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出来

包虫病怎么检查?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 , 是由棘球蚴虫卵寄生在犬、狼、狐等食肉动物小肠内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随粪便排出 , 污染周围环境 , 最后通过消化道感染中间宿主 。棘球蚴主要发生在肝脏 , 其次是肺 , 此外还有腹腔、盆腔、胸腔和脑 。我国的包虫病主要有两种 , 囊型包虫病和多房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 。人们通过口腔和消化道感染(粪便感染) 。如果出现肝脏隐隐作痛、上腹部有饱胀感、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贫血、门静脉高压 , 很可能是包虫病 , 要及时就医 。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些
要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 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 。为此 , 我们应该认真做好以下几点: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 , 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 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 , 消灭蚊、蝇、鼠、蟑螂等传播疾病的害虫 。5.应及早发现、报告、诊断、隔离和治疗传染性病人 , 以防止交叉感染 。6.感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和房间都经过严格消毒 。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在于预防和控制 。由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都不能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对有人间传染源的传染病 , 要及时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 , 暂时隔离人群 , 积极治疗和护理 , 对传染性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 防止病原传播 。但如果是未知传染源 , 尤其是动物传染源 , 由于其判定需要流行病学因果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充分证据 , 有时并不容易得到确切的结果 , 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时 , 更难以在短时间内锁定传染源 。但一旦确定传染源 , 就要采取及时高效的措施控制传染源 , 以保证传染源不会继续向易感人群传播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经消化道、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最直接的方法 。主要方式是阻断、消毒或杀灭媒介 。例如 , 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应丢弃或消毒 , 被病原体污染的房间或用具应充分消毒 ,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消毒或焚烧 , 在虫媒传染病传播季节应采取灭蚊灭虫措施 。同时 , 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也是极其必要的 , 如促进静脉吸毒人员对针头的使用进行消毒 , 对将要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群进行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等 。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也是传染病预防的重要一环 , 往往是一种相对容易的预防方法 。对于已经有预防疫苗的传染病 , 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安全的方法 , 比如婴儿出生后的计划免疫 , 给传染科医生、护士、从事传染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家禽养殖的人员接种疫苗 。历史上 , 人们用高效疫苗成功征服了天花 , 证明了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没有预防性疫苗的传染病 , 可以通过改善营养、加强运动等方式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来进行易感人群的保护 , 必要时也可以采取暂时隔离易感人群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很多 ,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 如环境、气候、社会经济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动性、交通方式等 。随着生物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 人们对传染病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越来越高效 , 大大提高了疾病防治的成功率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大城市的出现 , 交通的便利 , 传染病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 。
为了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特别是新型突发传染病的发生 , 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中心 , 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突发传染病全球预警与应对体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 , 人们对新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式都已经标准化、常态化 , 可以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出来】猪肉绦虫病的潜伏期有多长?在潜伏期内是否能检查出来有没有患病?如果还未发作 , 是否有治疗办法?
猪肉绦虫病的潜伏期为2 ~ 3个月 , 也可检出潜伏期 。治疗措施1 。驱虫用吡喹酮:15 ~ 20 mg/kg , 空腹服用 。甲苯咪唑(甲苯咪唑):成人和儿童300mg , 2次/d , 连用3天 。阿苯达唑(阿苯达唑):8mg/(kgd)连用3天 。南瓜子槟榔综合疗法:成人先取60g南瓜子 , 咀嚼后吞服 。2h后服槟榔汤(槟榔60g , 水煎1h) , 服50%硫酸镁40 ~ 50ml , 30min 。苯硫酚(硫双氯芬酸)和巴龙霉素疗效较好 。2.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驱除猪带绦虫时 , 应防止恶心呕吐 , 以免孕段因逆向蠕动而回流到胃或十二指肠 , 使虫卵内的钩端螺旋体孵化出来 。会造成自身感染 , 驱虫前可以服用氯丙嗪 。驱虫后 , 粪便要放置24小时 , 寻找虫头 。取不到蛔虫头不一定意味着治疗失败 , 因为蛔虫头可能当天就排不出来或者蛔虫头变形难以辨认 。3 ~ 4个月后 , 未发现体节或虫卵 , 一般认为治愈 。大米是患囊虫病的死猪肉 。这种肉对人体危害很大 , 不能吃 。鉴定的时候 , 主要是“看” 。“米”猪肉一般不亮 , 肥肉、瘦肉、内脏、器官上或多或少都有米状的香囊 。棘球蚴呈石榴籽状 , 寄生在肌纤维(瘦肉)中 , 腰肌是棘球蚴寄生最多的地方 。用刀切开肌肉 , 一般厚度1cm , 长度20cm 。每1cm割一次 。切割4-5次后 , 仔细观察切片 。如果在肌肉上发现有石榴籽大小的水泡 , 就是包虫病 。这种猪肉是米饭猪肉 。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出来

文章插图
如何知道自己身体里有没有寄生虫??
