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是因为在成长

健身十几天,七次训练,平均每周三次。
训练的这段时间,全身各处的肌肉都被教练“照顾”的妥妥的。教练根据我的训练目标安排了不同的训练动作,以保证各处肌肉都能获得锻炼。个人感觉,每次的训练强度虽然不小,但还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不会有精疲力竭的感觉。但是,真正的“噩梦”会在训练结束之后的第二天到来:训练所造成的乳酸堆积引发了肌肉的延迟性疼痛;而且越是平时较少用过的肌肉酸痛感越明显。十几天来,大腿、小腿、上臂、小臂、前胸、后背、臀部…没有一处未曾经历过酸痛的折磨。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第一次接触RTX,拉完之后的第二天,胳膊几乎无法伸直,臂弯那里的肌肉实在是太痛了。适逢期末考试,我只有一边监考一边不停地用手按压酸痛部位。考试结束,我的胳膊已经被按红了。第二次是练习箭步蹲和高抬腿,几组训练下来,做是做完了,可是第二天膝盖后边的肌肉僵硬无比:上楼下楼变成了一种酷刑。打直—弯曲—再打直,不过如此简单的动作,每一步都要咬紧牙,因为—实在太疼啦!
可是我发现,随着健身次数的增加,这种延迟性疼痛出现的几率在减少,发作的强度也在降低。虽然每次教练都在一点点地加大强度,但我身体的肌肉也相当聪明和“上进”每次给它们一点刺激,它们就会加强自己的力量来适应这种刺激。最初的“抗议”声音逐步减弱,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们略带欣喜地期待和迎接下一次挑战。
【痛是因为在成长】想起大学时体育课的老师告诉我们:每次运动后,越疼越要拉伸。拉伸了肌肉才能获得成长,这样下次才不会痛。如果因为痛而放弃拉伸,肌肉很快就会回复原状,下次还得从头开始。如此循环,等于永远在原地踏步。是的,我懂。十几天,我从最开始只能做最简单的俯卧撑,到各种动态平板,从只能闭眼单腿站立3秒钟到可以相对稳定地站立60秒,从箭步蹲到箭步跳…核心力量、心肺功能以及稳定性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今早的5公里,跑的又快又轻松。
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不适和一点点痛。拥抱这种不适与痛,会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与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