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本分的好处不要

小丑备物终必亡”
西周恭王时期,河南境内有个很小的诸侯国叫密国,其国君叫密康公。有一次密康公陪周恭王出游,意外遇到艳遇,三个美女一起投奔他。密康公来者不拒,收下了三个美女。而其母亲认为不妥,并认真地帮他分析了利害关系,密康公只是小人物,无法承受这么大的艳福,其原话是“小丑备物终必亡”。就是说,小人物享受的好东西太多,结局必然不会太好,会倒大霉的。

礼制社会里,尤其重视一个人的本分,分内的事要做好,分内的好处该得。而分外的想都不要去想。即“君子思不出其位”。
我们今天常说 的一句话:“不该我拿的,我一分也不多拿,该我拿的,我一分也不少拿。”本质上也类似这种本分的价值观。
但问题是哪些该拿哪些不该拿呢?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是很难界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价值观令我们很难明确到底怎样才是合适的界限。
但在价值高度一元化的礼制社会,分内和分外很明确,毕生恪守就是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了。
在礼制社会里,一切规矩明晰明确,只需按照规矩来就行。如不可越级表现,礼贤下士是好的,但和群众打成一片就不好了。
《论语》里有个例子,孔子得意门生颜回死了,颜回父亲希望孔子卖车来给颜回风光大葬。但被孔子拒绝了。虽然感情深厚,但孔子一定在礼制限制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不会给颜回买椁,因为颜回的身份不配用椁。而作为高级干部的自己出门也不能没有车。因为颜回的丧葬规格要合乎他的身份,孔子的出行规格也要合乎身份。所以孔子不会卖车买椁葬颜回的。
在礼制社会,遵照礼制要求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越级,超乎本分之外。
然而色欲熏心的密康公最终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收了三位美女。一年后周恭王灭了密国。虽然耽于女色和亡国的因果关系如何不好判断。
《国语》通过密康公的事例宣扬恪守本分,抵制诱惑的重要性。
哪怕已经做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也要恪守本分的。
【超出本分的好处不要】管仲帮齐桓公称霸,打出的群王攘夷的口号,占据了道德制高点,顺利称霸陈宫,后来晋文公成为霸主后,也用尊王攘夷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用这个策略帮周襄王夺回王位。
而晋文公对于周襄王的土地赏赐不动心,只希望在丧葬规格上有一部分天子的礼仪的虚名,虽然这跟土地实在的利用相比实在没什么,但贵族社会就看重虚名,虚名代表着礼制社会的等级。周襄王自然不能容忍,长篇大论讲了拒绝的理由,最后晋文公只得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土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