一般人体内都有寄生虫 , 只是情况严重不严重的问题 。有些家庭每半年打一次杀虫剂来清理肠道 。如果他们吃肠虫 , 什么都不会避免 , 也没有不良反应 , 应该吃 。你也坚持半年一次或者一年一次去蛔虫 , 这样肠道会干净很多 。一、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和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周期)是指寄生虫完整的一代生长 。寄生虫种类繁多 , 生活史多种多样 , 错综复杂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 。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 , 卵或幼虫在体外发育至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 。如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 。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2.间接型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来完成生活史 , 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 , 再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人 。如丝虫病、旋毛虫、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和猪带绦虫 。在流行病学中 , 有直接生活史的蠕虫通常被称为土壤蠕虫 , 有间接生活史的蠕虫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有些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只进行无性繁殖 。如阿米巴原虫、阴道毛滴虫、贾第鞭毛虫、利什曼原虫等 。有些寄生虫只有有性生殖 , 如蛔虫、蛲虫、丝虫 。有些寄生虫具有上述两种生殖方式来完成一代的发育 , 即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 , 称为世代交替 , 如疟原虫、弓形虫、吸虫等 。有些寄生虫在整个生活史中都是寄生生活的 , 如猪带绦虫和疟原虫 。有些只在某些发育阶段寄生生活 , 比如钩虫 。有些寄生虫只需要一个宿主 , 如蛔虫、蛲虫;有些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宿主 , 如布氏片形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 。除了合适的宿主外 , 还需要有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来完成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实际上包括寄生虫在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途径和手段、在宿主体内移动或到达寄生部位的方式、正常寄生部位、离开宿主机体的方式、所需最终宿主(及保虫宿主)的种类、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等 。因此 , 掌握寄生虫生活史的规律 , 是了解寄生虫的致病性和寄生虫病的诊断、流行和预防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 。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一)寄生虫的类型根据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 寄生虫可分为:1 。寄生物的生活史及其各个阶段的寄生生活 , 如丝虫病;或者在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 , 需要寄生生活 , 如钩虫 , 其幼虫在土壤中自发生活 , 但发育成丝状尾蚴后 , 必须侵入宿主寄生生活 , 才能继续发育成成虫 。2.兼性寄生虫既可以自己生活 , 也可以寄生生活 。例如 , 粪类圆线虫(成虫)既可以生活在宿主的肠道中 , 也可以生活在土壤中 。3.偶然寄生虫是偶然进入异常宿主体内的寄生性寄生虫 , 如一些进入人体肠道的蝇蛆 。4.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 例如寄生在肠、组织或细胞中的蠕虫或原生动物;后者 , 如蚊子、白蛉、跳蚤、虱子、扁虱等 。吸血时接触到宿主体表 , 饱足后大多立即离开 。5.前者为永久性寄生虫 , 后者为暂时性寄生虫 , 如蛔虫 , 在其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后者如蚊子、跳蚤、扁虱等在吸血时暂时侵入宿主体内 。6.机会性寄生虫 , 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等 , 通常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 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时 , 可异常增殖 , 力求加强 。(2)寄生虫完成生活史过程的寄主类型 。有的只需要一个主机 , 有的需要两个主机 。
不同发育阶段被寄生虫寄生的寄主包括:1 。中间宿主是指寄生物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被寄生的宿主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 , 根据寄生情况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 。例如 , 一些淡水螺类和淡水鱼类分别是华支睾吸虫和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确定宿主是指被成虫寄生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例如 , 人是血吸虫病的最终宿主 。3.储库宿主(又称储库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在一定发育阶段可寄生于人体或某些脊椎动物体内 , 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中 , 这些动物被称为昆虫饲养宿主或储存宿主 。例如 , 日本血吸虫成虫可寄生于人和牛 , 牛是日本血吸虫的宿主 。4.副寄生宿主(或运输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异常宿主 , 不能发育成成虫 , 长期保持幼虫状态 。当这个幼虫阶段有机会重新进入正常的最终宿主时 , 它们可以继续发育成成虫 。这种不正常的宿主称为过渡宿主 。比如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进入异常宿主野猪体内不能发育成成虫 , 可以长时间保持童虫状态 。如果狗吞下含有这种童虫的野生猪肉 , 童虫可以在狗体内发育成成虫 。野猪是这种昆虫的持续宿主 。三 。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分类的目的是认识昆虫种类和反映各种寄生虫之间的亲缘关系 , 追溯各种寄生虫进化的线索 , 全面准确地认识所有昆虫类群和种类 , 了解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 。根据动物分类系统 , 人类寄生虫属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的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棘皮动物门 。它与单细胞原生动物中的节肢动物门、肉鞭毛虫门、Api-complexa门和纤毛门有关 。寄生虫的学名以动物命名 , 是在两个名称或亚种名称之后的人的姓氏和命名年份(论文正式发表的年份) 。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写的 。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沙丁(1903);恶性疟原虫[Welch , 1987] Schaudinn , 1902]是指Schaudinn(1902)证实了这个学名 。四 。寄生虫的营养和代谢1 。