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Keep啃上硬骨头

keep|Keep啃上硬骨头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 , 作者|胡楠楠 , 编辑|姚赟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Keep正站在十字路口 , 但留给它的选择并不多 。
日前 , 有媒体报道 , 在线健身平台Keep因递交招股书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 , IPO申请状态转为“失效” , 目前已无法正常查看或下载相关资料 。《中国企业家》查询了港交所披露易官网 , Keep招股书目前确实属于失效状态 , 招股书显示已经不能下载查看 。
keep|Keep啃上硬骨头
文章图片

来源:港交所披露易官网截图
2月25日 , Keep提交了招股书 , 拟赴港上市 。招股书显示 , Keep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 , 三者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分别为55.1%、32.8%、12.1% 。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 , 也即智能硬件产品和运动装备 , 贡献了过半的营收 。
同时 , Keep的亏损还在继续 。招股书显示 , 2019~2021年前三季度 , 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6.96亿元 , 三年亏损近12亿元 。Keep面临的问题不止如此 。据国海证券研报数据 , 2021年前三季度 , Keep销售及营销费用超8亿元 ,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 , 但月活只增加了500万 , 徘徊在3000万 。
但如今 , 成为“硬汉”是Keep为数不多的选择 。
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应涛告诉《中国企业家》 , 智能硬件跟Keep的内容生态 , 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 , 二者可以相互增强 。同时 , 智能硬件还能弥补Keep在营收上的不足 。《中国企业家》在Keep旗舰店咨询了动感单车的情况 , 客服表示 , 购买单车即赠送30天的会员 。之后如果需要上单车直播课 , 就需要另外订阅会员了 。
用户增长放缓、商业模式仍未跑通 , 以及冲刺上市未果等多重压力之下 , 不论是从财务角度 , 还是生态闭环角度考量 , Keep要增长 , 只能硬下去 。
Keep冲刺80分某次公开演讲中 , Keep创始人王宁曾向台下观众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这群渴望改变自己、渴望减肥、渴望健康的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每天在健身房里疯狂撸铁、挥汗如雨、渴望练成阿诺·施瓦辛格一样的人吗?
紧接着王宁回答道:我觉得并不是 。我们应该是中国超过90%以上的健身小白 , 仅仅是希望通过简单的方式让自己运动起来 。渴望健康 , 而不是想练成阿诺·施瓦辛格 。
显然 , 想成为施瓦辛格的用户 , 不是Keep的目标用户 。Keep创立之初 , 就一直表示要满足的是0~70分的健身需求 , 王宁曾表示 , Keep解决绝大部分健身小白用户对健身0~70分的需求 , 如果再往上走 , 想达到80分、90分 , 那可能就是Keep潜在的商业模式 , 帮这部分用户找到最适合他(她)的健身房与教练 。
而现如今 , 到了Keep不得不加快寻找并激活“潜在的商业模式”的时候了——走线下 , 重硬件 。
APP上线仅一年多 , Keep就开启了电商业务 , 开始尝试商业化 。用户过亿后 , 2018年3月 , Keep宣布战略升级 , 成为运动科技生态公司 , 推出了面向家庭的智能硬件keepkit、面向城市场景的keepland、面向生活的keepup商品 , 拓宽了产品线 。
当时王宁表示 , 希望Keep不再是一个APP , 而是影响一代年轻人的生活 , 成为年轻人的运动生活方式 。
2018~2019年 , Keep发布了多款智能健身产品 。主要包括:2018年3月 , 发布首款智能硬件产品——智能跑步机 。同年9月 , 推出了智能体脂秤 。2019年 , 发布了智能手环、健走机和动感单车等新产品 。
keep|Keep啃上硬骨头
文章图片

