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文章图片
插画/成长麦
1
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届学生里,有不少学生属于社会上经常提及的“问题学生”。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问题,让刚刚大学毕业、打算一展宏图伟业的我感到措手不及。这其实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的我的眼中,却是严重得不能再严重了。
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怎么那些明明很简单易懂的知识点他们却很难理解?
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十分地费解,虽然当年的我在上学时可能比他们还要问题多多。
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文章图片
这些孩子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条件极差、父母离异、个人基础薄弱、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打架、谈恋爱、上课开小差或者睡觉。说实话,这些问题里的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名教师终身研究的对象,如何对待和教育这类学生是很让教育工作者头痛的事。
我本人也不过是教育界的“小萌新”,要让我说如何教育好这一类学生,我是没有多大信心的。但是有件事我还是不吐不快,那就是——

他们不需要代号。
2
这一类学生在社会上有很多代号。最早的代号是两个字:“差生”,这也是流传最广的代号了。这两个字可以说是教育界分量最重的符号之一了。与之相对应的符号还有优等生、尖子生等等。一个“差”字,就把这类学生定了性,就好像全天下没有比他们更不好的学生了。
就像历史上那些年代一样,人一旦被定了性,那就等于锅里无法主动翻身的鱼,只能任凭别人把自己炸得皮焦肉嫩。“差生”这两个字就像如来佛的五指山,压得他们苟延残喘,也提示他们,似乎他们永远比所谓的“优等生”低人一头。
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文章图片
后来可能有人也认为这个代号不好,不人性。他们只是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罢了,凭什么说人家‘差’?
于是他们又给这类学生起了个新代号:“后进生”——暂时进步不了,以后会进步的学生。说实话,这个代号起得还是比较走心的,毕竟已经开始考虑学生个人尊严的问题。
但是要我说,也不过是孟老夫子两千年前讲的那个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有“后进”,自然就有“先进”。谁是先进?答案不言而喻嘛!所以说还是换汤不换药。
有一件事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学生要受到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哪怕是今天,很大一部分人依旧认为教育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是为了很好的就业……
3
说说我的那届学生们吧。
那届学生里有一个男生A,父母离异,彼此也都不怎么尽抚养的义务,我的这个学生常常是今天在姑姑家吃,明天在姥姥家住。他喜欢打篮球,喜欢运动,获得过运动会的冠军和越野长跑冠军。他也很爱学习,常常向我问知识点,让我教他书法。
这样的学生算是“差”吗?他的成绩的确不好,他的基础的确没有其他同学扎实,他有一段时间甚至和班级里一位女同学谈恋爱!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什么差生。我深知,他的“差”根本不在他身上,而在他的家庭环境。
缺乏责任的家长、缺少爱的家庭造就了他的今天,这简直是必然。但他还是有追求的,他和我说过他想考体校,现在看来这的确是很适合他的一条路。
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文章图片
还有一个男生B,他的状况和A差不多,不过家庭环境稍微好些吧,最起码父母都很爱他。他喜欢喊麦,在周记里经常和我分享他的“新作”。B的成绩入学时也是非常不好的,上课也坐不住板凳管不住嘴,和周围几个男生一起开玩笑。
但我仍然觉得情有可原。他的家庭收入不多,没有多余的资本去让他参加课外辅导,他的父母也是最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和几乎全天下的普通家长一样,只知道索要成绩,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还有一个女生C,父母离异后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喜欢二次元,喜欢文学。因为家庭离异的缘故,她特别害怕失去。朋友不和她好了,她哭;家里有矛盾了,她还哭;成绩落下来,她只能哭。恐惧和无助是我在她那里体验到的最多的情绪。
4
我还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如果用字母表排序一一列举的话,估计是不够的。我只是举他们为例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的都和我关系极好,除了年纪上的原因外,他们都认为我没有像他们曾经遇到的那些老师们一样,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
“差生”这两个字不能让他们变得更糟,同样,“后进生”这三个字同样也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改变一个人靠的是教育者的真心关怀,从来不是什么称呼。
【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所以,有改称呼的功夫,不如和学生们谈谈心吧。
如果改变学生的称呼就能教育好学生,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