寄生虫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类型可以根据昆虫的种类和生活史各阶段的营养方法和来源而变化 。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 , 其营养物质包括宿主组织、细胞和非细胞物质 , 如血浆、淋巴液、体液和宿主消化道中未消化、半消化或消化的物质 。这些物质由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组成 。如果寄生虫有一个发育良好的消化道 , 它含有来自寄生虫和宿主的各种酶 。这些酶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 帮助寄生虫侵入组织或在宿主体内迁移 。而绦虫缺乏消化道 , 营养吸收主要通过被膜 。有些原虫 , 如具有胞吞体和胞咽体的肠纤毛虫 , 具有伪足的阿米巴原虫 , 能吞食营养物质 , 形成食物液泡 , 因此原虫在体内也能被消化吸收 。许多原生动物可以通过表面膜吸收营养 , 而不形成食物液泡 。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质膜发生在寄生虫的任何部位 , 质膜可被视为对溶质有选择性的“栅栏” 。寄生虫对氧气的吸收是氧气溶解在皮层、消化道内壁或其他与氧气接触的部位 , 进入蠕虫体内 。原虫主要穿过细胞膜;有些寄生虫还可以利用一些物质作为载体 , 如血红蛋白、铁卟啉化合物等 。将氧气扩散到蠕虫的各个部位 。寄生虫摄入的氧气用于氧化分解营养物质 , 释放能量 。
许多体内寄生虫在生活史的某个时期处于低氧分压甚至缺氧的环境中 , 对低氧分压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如提高寄生虫体内氧转运的效率 , 通过各种形式更经济地利用氧 , 克服供氧不足带来的困难等 。2.寄生虫的代谢寄生虫的代谢可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 。能量来源主要是糖 。糖代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同型乳酸发酵和二氧化碳固定 。前者见于血液组织寄生虫 , 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 。寄生虫在无氧糖酵解过程中不断产生能量 , 其典型的终产物是乳酸 。但是很多寄生虫在得不到碳水化合物营养时 , 可能会从蛋白质代谢中获取能量 。体内寄生原虫的快速繁殖和蠕虫卵或幼虫的产卵需要大量蛋白质 , 其合成代谢旺盛 。蛋白质合成所需氨基酸来自食物中蛋白质或游离氨基的分解;至于核酸的碱基 , 嘧啶是自己合成的 , 比如血液中的原虫和线虫 , 取决于来源嘌呤 。脂类主要来源于寄生环境 , 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自身合成的 。例如 , 诺氏疟原虫可以通过谷物的糖酵解合成磷脂 。已知线虫氧化储存在其肠细胞中的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 。一、寄生虫病的基本链接(一)传染源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患有人体寄生虫病的人和动物 , 包括病人、昆虫携带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畜和野生动物) 。作为传染源 , 存在于体内并能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的某个发育阶段 , 并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 。例如 , 蠕虫携带者或感染各种蠕虫的病人从粪便中排出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携带者可排出包囊;或者卵囊排出时有传染性 , 或者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发展到感染期(感染期) 。感染期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并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2)传播途径是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人体寄生虫常见的传播途径如下:土壤肠道寄生虫在感染期生活在地面土壤中 。如蛔虫卵、鞭虫卵在粪便污染的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性虫卵;钩虫和粪圆线虫的卵在土壤中发育成受感染的幼虫 。人类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 。许多种类的水寄生虫可以通过淡水到达人体 。例如 , 水中可含有感染期的阿米巴和贾第鞭毛虫包囊、猪带绦虫卵、一些感染性线虫卵、血吸虫尾蚴和布氏片形吸虫包囊等 。食物主要是蔬菜和鱼 。因为在农村用鲜粪施肥 , 蔬菜往往成为寄生虫传播的主要途径 。如受感染的蛔虫卵、鞭虫卵、猪带绦虫卵和受感染的钩虫幼虫 , 以及原有的包囊 , 均可通过食用未洗净或未煮熟的蔬菜传播 。旋毛虫和猪带绦虫可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传播 。有些淡水鱼可以传播华支睾吸虫等 。节肢动物媒介 , 很多医学上的节肢动物都可以作为各种寄生虫的媒介 。比如蚊子是疟原虫和丝虫 , 白蛉是利什曼原虫 , 跳蚤是膜壳绦虫的传播媒介 。从人体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一些寄生虫 。比如阴道毛滴虫可以通过性交传播 , 疥螨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传播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感染期 , 许多寄生虫可通过食物、饮用水、被污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介质进入人体 , 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 。如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一些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在感染期通过皮肤主动侵入人体 , 如土壤中的钩虫丝状尾蚴、水中的血吸虫尾蚴、疥螨、蠕形螨等 , 直接侵入皮肤 。一些寄生虫
一些自身感染的寄生虫会引起宿主的反复感染 。比如短膜壳绦虫的卵可以在小肠内孵化出六钩体 , 幼虫可以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 。猪带绦虫寄生在小肠内 , 其脱落的孕节因呕吐而回流到胃中消化 。虫卵从胃到达小肠后 , 孵化出六钩体 , 钻入肠壁 , 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 , 引起囊虫病感染 。逆行感染的蛲虫在人体肛门周围产卵 , 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 , 幼虫通过肛门进入肠道的寄生部位发育成成虫 。经胎盘感染有些寄生虫可随母体血液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 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幼虫等 。此外 , 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 如卡氏肺孢子虫;如通过阴道的阴道毛滴虫;比如疟原虫通过输血进入人体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 , 通常会产生获得性免疫 , 但大多属于有虫免疫 。当寄生虫从人体内消失后 , 免疫力逐渐下降和消退 。所以有感染机会就很容易感染这种寄生虫 。非流行区或当地已消灭疟疾地区的人 , 进入疟疾地区后 , 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 。易感性也和年龄有关 。一般儿童的免疫力比成人低 。二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地理环境、生物种群等气候因素 。外界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 , 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土壤中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活动和繁殖 , 同时也影响其体内寄生虫的发育和生长 。