质是配备手术的大型外科诊所 , 这几乎打破了成都对诊所的认知 。但在了解了需求后 , 有关部门并未一口拒绝 , 而是组织了专家讨论研究 , “为什么北京上海可以 , 成都就不行?”最后 , 在确定诊所高标准配置和安全合规的前提下 , 张强拿到了外科诊所牌照 。
与之类似的 , 还有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 。作为中国医科院医院(北京八大处)的延伸 , 这家医院在成都建立的过程也非常顺利 。经营院长李勇告诉八点健闻 , 得益于医院立项时的深入沟通 , 项目推进迅速 , 最终一次性验收通过 。“2018年9月26日完工 , 第二天赶在十一假期前就完成验收通过 , 政府部门效率高、服务深入 。”
吕医生连锁诊所创始人吕奉平提到了与外地前来的医生交流 , “全科的市场肯定是存在的 , 患者肯定是希望就近看病的 , 但在其他地方 , 政府好像总有点害怕 , 不太敢放开让民营的全科诊所满天飞 。但成都就不一样 , 政府经常听取我们的意见 , 而且会根据意见作出调整 。”
2016年 , 吕奉平拿到了全国第一张全科连锁诊所的牌照 。2021年 , 成都下发《成都市诊所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 规定连锁化、集团化诊所开设新诊所 , 只需网上备案 , 大大简化审批程序 。
在当地多名民营医院院长看来 , 社会办医在成都取得成功 , 并无所谓诀窍 , 政府只要做到“一视同仁” , 不搞显性或隐性的差别政策 , 就足够了 。
比如 , 成都可能是最早一批对民营医院进行评级 , 并授予三甲级别的城市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四川省卫健委一度设立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处” 。在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架构中 , 这是四川省独有的一个处室 。
爱迪眼科医院院长张游说 , 公立医院想要评上三甲 , 可能需要一步步从二乙、二甲晋升到三乙、三甲 , 往往耗时数年乃至十余年 。然而民营医院往往“出生也晚” , 攒不够年资 , 怎么办?为了支持社会办医 , 四川省卫健委为这些机构开启了医院等级评审绿色通道 。
在省卫健委“健康服务业发展处”的推动下 , 2021年 , 成都对30多家民营医院进行了评审 , 包括爱迪眼科医院在内的7家医院 , 成功进入了三甲行列 。爱迪眼科有着强烈的华西属性 , 团队不同级别的医生 , 有不少来自于华西医院 。
四川省医院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景秀京强调 , 政府能够真正履职 , 做好监管工作 , 对于民营医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给予民营医院三甲等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因为严格的等级评审能够帮助医院自我完善 , 同时也是一个管理工具 , 其背后有一整套的技术标准推动民营医院主动对标 , “有了政府这只手 , 大家就会动起来 。”
除了参与三甲评审 , 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学术学会、管理参与等方面均能享受到与公立医院几乎一样的对待 。
一位成都市民营医院院长坦言 , 民营医院其实并不需要特殊的优惠政策 , 只要能做到与公立医院平等对待 , 就已足够 。
自然而然的民营医疗定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 当初促进社会办医的发展 , 或许是希望往医疗领域扔进一尾鲶鱼 , 搅活低效、僵化、资源耗损的公立医疗体系 。
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而言 , 它们进入这座城市 , 宛如羊群逐水草而居 , 是为了追寻形形色色的医疗需求 , 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 , 实现自身投入产出的价值最大化 。
在这个过程中 , 往往是公立医院看不上、不愿做的业务 , 成为社会办医进入的切口 。而切口一经形成 , 并在不断的供需试探中得到验证 , 就可能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
成都民营医疗的“第一枪” , 打在了扎根于社区的全科诊所中 。
吕奉平回想起十几年前创业的场景——那时候整个高新区“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 , 当地居民就医无门 , 往往为了一点小病 , 赶到大老远的市区大医院去看病 。如今 , 吕奉平的全科连锁诊所已开了31家 , 全部开在社区中 , 价格实惠 , 门诊次均费用百元左右 。而在成都的公立医疗体系 , 2021年的次均门诊费用是371.19元 , 最贵的三级公立医院的次均门诊费用超过380元 , 社区卫生中心的门诊次均费用也要150多元 。
离家近 , 就医体验友好 , 价格实惠 , 令吕奉平的诊所即便在疫情期间 , 年接诊量也一直稳定在20万 , “有了患者积淀 , 即便疫情封控 , 也可以给病人送药上门” 。
成都民营医疗的“第二枪” , 打在了消费医疗上 。“传统的公立医院承担的主要是救死扶伤 , 而对于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 , 却不那么危及生命的疾病 , 往往顾及不到 。”张强说 。
就在消费医疗中 , 其中一个分支 , 成就了如今“医美之都”的成都 。
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的经营院长李勇向八点健闻提及 , “成都人的医美需求很旺盛 , 走在大街小巷 , 可能喝个星巴克 , 就能听到几个女生在聊美容的事 , 我做了什么 , 你做了什么 。”
