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LG能源猛踩刹车,格派镍钴赴港上市悬念丛生

投稿|LG能源猛踩刹车,格派镍钴赴港上市悬念丛生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花儿街财经 , 作者 | 杨晓羽 , 编辑 | 罗卿
新能源汽车可谓近年来最火的新兴物种之一 , 伴随着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 , 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倍受资本市场关注 , 不少企业也抓住此时间窗口积极尝试登陆资本市场 。
镍钴是电动车电池最主要的原料 , 钴盐精炼商格派镍钴是全球第二大镍钴原料生产商 。为增强产业链布局 , 以及提升产品产能 , 近日格派镍钴再度赴港上市 。
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对格派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据招股书显示 , 2023年格派镍钴将扩建完成的浙江厂房以及广西厂房投运之后 , 将拓展其产业链 , 丰富产品品类 , 计划加大研发投入 , 支持产品拓展 。
不过就在其上市的关键阶段 , 变数也接踵而至 。近日 , 韩国LG能源内部人士独家向《华尔街科技眼》透露 , 一直以来 , LG能源都将中国电池原材料企业视为优质的采购对象 , 包括格派在内的企业在都在采购名录之中 。但由于LG大量电池产品要供给美国的电动车企业 , 在IRA政策之下 , LG能源只能减少对中国电池原材料的采购 。
这样看来 , 包括格派在内的电池原材料供应企业拿到的订单量可能就会随之减少 。近日 , 亦有报道称 , 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表示 , 已与加拿大三家主要的关键矿物供应商分别签署了锂和钴采购协议 , 以加强其在北美的关键电池材料供应链 。
LG对格派采购量的减少只是冰山一角 , 格派是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或锂离子电池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 。部分供应商的客户包括三星、宁德时代、比亚迪、LG及特斯拉等企业 。随着IRA政策的推进 , 格派的盈利前景和上市进程存在诸多悬念 。
格派找到转型方向格派镍钴在2006年成立 , 由何大立创建 。在创建初期 , 格派镍钴经营运转艰难 , 导致业务发展步履维艰 。2007年 , 何大立深感创业艰难 , 毅然地离开了公司 , 随后引入了现任董事长、控股股东曹栋强进入公司 , 成为公司新的领导者 。
投稿|LG能源猛踩刹车,格派镍钴赴港上市悬念丛生
文章图片

在2006~2018年这12年间 , 格派镍钴没有像其他同行企业一样放开手脚做钴盐加工业务 , 而是专注于铜、电解钴和硫化镍精矿等相关的贸易业务 。
单就利润方面来看 , 钴矿经过深加工再对外销售的利润明显比钴产品贸易的利润更高 。格派发力钴盐加工业务较晚 , 这导致格派镍钴和其他友商在发展规模上产生了差距 。
直到2018年 , 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火爆 , 格派镍钴从新能源市场中看到商机 , 才决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随后 , 格派将业务拓展至钴产品的加工领域 , 当年就生产出硫酸钴及氯化钴等钴盐加工产品 , 开启了转型之路 。
虽然 , 在钴产品加工方面从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还未完全打通 , 但加工业务对于格派镍钴的发展格局 ,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析2019年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可以发现 , 加工及销售钴盐产品的收益占比达到四成以上 , 公司发现转型的方向是正确的 , 于是此后在钴盐加工领域的发展不断加码 。
在启动企业转型之路后 , 格派镍钴不仅实现了盈利增长 , 同时也吸引来了资本抛出的橄榄枝 , 2021年9月 , LG能源斥资3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认购上海格派镍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4.8%股份 。LG新能源是2020年12月份从LG化学(LG Chem)分拆出来的一家新公司 , LG化学将持有这家新公司100%的股权 , 专门负责电池业务 , 其客户包括特斯拉、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 。分拆后 。LG新能源占据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20%以上份额 。
投稿|LG能源猛踩刹车,格派镍钴赴港上市悬念丛生
文章图片

两家公司还签订了长期采购合同 , 格派镍钴将从2023年起6年间向LG能源解决方案供应2万吨镍 。
转亏之时再图上市投稿|LG能源猛踩刹车,格派镍钴赴港上市悬念丛生
文章图片