如果温度低于15-16摄氏度或高于37.5摄氏度 , 疟原虫就无法在蚊子体内发育 。温暖的气候不仅有利于蚊子的生长繁殖 , 还适宜蚊子吸血活动 , 增加了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的机会 。影响温度的寄生虫入侵 , 如血吸虫尾蚴对人体的感染 , 都与温度有关 。地理与中间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栖息密切相关 , 可以间接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 。土壤性质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卵或幼虫的发育 。(2)生物因素生活史的发展是间接寄生虫 , 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要条件 。比如 ,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在长江以南 , 与钉螺地理分布一致;丝虫病和疟疾的流行与其蚊虫宿主或媒介的地理分布和活动季节相一致 。(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生物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 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 , 特别是随着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和生物因素 。经济的落后必然伴随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 。因此 , 许多寄生虫病不可避免地广泛传播 ,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 , 社会因素对寄生虫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三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1)地方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和分布往往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气候条件 , 如多数寄生虫病流行 , 分布广泛 , 多在温暖潮湿的地方;与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关 。例如 , 吸虫的流行区与其中间宿主的分布密切相关 。比如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 , 病媒昆虫白蛉的分布也与长江以北密切相关 。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 , 如猪带绦虫和猪带绦虫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和牛肉的地区流行 , 华支睾吸虫病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的地区流行;它与生产方式有关 , 如钩虫病 , 这种疾病通常在使用人类粪便施肥的旱地作物区流行 。(2)季节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生活史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媒介的寄生虫 , 且该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节肢动物的季节波动相一致 , 如间日疟原虫的流行季节与中华按蚊或嗜人按蚊的活动季节相一致;又如 , 人类黑热病与中国白蛉活动的关系是一致的 。其次 , 人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形成了感染的季节性 。如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在夏季 , 人们因在农田生产或下水活动中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 。(三)自然疫源地在人类寄生虫病中 , 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 , 称为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 。在原始森林或沙漠地区 , 这些寄生虫总能在脊椎动物中传播 。当人们偶然进入该地区时 , 它们可以通过某些渠道从脊椎动物传播到人 。这种没有人类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 有明显的自然疫源地 。这样的区域被称为自然疫源地 。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地 , 不仅反映了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 , 也显示了某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和控制的复杂性 。四 。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寄生虫的生活史各不相同 , 有的很复杂 , 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多种多样 。因此 , 为了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 , 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生活史和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基础上 , 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 , 应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寄生虫生命周期的完成 , 以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 。1.消除传染源 , 通过普查治愈感染者和病人 , 检查治疗储蓄宿主 。此外 , 应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 , 控制疫区传染源的输入和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 , 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 ,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 控制或杀灭病媒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人群 , 加强集体和个体防护 ,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 改善生产方式和条件 , 用驱避剂涂抹皮肤防止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咬 , 对部分寄生虫病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 。在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 , 要根据各地区、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 , 制定防治方案 。控制和消灭经口感染的土源性蠕虫和寄生虫 , 首先要注意管理粪便和水源 ,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是由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和虾、蟹、蛔虫引起的;猪和牛的猪带绦虫病和旋毛虫病是由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和牛肉引起的 。这些蠕虫又称食源性蠕虫 , 是从口控制疾病的关键 , 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 加强对粪便和肉类的检查 , 减少传播机会 。包虫病的防控主要以屠宰卫生管理、家犬管理和药物驱虫为主 。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 , “无公害沃德
