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始于辨别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篇我上个月就写的一篇文章,
其实我早想分享一下出来了,一直觉得好像时机不对,会不会影响我和大家的关系,
昨天我们孵化在线的群里有个企业的员工转发了“华为”如何如何的信息,并且后来还责怪我们的同事,我就翻到了这篇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智者始于辨别(提出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转发的信息,小到养生,大到我国的地图怎么怎么了,往往在末尾还要加一句“不转发多少天内全家怎么怎么的”。
其中有一类绑架了我们的善良,比如“高考期间,准考证丢失”、“春运期间,火车票丢失”等等。
还有一类,绑架了我们的贪念,比如“开业转发,集赞领取代金卷”、“周年店庆转发点赞,领取礼品”等等。
还有一类,绑架了一些“愤青”,比如一个经久不衰的“金陵十三钗、贞子”的段子,还竟让有那么多人相信并且还转发。
还有稍微高级一些的,养生、心灵鸡汤等等,我希望大家略加思考,再决定是否转发。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谣言止于智者”,我想,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应该说成“智者始于辨别”。
二、非智者的浮躁(分析问题) 一些“非智者”,一看到标题就马上转发,也不管他的朋友家人能不能看到他转发的信息或者他的朋友圈。曾经我问过一个转发了一条“不转发X全家”的信息,我马上问他,你有转发给你的父母了吗,他说转发了啊,我又问他你看完了吗,他说没有看完。其实他只看了标题,“绝世好文,不转发就删除了”,他都没看到后面有哪些极端的言语。
关于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购买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来自一份权威的数据显示,没看完文章,只看了标题或者一部分内容,不加以分析辨别真相就转发信息的,占到81%,还有14%左右的人是因为害怕最后“不转发就这么怎么”的,担心这句话“显灵”。
我想起来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书名我不记得了,大概的意思是:人不能自律源于浮躁,浮躁源于无知,无知源于不思进取,不思进取源于你的“圈层”。
我很庆幸我们的这个群里比较少的出现这种“转发绑架”的现象,昨天下午有个企业的员工转发了华为怎么这么被限制事情,我们群的管理员及时警告他,这里为我们的群主管理员美女点个赞(悄悄地告诉大家,他还没有男朋友)。
三、信息时代两面性(分析问题) 自从智能手机悄然的进入我们生活,各种沟通软件也随之而来,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常便利的信息化时代,一台手机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
【智者始于辨别】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暂且不说长时间用手机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里只能说适可而止)。
我想说的是,精神上的危害,在当今这样的数字时代,我们每天都淹没在信息中,我们似乎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害怕错过信息,常常拿起手机来解锁查看微信,不停的刷朋友圈。不想错过任何一条“八卦”,以免之后的闲聊中出现无法填补的交流空白,还有无尽的订阅号消息。
四、专注—深度思考(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曾说,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专注力很强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
其实,有位智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早在1977年,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情形。他当时对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提出了警告:“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因此,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
我有个朋友,又一次他找我要一个孵化器方面的政策,我把一个公众号的文章转发给他,后来政府又出了孵化器的政策,我看到后有转发给他,他说他已经看到了。原来,他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关注这个公众号了。他和我说,一些有过好文章的公众号,他都要收藏。这个朋友就很有专注的深度思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上》这本书中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娱乐事件会让大众争先恐后的去关注,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知识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知识欠缺就会导致精神空虚,精神空虚就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和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上,自然不可能做到专注,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