2017年 , 成都市提出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医美之都” 。次年2月 , 政府发布《成都医疗美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 , 成为全国首个针对医美行业发布市级产业规划的城市 。
2018年 , 中国医科院北京八大处医院在成都建分院 , 这也是当时国字头美容整形医院八大处医院唯一的京外分院 。
市场自发形成的定位之外 , 成都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 , 还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在很多省市 , 多点执业往往沦为一句空话——公立医院往往把自家医生紧紧看住 。但在成都 , 管束相对宽松 。
就在华西口腔医院的侧面 , 有一座财富国际大厦 , 这里入驻了许多口腔诊所 , 华西口腔医院的不少大夫们都选择在这里多点执业 , 交换流动频繁 。当地患者说 , 华西口腔很难挂到的号 , 就去隔壁财富国际的口腔诊所看 , 一样的医生 , 一样的服务 。在这里 , 公立与民营相向而立 , 大夫们穿梭其中忙忙碌碌 , 成了成都社会办医的一处独特景观 。
就这样 , 不知不觉之中 , 成都的民营业者聪明地将自身定位投向了公立医院的短板、顾及不到的专科领域 。这些民营诊所虽然规模偏小 , 却数量庞大 , 见缝插针般的无处不在 , 有效地填补了公立医院的服务空白 ,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
疫情冲击下的成都三年疫情 , 全国上下 , 不分公立私立 , 医疗服务市场均遭重创 , 而民营医疗因缺少政府补助或贷款扶持 , 受挫尤甚 。号称民营医疗之都的成都亦概莫能外 。
首当其冲的 , 是成都的民营诊所 。
一位当地民营医疗观察者表示 , 依据当地防疫政策 , 中风险以上区域的社会办诊所不允许接诊 , 加之疫情反复 , 今年以来 , 很多诊所的同期收入只有往年的六成 。
盖亚诊所总经理周博告诉八点健闻 , 疫情殃及之下 , 成都连锁门诊大量关门 。盖亚之所以还能勉强度日 , 全靠集团其他业务输血 。
佳士集团资产中心总经理杨发翔提到 , 疫情对民营医疗机构影响很大 , 经营状况严峻 , 亟需资金支持 。虽然国家政策也有金融创新扶持 , 但融资渠道却非常有限 , “即使通过买卖取得的建设用地和固定资产 , 金融机构也很难提供支持 。”
据业内人士评估 , 疫情后可能有三分之一不具备竞争力和条件的社会办医将出局 。四川当地一位社会办医研究者透露 , 已有多名熟悉的院长在四处托人评估 , 试图转卖医院 。
疫情带来的另一变化 , 是公立医院的新一轮扩张 。
在成都 , 公立与民营之间的人才流动出现了反转 。多名社会办医从业者表示 , 疫情以来 , 公立医院快速扩张 , 对民营医院的人才虹吸越发明显 。“社会办医的人才结构是哑铃型的 , 不缺顶级专家和基层医护 , 缺的是中级职称医师 , 公立医院挖人让大家变得更紧张了 。”
政府之手推动的公立医院扩张 , 增加了整个市场的医疗服务供给 。在成都 , 民营医疗历经十年高速发展 , 服务供给量也已十分庞大 。两项因素叠加 , 在景秀京看来 , 如今成都的医疗供给已经有些过度了 , 这势必会给当地医保带来一些压力 。
一位民营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 , 一旦医保资金出现压力 , 受影响最大的往往是社会办医机构 。此外 , 商保对于社会办医也有“歧视” , 据了解 , 目前全国市面上的大多数健康险产品 , 都会要求投保人在公立医院就医 , 才能获得理赔 。
疫情带来的社会办医危机并非成都独有 , 而成都因民营医疗体量庞大 , 又难免波及更广 。然而无论有无疫情 , 在景秀京看来 , 社会办医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 这是一个高门槛、严管理、强运营的行业 , 社会办医机构一定不能选择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发展道路 , 而是要坚持差异化 , 瞄准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和当下尚未被开发的医疗服务 。
【医疗|疫情下逆势新增,成都是全国民营医疗的希望吗?】对于此番能否渡过危机 , 成都民营医疗业界悲观之中亦多有期待 。对于更长远的未来 , 置身不断演变的市场与社会的背景之下 , 他们依然要继续探路——为自己 , 也承载着同行者的期盼 。
推荐阅读
- Machine|【下降算法】最速下降法、Newton法、共轭梯度法
- 汽车出行|长安汽车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0.37%,净利润同比增长238.74% | 看财报
- Java JDBC 入门(通过 JDBC 访问 MySQL)
- 目标检测|研究一下带旋转的目标检测工作
- 20170312|20170312 15kg之后
- 天下有情人恋爱时苦,终成眷侣后更苦,为什么呢()
- 理想
- 看财报|新能源持续景气行情下,新纶新材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丨看财报
- 投稿|“难产”的下一个PD-1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苏宁易购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6成,毛利改善让净亏损大幅收窄 | 看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