因此 , 要加强宣传 , 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看到、听到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 , 认识到“小昆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 使各级领导把寄生虫病防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 , 增加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 , 提高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 。只有这样 , 才能开展群防群治 , 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效果 。五、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成就与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国寄生虫病的防治被提上日程 。首先 , 大力防控疫情严重、危害最大的五大寄生虫病 , 取得显著成效 。20世纪50年代初 , 中国疟疾年发病率超过3000万 , 1990年降至17.5万 。1992年 , 全国1829个疟疾流行县(市)中 , 有937个县(市)达到基本消除标准 。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 在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流行 , 患者1190万人 。经过几十年的防控工作 , 已治愈1100万患者 。到1992年底 , 全国380个流行县(市)中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除或基本消除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 , 估计淋巴丝虫病感染人数为3099万 , 流行15个省(区、市)的864个县(市) 。到1990年 , 除一个省的28个县外 , 全部达到基本消除的目标 。黑热病 , 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市)的665个县(市) , 有53万患者 。通过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白蛉的措施 , 1958年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 。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多个县有散发病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防治工作的重点是中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散发病例和病例 。
怎样才能有效的预防传染性疾病?
效果很明显 。预防1 。管理传染源:患者将被隔离治疗一周 , 或退烧后2天 。非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 。疫区单位应进行集体检疫 , 并完善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用醋或过氧乙酸熏蒸 。流行期间 , 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暂停 。你应该在公共场所戴口罩 。不要去病人家 , 以减少传播的机会 。用过的器皿、衣服、手帕、玩具等 。应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 合理饮食作息 , 增强抗病能力 , 养成勤洗手、不在他人面前咳嗽、大声喧哗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当疫苗株和病毒株抗原一致时 , 均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接种时间:流感流行高峰前1 ~ 2个月 , 推荐接种时间为9 ~ 11月 。接种对象:所有希望降低流感可能性、无禁忌症、6个月以上的人群均可接种流感疫苗 。推荐人群(1)60岁以上人群;(2)慢性病患者和体弱者;(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 , 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热病患者;(5)慢性疾病的发作;(6)过敏体质严重者;(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员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 , 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为发热和腮腺非化脓性肿痛 , 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这种疾病常见于儿童 , 也可见于成人 。(1)致病性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 耐寒 , 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对紫外线和普通消毒剂敏感 。在强紫外线下只会存活半分钟 , 接触甲醛溶液、30%来苏儿、75%乙醇等会灭活 。持续2 ~ 5分钟 。这种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自然界中人类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1 。有早期传染源和隐性感染的患者 。病毒长期存在于患者的唾液中 , 在脸颊肿胀前6天至后9天 , 可从患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 因此在这两周内传染性很强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 , 如果没有腮腺炎 , 唾液和尿液中也可检出病毒 , 但大脑或睾丸等其他器官有症状 。疫情约30 ~ 40%的患者仅有亚临床上呼吸道感染 , 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毒通过飞沫在唾液中传播(唾液和被污染的衣服也可感染) , 传染性弱于麻疹和水痘 。感染此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 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 , 流产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流行病学3 。易感性一般为易感 , 其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90%的病例发生在1-15岁的儿童 , 尤其是5-9岁的儿童 。1岁以下的宝宝可以有母体免疫力 , 很少生病 。80%的成年人都遭受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没有性别差异 , 青春期后男性多于女性 。病后可以有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但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它可以是流行的 , 也可以是分布式的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卫生条件差的拥挤人群中容易引起暴发 。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和易感人群的增加 , 形成流行周期性 , 流行持续时间可在2-7个月之间波动 。在…里
