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光伏行业生态巨变,央、国企大规模“卷”入制造领域

投稿|光伏行业生态巨变,央、国企大规模“卷”入制造领域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夏能源网
如果央国企大规模进入光伏制造领域 , 民企还有没有饭吃?这个业界说了很多年的话题 , 如今正在成为现实:
8月22日 , 陕西煤化工集团旗下黄陵矿业集团宣布 , 拟投资182亿元 , 用于建设10万吨工业硅、10万吨多晶硅、20GW单晶方棒、10GW单晶硅片项目;
8月27日 , 由三峡集团牵头建设的10GW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山西省忻州市举行 , 项目总投资60亿元;
8月28日 , 华能新能源控股的北海皇氏阳光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开工仪式 , 落地10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项目 , 总投资50亿元 。
仅仅一周时间 , 不同能源央企就像商量好一般 , 扎堆上马光伏制造项目 , 并且产能起步就是10GW , 投资近300亿元 。很显然这已不是个案 , 而是央国企在集体的大规模进入光伏制造环节 。对民营光伏企业而言 , 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长久以来 , 光伏行业大致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下游光伏电站的开发、持有以央国企为主 , 上游、中游光伏制造以民营企业为主 , 央国企是光伏制造企业最重要的客户 。
如今 , 随着央国企大规模做光伏制造 , 行业生态迎来了巨变 。
“狼来了”“能源央企进入光伏制造是趋势 , 主要是因为最近两年光伏行业起伏太大 , 价格高不说 , 还经常违约 , 给各大能源央企的装机目标带来压力 。为了保障供货 , 并且有较高的议价话语权 , 很多能源央企都想要自己干 。”一位央企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说 。
从他的话语中 , 当前能源央企投入光伏制造似乎只是为了“自产自销” , 而不是与光伏民企“抢饭碗” 。但若看各家的产能规模 , 事情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
目前 , 能源央企在光伏制造领域的投入已覆盖各个环节 , 包括上游原料、终端产品、辅材以及逆变器 。
如2020年8月 , 平煤神马集团和河南投资集团在许昌市投资了900吨/天的光伏玻璃项目;中国石化携手凤阳硅谷投建超薄光伏玻璃产业链;2021年11月 , 华能集团广西分公司与中南光电在广东百色共同投建了光伏组件、逆变器、铝边框、支架等智能化生产线;以及今年8月陕西煤化工集团旗下黄陵矿业集团拟投建10万吨多晶硅、20GW硅棒与10GW硅片项目等 。
若再看电池组件环节 , 能源央企想要“分蛋糕”的想法更加明显 。当前能源央企不仅在以10GW的“起步价”投建单晶电池组件产能 , 对于光伏行业的前沿技术产品——N型电池组件也在大笔布局 。
华夏能源网统计发现 , 在N型技术逐渐兴起的当下 , 包括华润电力(HK:00836)、国家电投、水发集团、浙能电力(SH:600023)在内的能源央国企 , 对于异质结产品的产能规划已超35GW 。
其中华润电力最为突出 。2021年8月 , 华润电力在浙江舟山地区斥资110亿元投建了12GW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项目 。
时至2021年底 , 华润电力旗下子公司又成立合资公司 , 继续在舟山市加码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 , 远期规划达12GW 。
也就是说 , 华润电力在异质结产品的投入上已达到24GW 。
此外 , 据公开资料 , 国家电投拟与福建钜能电力共同建设5GW异质结项目;水发集团先后在山东布局了6GW异质结电池项目;地方国企浙能电力虽未公开规模 , 但已确定投建异质结项目 。
这是令现有的光伏制造企业担忧的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央企进入光伏制造环节 , 且投建产能越来越大 , 光伏制造的“内卷”之势将愈演愈烈 。
“拼刺刀”“虽然能源央企实力强、招牌硬、而且自身就是消纳主体 , 但是进军光伏制造也不一定就能势如破竹 , 对这一点 , 我们自己应该要有清醒认识 。”上述央企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说道 。
该人士表示 , 中国光伏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很高的集中度 , 主要的几家龙头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出货量 , 各家都有各自的成本、技术和品牌优势 , 这种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能源央企做光伏制造 , 要做好“拼刺刀”的准备 。
事实上 , 光伏行业现状也的确如此 。
纵观当下各大能源央企 , 很多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国有“老企业” , 其原有的组织架构、知识结构、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管理思想都受到较多限制 , 而且还肩负政治任务 , 要求保障民生、保供保稳定 , 这些“包袱”民企都是没有的 。
此外 , 与光伏制造领域的龙头民企相比 , 能源央企在技术流程、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大多没有优势可言 。面对技术更迭迅速、市场竞争激烈且集中度极高的光伏行业 , 能源央企是否能如愿切下一大块蛋糕 , 现在还真不好说 。
就此角度来说 , 想在光伏制造上闯出一片天 , 并非有钱就行 。央国企进入光伏制造 , 正面强攻并非是良策 , 多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或许才会胜算更多 。
“能源央企现在进来光伏制造 , 首先想的还是为了给自己供货 , 或是与地方进行了资源置换 , 这可以保证产线上马初期快速上量 。能够挤掉的也是二三线厂商 , 光伏龙头依然会是龙头 , 格局短期内很难有变化 。”一位头部光伏企业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表示道 。
该人士表示 , 很多能源央企都选择了与民企合资来做光伏制造 , 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这些民企本就在光伏行业有一定基础 , 或是在某方面有较强优势 , 吸收了央国企的力量后 , 他们会越来越强 , 这可能会对光伏行业原有格局带来冲击 。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 , 如今采取此种策略的能源央企已有很多 。
如华润电力在舟山地区布局了24GW异质结产能的 , 拉上了爱康科技(SZ:002610)做合资 。在异质结技术与布局上 , 爱康科技在行业中堪称佼佼者 。
在今年8月底落地10GW电池片产能的三峡集团 , 是如今光伏行业新秀“一道新能源”的大股东 。一道新能源主打N型技术与产品 , 在此领域具有出色的研发配置 。
此外 , 国家电投布局异质结产能依托的是福建钜能电力与福建金石能源;水发集团依托的是山东高登赛能源集团;浙能电力依托的是爱康科技;华能与远景能源共同出资成立了景能科技;中核汇能与英利也建立了组件方面的合作……
【投稿|光伏行业生态巨变,央、国企大规模“卷”入制造领域】“未来 , 真正能做到垂直一体化 , 从头吃到尾的是这些做成功了的能源央企 。对于光伏制造头部民企来说 , 能源央企依然是重要客户 , 但味道肯定变了 。对于二三线厂商来说 , 如果没有与央企在股权、资本上深度绑定 , 会首先从央企的采购名单中消失 。”上述光伏企业人士说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