制表:胡楠楠
站在现在来看 , 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2020年Keep的运动消费品销售额达10亿元 , 成为Keep的第一大现金流业务 。其中 , 智能硬件占比为35% , 训练装备占据40% , 食品类占据25% 。
目前 , Keep的硬件产品已经涵盖椭圆机、健走机、跑步机、动感单车等智能硬件产品 , 以及运动手环、瑜伽垫、智能跳绳、筋膜枪等运动装备 。同时 , 动感单车也成为了Keep主推的爆款产品 。数据显示 , 2022年上半年 , Keep智能动感单车总销量近6万台 , 同比去年同期销量增长133% 。
面向城市场景的keepland也于2018年落地 。不过由于自营模式 , 成本投入高 , 模式并未跑通 , 也接连关闭了北京、上海的多家线下店 。截至目前 , 仅剩北京市场的9家直营门店 。今年2月 , Keep宣布将加大对线下场景的投入力度 , 推出“Keep优选健身馆”计划——与传统健身房进行合作 , 合作运营团课 , 价格也低至49元/节 。即用健身房的场地 , Keep只提供专业教练和团课运营 。
80分以上的硬件、线下需求 , 是Keep APP之外找到的第二增长曲线 。
参考Peloton , 不是一条好路王宁是个聪明人 , 懂得借势与学习 。
创业之初 , 王宁一直以猿题库为参考蓝本 , 如何做运营、如何定义产品 , 甚至企业的文化气质上也是如此 。王宁曾公开表示:“我现在的公司就有猿题库的气质 , 比如开发进度类似、花的摆设 , 甚至桌子的提供商都是同一家 。”
这样的学习和烙印 , 一直存在于Keep的基因之中 , 包括前文提到的0~70分需求的想法也是来自猿题库 。
而现在 , Peloton成了新一个阶段中Keep的参照物 。
“今天早上看到很好的天气 , 又打开美股看了一下Peloton的市值达到379亿 , 感觉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2020年10月 , Keep副总裁刘冬在一次活动上表示 。
当时受疫情的影响 , 居家健身需求大增 , 美国智能健身平台Peloton的股价蒸蒸日上 , 曾一度高达167美元 。也一度被业内视为Keep的对标公司 。当时刘冬认为 , “Peloton被称为健身界的奈飞 , 因为它有内容 。而Keep的核心优势也是内容 , 我们相信内容和服务是智能硬件的机会点 , Peloton的上市也印证了这一点 。”
Peloton可以说是反向的Keep 。成立于2012年 , 以智能硬件起家 , 产品主要是以智能单车和跑步机为主 , Peloton的营收 , 80%都是靠硬件 。而Keep则是先通过免费内容产品引流 , 再寻求流量变现、卖硬件 。
在用户转化和留存上 , Peloton也给了Keep积极信号 , 用数据证明了硬件作为入口的高转化和留存率 , 这也是Keep急需补上的一课 。2021年Peloton转化率达41.97% , 且用户流失率不到1% , 而Keep的订阅会员转化率(月度订阅会员平均人数/平均月活跃用户)仅为9.55% 。
 