有发热、寒战、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 。数小时后 , 腮腺肿胀疼痛逐渐明显 , 体温可达39以上 。成年患者一般更严重 。腮腺肿大是最具特征的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 , 向前、向后、向下发展 , 呈梨形 , 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 , 有光泽但不红 , 摸起来有韧性有弹性 , 摸起来有痛感;说话和咀嚼(尤其是酸性饮食)刺激唾液分泌 , 导致疼痛加重;通常1个腮腺肿大1 ~ 4天后影响对侧 , 双侧肿大约占75% 。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能受累 。早期腮腺开口处可有红肿 , 挤压腮腺后无脓性分泌物从开口溢出 。多数腮腺肿胀在1 ~ 3天达到高峰 , 4 ~ 5天后逐渐消退恢复正常 。全程约10 ~ 14天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 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当有并发症时 , 白细胞计数可增加 。2.血、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轻度、中度升高 , 有助于诊断 。3.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在早期和恢复期 , 用两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和血凝抑制抗体 。显著升高者可确诊(滴度4倍以上) 。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荧光免疫试验(IFA)检测IgM抗体 , 可用于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早期可从唾液、尿液、血液、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疫情、接触史、典型急性腮腺肿痛的特征 , 诊断并不困难 。对于没有腮腺肿大或复发的病例和不典型的可疑病例 , 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 。诊断1 。化脓性腮腺炎常为单侧 , 局部肿胀压痛明显 , 肿块有限 , 晚期有波动感 。腮腺口肿大 , 可挤出脓液 。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可见化脓性细菌 。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2.颈部和耳前淋巴结炎肿胀不是以耳垂为中心 , 而是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域 。为硬核 , 边缘清晰 , 压痛明显 , 表面较浅者可活动 。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的炎症 , 如心绞痛和耳疖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5)腮腺炎无特效疗法 , 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 。可以试试干扰素 , 对病毒有效 。中西医结合常用于对症治疗 。1.一般护理隔离患者卧床休息 , 直到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注意口腔清洁 。宜吃流质或软食 , 忌酸性食物 , 保证液体摄入 。2、对症治疗要疏风解表 , 清热解毒 。将板蓝根60-90克或绿叶15克与银赤粉煎煮;用紫金锭或青黛粉拌醋局部涂抹 , 每日数次;或用博公英 , 鸭跖草、水仙根、马齿苋等 。可捣碎外敷 , 缓解局部疼痛 。必要时口服止痛药、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 。预防1 。管理传染源的早期隔离 , 直到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中的联系人 。应停留3周 , 可疑人员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污染场所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消毒 。流行期间 , 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暂停 。病人用过的餐具、衣服、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暴晒 。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
中心是双链DNA , 外部是二十面体核衣壳 。衣壳表面有脂蛋白包膜 , 内含补体结合抗原 , 不含血凝素和溶血素 。这种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 是唯一的宿主 。病毒不耐高温 , 不能在痂中存活 , 容易被消毒剂灭活 。但在-65的疱疹液中可存活8年 。流行病学1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 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包虫潜伏期如何检测出来

文章插图
人类生活中常见传染病 , 越多越好
病原体侵入机体 , 削弱机体的防御功能 , 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 在某些部位生长繁殖 , 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 称为感染 。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有四种传播方式 。(1)水媒、食源性病原体通过粪便排泄 , 污染水和食物 , 易感人群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感染 。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疾病都是这样传播的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 , 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 , 使易感人群吸入而被感染 。脑膜炎、猩红热、百日咳、流感和麻疹等疾病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 。(3)虫媒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 , 完成其生命周期 , 使病原体通过不同的入侵途径进入易感人群 。蚊子、跳蚤、蜱、恙虫病和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如蚊媒疟疾、丝虫病、日本脑炎、蜱媒回归热、虱媒斑疹伤寒、蚤媒鼠疫和恙虫病 。因为病原体只能在昆虫生殖周期的某个阶段传播 , 所以称为生物传播 。当病原蝇被机械携带并传播给易感人群时 , 称为机械传播 。如细菌性痢疾和伤寒 。(4)接触传播有两种方式: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比如皮肤炭疽和狂犬病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 , 乙肝是通过注射感染 , 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是通过接触被感染的水感染 , 都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播 , 称为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性或免疫水平 。新增人口增加、易感人群集中或进入疫区、新兵入伍等都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病后获得性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都降低了人群的易感性 , 使传染病难以传播或阻止其传播 。如何预防传染病?针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 在综合防疫措施的基础上 , 主要预防措施有:(1)管理传染源——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结核病、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 。(1)控制传染源-2)根据需要控制和治疗病原体携带者 。特别是食品生产者、供销人员、炊事员、护士要定期检查细菌 , 及时发现 , 及时处理 , 调换工作岗位 。(1)管理传染源-3 。对传染病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观察、集体检疫 , 必要时实施免疫或药物预防 。(1)传染源的管理——4感染动物的管理和治疗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和家畜进行隔离治疗 , 必要时进行屠宰消毒 , 对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由群众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不同 , 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的床边隔离 , 呕吐物和腹泻物的消毒 , 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 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 , 室内窗户要通风 , 气流和空气要消毒 , 个人要戴口罩 。虫媒疾病应配备防虫设备 , 并使用药物杀灭昆虫
