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滾燙的記憶。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栗子,滾燙的記憶。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谁最中国

文字 |「誰最中國」首圖 |「咬金-」
记忆里秋冬的食物 , 总是暖的 。

寒风萧瑟的街头 , 长长的队伍 , 歪歪斜斜排了一溜 。 七嘴八舌的姑娘 , 刚下班的白领 , 摩登少妇 , 家住附近的大爷.......一个个都伸长脖子 , 张望着下一锅热栗子的到来 。 翻滚不停的大锅旁边 , 是一篓早先炒好的栗子 , 虽然盖着保温的厚布 , 却无人问津 。 那是 , 糖炒栗子怎能吃凉掉的呢?

圖片 |stanley03o
直等到冷风刮得脸疼 , 终于从伙计手里接过一个热气腾腾的牛皮纸包 , 掀开盖 , 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 。
迫不及待拿出一颗滚烫的栗子 , 在手里来回倒 , 吹气使冷 , 拨开一颗放进嘴里 , 卻还是一不小心就被烫到 , 隔天舌头上冒出一个泡 。
即便嘴角起泡 , 明年的栗子季到来之前 , 仍然怀念这一口刚起锅的滚烫甜糯滋味啊!


栗子 , 是秋冬的恩物 。 栗子的外形像一个个小刺猬 。 外壳长满长长硬刺 , 很扎手 , 却又有些可爱 , 像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俏女郎 。 坚果的外壳大都有保护层 , 松子有鳞瓣 , 核桃、白果有苦涩的外皮 , 有人猜测是为了对付松鼠而进化出来的 。

生栗子甜香脆嫩 , 很好吃 , 只是不好剥 , 尤其里层的内皮难剥 。 过去的人 , 把新鲜的栗子挂在竹篮里 , 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 , 就成了“风栗子” 。 风栗子肉微微皱 , 有一点软 , 吃起来细腻有韧性 。 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 , 而且更甘甜 。
《红楼梦》里宝玉为了一件事生了气 , 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 。 你给我去取去 。 ”怡红院的屋檐下据说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 。
猜想这栗子是什么来头 , 是贾蓉送来讨凤姐喜欢的?是刘姥姥刚从树上新采摘 , 送给大观园的老爷太太、哥儿姐儿尝鲜的?还是宝玉嘴馋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 , 书中并未交代 。


圖片 | @徐姑娘的远方


栗子也有南北之别 。 旧时的北平 , 颇有几分“不时不食”的真谛 , 白露未过 , 没有哪一家糖炒栗子铺敢提早应市 。 北京的糖炒栗子 , 过去的讲究 , 以良乡出产的最有名 。 老舍就在《骆驼祥子》里夸赞过:“良乡肥大的栗子 , 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 , 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 。 ”
圖片 | @徐姑娘的远方
良乡栗子个头小、壳薄 , 炒熟后个个裂开 , 轻轻一捏壳随即破裂 , 内皮一搓就掉 。 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给西太后吃的 。 对此汪曾祺先生曾有腹诽 , 在书中写道:“北方但凡好吃的 , 一般都说是给西太后吃的” 。
其实历史上 , 良乡县在河北 , 北平的西南方 , 平汉铁路线上 。 当地盛产栗子 , 然而栗子树北方到处皆有 , 并不局限于良乡 。
据说房山及燕山一带作为华北地区的商贸重镇 , 板栗多在此地交易 , 使得良乡成为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 , “良乡板栗”因此赢得美誉 。



清末民初 烟草公司为了商业竞争 曾随香烟赠送小画片 俗称 “香烟牌子”或 “烟画” 。 这些烟画内容极其丰富 从植物到仕女到京剧脸谱无奇不有 其中就有三幅介绍糖炒栗子的烟画 。
画面上 除了标明 “天津”、“良乡”、“魁栗”等字样 , 呈现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激烈商业竞争 。

更让人欣喜的是 那炒栗子的炉子、锅具以及伙计的架势 , 和我们今天所见的炒栗子情形 并无多大差异 。
南方人也爱食栗 , 杭州的糖炒栗子讲究在桂子飘香的时期采收 , 叫桂花栗子 。 这种糖炒栗子带有桂花香 。 秋天在江南赏丹桂 , 吃栗子 , 是味觉嗅觉和视觉的多重享受 。