究竟是什么样的业务模式引来了国外资本的青睐?和钴盐精炼行业其他企业一样 , 格派也是“海外寻钴 , 国内炼钴”的钴盐精炼厂商之一 。2021年 , 我国钴矿储量仅占全球总存储量的约1.1% , 而精炼钴产量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约70.9%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 , 使得这样的商业模式被多家企业套用 。
格派的钴矿供应商客户分布刚果(金)、印尼和俄罗斯等国家 , 格派在这些地方采购钴矿 , 运回国内后通过进一步加工 , 得出硫酸钴、氯化钴等初级产品 , 并供应给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厂商及3C电池厂商等企业 。所以格派的业务分为两大部分 , 一是加工及销售业务 , 二是贸易 。
从2019年至2021年 , 该企业的业绩增长明显 。2019年  , 公司总收入仅有10.65亿元 , 2020公司总收入实现130%的增长 , 达到24.49亿元 。但在近两年收入增速出现下滑态势 , 2021年营收增长至35.55亿元 , 同比增长45.2% , 2022年上半年 , 公司营收增长仅为10% , 半年营收为21亿元 。
分业务来看 , 加工及销售业务的毛利率由2019年的9.5%上升至2020年的13.0% , 并进一步提高至2021年的18.9% 。格派称 , 毛利率一路上涨 , 主要是由于原料利用率提高及公司于2020年7月扩充产能并改进生产技术 , 加上下游需求增加导致平均售价上涨所致 。
再看贸易业务 , 该板块的毛利率也是一直上升的 , 从2019年的6.9%一直涨至2022年上半年的15.7% , 主要由于钴的市价上涨 , 推动电解钴及硫酸钴等钴相关产品的毛利率提高 。
不过 , 这样的势头未能维持下去 , 在到2022年6月30日为止的半年度报告期 , 已经产生存货减值大约3.57亿元 。毛亏损1.53亿元 , 负毛利率-14.9% , 除税前亏损1.07亿元 。格派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 第一是第二季度受疫情反复影响 , 第二是钴价格上涨 , 第三就是订单量减少 , 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
上市前景存悬念实际上 , 格派并非首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 。公司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是在2022年1月 , 拟在香港主板发行H股上市 , 不过之后上市请求被驳回 。
二进宫的格派要向发审委证明自身的业务独立性和可持续增长能力 。
格派是否具有业务独立性 , 要分析其是否对于单一客户存在依赖性 。从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 , 垂直一体化企业金川集团为公司的单一大客户 , 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格派与该客户达成的销售额分为5.22亿元、7.66亿元、12.52亿元、5.85亿元 , 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渐扩大 , 金川的销售额在营收中的占比已经从49%下降至27.9% , 说明公司对单一大客户没有特别的依赖性 。
格派的前五大客户均是正极材料制造商及镍、钴中间产品精炼商 。从2019年开始 , 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一直维持在7成-8成之间 , 2021年的比例达到85.6% , 业务目前对五大客户的依赖性过高 , 导致其在原材料供应与原材料成本控制上相当被动 。
此外 , 在业务覆盖方面 , 不少相关钴盐精炼厂商逐步展开一体化布局 , 打通上游购买矿产保供给 , 中游涉及正极材料、前躯体等方向 , 有些企业还将电池材料回收纳入自己的产业链中 , 打造产业链闭环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
与其他友商在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的情况相比 , 格派镍钴的产业链布局还不够完整 。公司目前仅有硫酸钴和氯化钴业务 , 以及硫化镍精矿和电解钴等产品的业务 , 还未发展出产业一体化的优势 。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 , 格派缺乏先发优势 。
此外 , 也就是美国IRA 法案的影响 。在今年8月 , 美国公布了IRA 法案 , 法案条文中包含多条对新能源汽车方面的限制条款 , 目的是加速美国电动汽车供应链本土化(详情见:IRA重塑电动汽车行业版图 车载电池企业美国本土再交锋) 。从短期看 , IRA法案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冲击有限 , 但会对电池原材料企业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 这一点从LG能源释放的信息就可见一斑 。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企业会按照IRA法案的指向 , 减少对中国电池原材料的采购 。尽管目前格派的客户仍以中国企业为主 , 但巨头采购方向发生变化 , 也将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
【投稿|LG能源猛踩刹车,格派镍钴赴港上市悬念丛生】综上来看 , 从2019年开始 , 格派能源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但根据目前的新能源行业局势 , 再考虑到政治、疫情、政策等环境的影响 , 其上市之路也存在诸多变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