在人工主动免疫中 , 有计划地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菌苗和类毒素 。接种疫苗后 , 流行力在1-4周内出现 , 持续数月至数年 。急需人工免疫时 , 注射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 , 1-2个月后失效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传染病 , 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 。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 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原体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 , 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感染 。相应的 , 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发病较多 。预防措施:1 。及时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2.加强“三管一毁”工作;3.开展健康教育 ,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如果有特定的疫苗接种 , 应进行疫苗接种 , 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突然发高烧、全身疼痛、疲劳或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 , 传染性强 , 传播速度快 。流感分为A、B、C三种 , 其中A型流感威胁最大 。因为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很强 , 很容易变异 , 引发疫情 。(1)病原体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 分为A、B、C三种类型.流感不耐热、酸、醚 , 对甲醛、乙醇、紫外线敏感 。流行病学1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从潜伏期结束到发病后5天 , 病毒可从鼻涕、唾液、痰液等分泌物中排出 。感染期1周左右 , 发病初期2 ~ 3天感染最强 。2.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 , 也有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茶具、餐具、毛巾间接传播 。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 感染后可对同一抗原类型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 , 类型间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点: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点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 以冬春两季为主 。疫情主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当一种新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 , 人们通常容易感染疫情 。一般来说 , 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每10到15年发生一次 , 轻微的疫情每2到3年发生一次 。乙型流感大多是地方性或散发性的 , 也可能是疫情 。C型一般只会导致排放 。(二)流行病学(三)临床表现的潜伏期为1-3天 , 从几小时到4天不等 。各种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虽然严重程度不同 , 但基本相同 。1.单纯流感高热 , 全身症状较重 , 呼吸道症状较轻 。显著的头痛、身体疼痛、疲劳、咽干和食欲不振 。部分患者有鼻塞、流鼻涕、干咳等 。发热高峰多在1 ~ 2天 , 3 ~ 4天退热 , 其他症状减轻 , 但上呼吸道症状往往持续1 ~ 2周才逐渐消失 , 身体恢复较慢 。有些轻症病例 , 类似于其他病毒感染 , 1 ~ 2天痊愈 , 容易被忽视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资料:同一地区冬春季 , 1 ~ 2天内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 或某一地区有疫情 , 应以此为依据 。2.临床表现:该病起病迅速 ,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 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 。而呼吸道疾病
此外 , 发病3天内可使用咽喉含漱液或棉签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 。诊断:1 。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 。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初步确定 。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缓慢 。少量痰或血丝痰 , 病情较轻 , 预后良好 。凝集试验和MG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 。(五)待遇1 。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患者1周或直至主要症状消失 。卧床休息 , 多喝水 ,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饭后用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 保持鼻咽和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高热易激惹者可给予解热镇静药 , 以及APC、安乃近、鲁米那等 。可以酌情选择 。高热明显、呕吐严重者应适当补水 。3.抗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疗效 , 可抑制病毒增殖 , 缩短病程 。另外 , 清热解毒的中药效果明显 。预防1 。管理传染源:患者将被隔离治疗一周 , 或退烧后2天 。非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 。疫区单位应进行集体检疫 , 并完善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用醋或过氧乙酸熏蒸 。流行期间 , 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暂停 。你应该在公共场所戴口罩 。不要去病人家 , 以减少传播的机会 。