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的桂花是出名的 , 尤其是满家弄 , 不但桂花特别的香 , 且恰逢桂花盛开时 , 栗子成熟 , 街边小店的一碗桂花煮栗子便成为人间佳品 。 梁实秋说徐志摩每到秋后必去访桂 , 吃一碗煮栗子 , 认为是一大享受 。 有一年他去到该地 , 桂花却被雨水摧残净尽 , 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 。

爱吃栗子的大文豪特别多 , 不知是否因为文人内心苦 , 只能从甜食中化解郁结 。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 , 很喜欢吃一道日本点心 , 名叫“羊羹” , 就是以栗子粉为原料之一制作的点心果子 。 回国之后 , 他依然念念不忘 , 经常托人从日本带回 。

张爱玲就更加嗜甜了 , 由于一生偏爱甜食 , 导致晚年牙齿严重受损 , 不得不频频去看牙医 。 周瘦鹃去看她 , 被张爱玲豪华的下午茶阵容吓呆:“茶是牛酪红茶 , 点心是甜咸俱备的西点 , 十分精美 , 连茶杯与碟箸也都是十分精美的” 。 胡兰成说她“每天必吃点心 , 她调养自己像只红嘴绿鹦哥” 。


张最中意的下午茶场所 , 是她和闺蜜炎樱最爱去的凯司令咖啡厅 。 那里最出名的一道甜点当属栗子蛋糕 。 《色戒》中写凯司令:“只装着寥寥几个卡位......楼上装有柚木护壁板 , 但小小的 , 没几张座” 。 据说那里的栗子蛋糕 , 不是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在普通蛋糕上放一小撮栗子泥奶油那种 , 而是地道扎实的全栗子蛋糕:把新鲜栗子炒熟 , 剥壳取肉 , 研磨成栗子泥 , 代替成为蛋糕胚 , 外面裱上一层厚厚鲜奶 , 或是将栗蓉和鲜奶油混合成为栗子奶油 , 以线条方式交叠满满覆盖于蛋糕之上 , 做成法式经典栗子蛋糕——蒙布朗的造型 。
一勺挖下去 , 鲜奶的绵软丝滑和栗蓉的浓郁扎实融合在一起 , 难怪张爱玲也难以抵挡 , 以至于在小说中念念不忘地多次提到 。
都说女人在面对零食的时候 , 永远是天真的 , 无论年纪大小 , 此话可当真 。



张爱玲的小说《留情》中有一个情节:小说主角米先生让老婆的舅母吃栗子 , 他老婆说:“老太太零食是一概不吃的 , 我记得 。 ”那位老太太矜持地谢“别客气了 , 我是真的不吃” , 却顺手用一张报纸把茶几上的栗子壳遮没了 。


十几年前 , 陈平原老师客居东京路过上野车站大老远就闻到熟悉的香味看见 “天津甘栗”的招牌顿时热泪盈眶 。
除夕傍晚朋友风风火火闯进住处抖落肩上的雪花掏出好几袋还冒着热气的糖炒栗子开口就是“别废话趁热吃” 。
他说 , “这些日常记忆对我来说十分重要” 。
【栗子,滾燙的記憶。】


其实栗子的美味 , 就是这样的简单的一口糯甜 , 混杂着滚烫的记忆 , 因为有了人情温度的加持 , 从而变得有血有肉 。 有人吃它 , 是别具风雅情怀 , 有人是为补充营养 , 有人图便宜 , 有人是嘴馋 , “就好这一口” 。 所有这些理由 , 各得其所 。 他们合起来 , 构成了深得大众喜爱而长盛不衰的“栗子味道” 。 -参考资料-梁实秋《栗子》汪曾祺《人间有至味》唐鲁孙《桂子飘香·栗子甜》
陈平原《长向文人供炒栗》- 特别鸣谢摄影-咬金-、stanley03o、@徐姑娘的远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