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这些在战争面前的小人物,最终却都成了英雄

【电影《金陵十三钗》,这些在战争面前的小人物,最终却都成了英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些在战争面前的小人物,最终却都成了英雄

文章图片

电影《金陵十三钗》,这些在战争面前的小人物,最终却都成了英雄

文章图片

电影《金陵十三钗》,这些在战争面前的小人物,最终却都成了英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电影《金陵十三钗》 , 我是看了原著再看的电影 , 可以说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极大的改动 , 以至于故事前半段几乎是重新写的 , 只有在后半段高潮时才回到书中 。 同时整体的节奏也不一样 , 原著有十七章 , 关键的唱诗剧情只占了最后四章 , 而在电影中则将近用了后半部影片来叙述 。 这与整体的铺垫有关 , 原著没有多少正面描写南京城内的恶行 , 一切都是在慢慢渲染 , 一点一点的铺垫 , 直到最后一下爆发出来 。

而电影则直接在开篇就是学生们从混乱中逃回学校以及城内守兵对敌的作战 。 这直接让整体的气氛紧张起来 , 同时又直接让女学生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直观的认识 , 接着教堂内死去的女学生 , 以及日本兵搜查时学生对地窖中窑姐们的保护让窑姐们也认识到了环境的恶劣 , 同时对学生怀有愧疚之情 。 影片不仅在情节上做了极大的改动 , 在人物上也动了大刀子 。 不仅删去英格曼神父 , 新增加了男主 , 还对多个角色进行合并、改编 。

但这些角色无疑是成立且成功的:英勇杀敌献身的李教官、被女儿认为是叛徒的孟先生、由入殓师转变为的神父……他们在这场战争面前都是小人物 , 最终却都成为了英雄 。 那排成一排冲过去掩护队友自杀式炸坦克的士兵 , 不愿连累无辜的人离开教堂杀敌至死的李教官.为了女儿想带同学一同离开的愿望而留下来当“叛徒”的孟先生 , 为了给王浦生弹《秦淮景》去拿回三根琴弦却惨死在日本人手中的豆蔻……

和原著小说一样 ,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豆蔻因为相仿的年纪、相似的不幸遭遇以及看起来像自己的弟弟就毫无条件地对浦生好 , 为了一个承诺敢于走出教堂面对危险 。 影片中日本兵与豆蔻追逐时的长镜头震撼人心 , 画面的颠簸仿佛自己也在奔跑 。 豆蔻最后的遭遇影片表现得极为克制 , 没有去正面展现其悲惨 , 却又让人仿佛亲眼目睹恶行 , 愤怒过后是无尽的惋惜 。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孟先生对约翰·米勒说:“我救不了我的国家 , 救不了我的人民 , 我只能救我自己 。 ”这话听起来好像不是那么伟岸 , 但却是一个人真实的表现 。 但他又不像女儿眼中那样是一个叛徒 , 他去讨好日本人 , 却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 , 他本可以离开 , 却为了女儿留下来 。 他会选择帮约翰带汽车零件 , 是因为自己的善良 , 更是为了让女儿可以逃出去 , 而不是什么突然有了极高的觉悟 。

这就是一个父亲真实的反应 , 他就应该去做那些事情 。 如果他还有什么遗憾 , 一定是女儿认为自己是“叛徒” 。 幸而约翰在出城前对书娟重复了三遍算得上是对其最好的评价——她的父亲是一个好人 。 贝尔的这个角色值得玩味 , 先塑造一个流氓形象最后再一点一点的让他正派起来 。 不过转变的太生硬了 , 用力过猛 。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最优秀的导演之一 , 女学生和妓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好以及后来的那种惺惺相惜也好 。 在情绪的调动上可谓登峰造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