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饮料厂商不做“再来一瓶”了?你中奖的同时,别人牟利千万!

为何饮料厂商不做“再来一瓶”了?你中奖的同时,别人牟利千万!

文章图片

为何饮料厂商不做“再来一瓶”了?你中奖的同时,别人牟利千万!

文章图片

为何饮料厂商不做“再来一瓶”了?你中奖的同时,别人牟利千万!

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在一次语文考试的过程中 , 优惠的“惠”字不会写 , 于是便拿出饮料 , 打开瓶盖 , 想要看到“谢谢惠顾”4个字 , 没想到瓶盖里却刻着“再来一瓶” , 哭笑不得 。

“再来一瓶”的活动 , 可以说是不少当时学生党的青春 。 由于仍在上学 , 手里并不富裕 , 小伙伴们只得凑钱买饮料 , 期盼着能够多中几瓶 。 然而近年来 , 我们不难发现 , “再来一瓶”的活动似乎正在消失 , 取而代之的则是扫码抽奖等活动 。 由于操作繁琐 , 中奖率低 , 人们也是渐渐失去了兴趣 , 开始怀念起过去“再来一瓶”的日子 。
青岛啤酒是“再来一瓶”活动的鼻祖 , 是当时第一个采取这种营销手段的品牌 。 当时的啤酒市场竞争激烈 , 青岛啤酒的地位也并不稳定 。 为了扭转局势 , 青岛啤酒推出“再来一瓶”活动 , 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 , 便成功占据杭州一半以上市场份额 , 让本地啤酒品牌西冷的处境愈发艰难 , 并最终落得被青岛啤酒收购的下场 。

不过 , 让人们真正记住“再来一瓶”活动的 , 还是康师傅 。 凭借茶饮料的成功 , 康师傅在饮料市场上异军突起 , 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饮料品牌之一 。 看到康师傅的成功 , 其他品牌也开始觊觎茶饮料这一细分市场 , 比如可口可乐就曾在2008年推出过一款“原叶茶” , 并迅速将15%的市场收入囊中 。 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 2009年 , 康师傅推出“再来一瓶”活动 , 赠饮总数高达15亿瓶 , 中奖率高达20% 。 康师傅的大手笔 , 让竞争对手们傻了眼 , 要知道在当时 , 15亿瓶的规模 , 甚至相当于不少饮料品牌数年的销量 , 而这仅仅只是康师傅的赠饮而已 。 凭借超高的赠饮料 , 康师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注意 , 2009年 , 康师傅饮料营收增长32% , 足以见得“再来一瓶”活动的成功 。

不过如今 , 再来一瓶活动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 除了消费者新鲜劲已过之外 ,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 不法分子利用其中的漏洞 , 损害了商家的利益 , 牟取暴利 。
一般来说 , 消费者在发现中奖后 , 都会直接拿着瓶盖到购买的商店进行兑换 。 而商店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瓶盖之后 , 也会找到经销商进行兑换 , 之后再由厂家进行统一回收 。 由于瓶盖生产技术含量不高 , 于是便有不法分子直接生产刻有“再来一瓶”的瓶盖 , 之后再找到中间环节进行兑换或是售卖 , 非法牟取成百上千万的利润 。

简单来讲 , 饮料厂商在投放赠饮时都会提前规划好具体数量 , 比如具体投放1000万瓶赠饮 , 分批进行投放 。 然而最终 , 由于假瓶盖的出现 , 商家可能只投放了1000万个中奖瓶盖 , 最终却回收了两三千万枚 , 由于只认瓶盖不认人 , 当中的损失也只能由商家来承担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防止造假情况的出现 , 厂商只得被迫终止“再来一瓶”活动 , 取而代之的则是手机扫码抽奖等方式 。 通过手机扫码 , 便可抽取现金红包、商品优惠券、免费旅游、电子产品等等 。 通过手机扫码抽奖这一方式 , 消费者无需再找到商店进行兑换 , 厂商也无需费力回收瓶盖 , 避免了造假的风险 , 可谓是一举两得 。 不过由于操作繁琐 , 中奖率也并不高 , 消费者们也逐渐对这种全新的抽奖方式失去了兴趣 , 也让饮料市场重归平静 。
【为何饮料厂商不做“再来一瓶”了?你中奖的同时,别人牟利千万!】对于“再来一瓶”这一活动 , 大家又有哪些回忆呢?又最多中过几瓶饮料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