近几年 , 王宁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 。但从对标Peloton来看 , Keep依旧延续了王宁目标式学习的风格——与其说Keep参考Peloton , 不如说Peloton把Keep想做的具像化为一个实体 , 使得他们更有目标感 。
早在2016年 , 王宁就公开表示:“我判断当下正处在运动品牌迭代的年代 。对年轻的运动者来说 , 现在穿Nike或阿迪已算不上酷了 , 这些好像是他们爸爸妈妈穿的 , 我们更喜欢穿Under Armour 。Keep现在通过线上的产品影响一代人的运动习惯 , 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 , 我们开Keep运动品牌店 , 年轻人也来买我们的衣服?不排除 , 但也不确定 。”
在王宁心中 , Keep根本不是什么健身应用 , 而是像耐克阿迪一样的运动品牌 , 是他迈出“体育产业链”的第一步 。
然而 , 创业不是学习考试 , 是一次次荷枪实弹的拼杀 。
随着疫情好转 , 用户又开始回归线下和健身房 , Peloton也跌下神坛 。也有人质疑智能健身行业“硬件+内容付费”是个伪命题 。
8月下旬 , Peloton公布了2022财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 , Peloton最新一个财季亏损扩大至12亿美元 , 也是Peloton连续第六个季度出现亏损 , 营收同比下滑28%至6.787亿美元 。Peloton首席执行官Barry McCarthy表示 , 随着消费者对家庭健身设备的需求从新冠疫情期间的高峰下降 , 互联网健身市场仍将面临挑战 。
对同样连续亏损中的Keep而言 , 对标Peloton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 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
据国海证券研报显示 , Keep硬件主要采用代工贴牌(OEM)的模式 , Keep与代工厂协议期限一般为一年 , 每年自动续约 。上游原料由Keep或代工厂直接采购 , 产品设计与开发由Keep自己的团队进行 。优点是 , 短期来看 , 无需建厂及搭建物流仓储 , 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目前可以保持灵活性 。缺点是 , 长远来看 ,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 且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力较弱 , 尤其健康食品 , 易引发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 。另外 , 随着自有品牌产品类型的扩充 , 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或将增加 , 其毛利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
尽管Keep的硬件成为营收大头 , 但是毛利率较低 。截至2021年9月底 , Keep自有品牌产品的毛利率仅为29.3% , 而会员订阅毛利率近60% 。
硬汉难当 , 也要当想和干 , 往往是两回事 。
王宁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高中就想创业 , 觉得待在校园是耽误时间 , 想去社会历练 。大学母校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学的计算机 , 一有机会就去实习 , 人力、财务、行政、运营、产品、测试 , 全都干过 。
大学时期乐于折腾的王宁 , 现如今不得不学会“专注” 。王宁曾在采访中分享他的三个产品经理价值观:要多不要少 , 要重不要轻 , 要专不要散 。变多、变重还要变专 , 这背后指向的是沉下来 , 然后重仓押注 。
线上APP的营运或者产品逻辑 , 与线下的硬件生产商业逻辑不同 。前者是闪电战 , 能快速借力达到规模化 , 属于长板理论 , 把某个体验做到极致 , 就能够掩盖掉其他的不足;后者则需要时间和精力 , 每多一项SKU , 其成本、供应链、研发和品控都会有所影响 , 环环相扣 , 这属于短板理论 , 长板会被短板拖住 , 如系统能力再强 , 设备能力跟不上也实现不了 , 生产线再高效 , 如果上游采购品质或者交期不稳定也没用 。
而现在 , 线上流量枯竭 , APP用户增长疲软 , 擅长消费互联网的Keep , 也只能硬着头皮让自己变“硬” 。
keep|Keep啃上硬骨头
文章图片

制表:胡楠楠
李应涛告诉《中国企业家》 , 对于互联网企业 , 软件厂商去做硬件 , 其实挑战和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硬件和软件 ,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玩法和打法 。软件靠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 它的试错成本低 。而硬件的产品制作和用户使用成本都非常高 , 对于研发的精准性、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 , 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都有要求 。”
同时 , 硬件领域Keep对手环伺 。
华为、小米等厂商在智能健身硬件领域早有布局 , 并且于疫情期间 , 更是加大了在居家健身领域的投入 。2021年 , 小米投资了智能单车品牌野小兽 , 后者正式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 。除此之外 , 小米的智能健身产品还涉及手环、手表、体脂秤、跑步机、走步机等多个健身硬件产品 。华为也通过华为智选这一智能家居品牌 , 覆盖了多个智能健身产品 , 包括跑步机、椭圆机、智能跳绳等 。同时 , 在运动装备领域 , 更是面临传统运动服饰巨头的竞争 。
【keep|Keep啃上硬骨头】这对于由软变硬的年轻创业公司Keep来说 , 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
王宁曾分享过他的做事方式:先去付出一些东西 , 再去获得一些东西 。就比如春天把种子种下去 , 秋天再去收割 。硬件同样如此 , 产品研发到落地需要时间 , 规模化需要时间 , 消费群体的培育也需要时间 。据媒体报道 , 同样做动感单车的野小兽 , 其产品从研发到推出需要用18个月 。
而目前国内健身人群渗透率相对较低 。据灼识咨询数据 , 2021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为7866亿元 , 健身人数(每周参与两次以上的健身人士)为303万人 , 但对比欧美同期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 其中健身会员渗透率中国仅为3.2% , 远低于美国的23.5%与欧洲的9.5% 。
三年前 , 王宁曾表示 , Keep还是一家创业公司 , 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沉淀和积累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 。
参考资料:
  • 《据称估值最高的90后创业项目——Keep , 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 虎嗅
  • 《用来减肥的Keep幕后:3个月、200万用户的需求爆炸》 , 逐鹿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