用过的器皿、衣服、手帕、玩具等 。应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 合理饮食作息 , 增强抗病能力 , 养成勤洗手、不在他人面前咳嗽、大声喧哗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当疫苗株和病毒株抗原一致时 , 均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接种时间:流感流行高峰前1 ~ 2个月 , 推荐接种时间为9 ~ 11月 。接种对象:所有希望降低流感可能性、无禁忌症、6个月以上的人群均可接种流感疫苗 。推荐人群(1)60岁以上人群;(2)慢性病患者和体弱者;(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 , 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热病患者;(5)慢性疾病的发作;(6)过敏体质严重者;(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员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 , 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为发热和腮腺非化脓性肿痛 , 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这种疾病常见于儿童 , 也可见于成人 。(1)致病性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 耐寒 , 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对紫外线和普通消毒剂敏感 。在强紫外线下只会存活半分钟 , 接触甲醛溶液、30%来苏儿、75%乙醇等会灭活 。持续2 ~ 5分钟 。这种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自然界中人类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1 。有早期传染源和隐性感染的患者 。病毒长期存在于患者的唾液中 , 在脸颊肿胀前6天至后9天 , 可从患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 因此在这两周内传染性很强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 , 如果没有腮腺炎 , 也可在唾液和尿液中检测到病毒 , 但在大脑或睾丸等其他器官中也可检测到病毒
感染此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 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 , 流产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流行病学3 。易感性一般为易感 , 其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90%的病例发生在1-15岁的儿童 , 尤其是5-9岁的儿童 。1岁以下的宝宝可以有母体免疫力 , 很少生病 。80%的成年人都遭受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没有性别差异 , 青春期后男性多于女性 。病后可以有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但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它可以是流行的 , 也可以是分布式的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卫生条件差的拥挤人群中容易引起暴发 。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和易感人群的增加 , 形成流行周期性 , 流行持续时间可在2-7个月之间波动 。在未开展疫苗接种的地区 , 每7-8年有一次流行的趋势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为8 ~ 30天 , 平均18天 。多数起病急 , 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寒战、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 。数小时后 , 腮腺肿胀疼痛逐渐明显 , 体温可达39以上 。成年患者一般更严重 。腮腺肿大是最具特征的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 , 向前、向后、向下发展 , 呈梨形 , 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 , 有光泽但不红 , 摸起来有韧性有弹性 , 摸起来有痛感;说话和咀嚼(尤其是酸性饮食)刺激唾液分泌 , 导致疼痛加重;通常1个腮腺肿大1 ~ 4天后影响对侧 , 双侧肿大约占75% 。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能受累 。早期腮腺开口处可有红肿 , 挤压腮腺后无脓性分泌物从开口溢出 。多数腮腺肿胀在1 ~ 3天达到高峰 , 4 ~ 5天后逐渐消退恢复正常 。全程约10 ~ 14天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 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当有并发症时 , 白细胞计数可增加 。2.血、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轻度、中度升高 , 有助于诊断 。3.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在早期和恢复期 , 用两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和血凝抑制抗体 。显著升高者可确诊(滴度4倍以上) 。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荧光免疫试验(IFA)检测IgM抗体 , 可用于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早期可从唾液、尿液、血液、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疫情、接触史、典型急性腮腺肿痛的特征 , 诊断并不困难 。对于没有腮腺肿大或复发的病例和不典型的可疑病例 , 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 。诊断1 。化脓性腮腺炎常为单侧 , 局部肿胀压痛明显 , 肿块有限 , 晚期有波动感 。腮腺口肿大 , 可挤出脓液 。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可见化脓性细菌 。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2.颈部和耳前淋巴结炎肿胀不是以耳垂为中心 , 而是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域 。为硬核 , 边缘清晰 , 压痛明显 , 表面较浅者可活动 。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的炎症 , 如心绞痛和耳疖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5)腮腺炎无特效疗法 , 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 。可以试试干扰素 , 对病毒有效 。中西医结合常用于对症治疗 。1.一般护理隔离患者卧床休息 , 直到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P
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中的联系人 。应停留3周 , 可疑人员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污染场所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消毒 。流行期间 , 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暂停 。病人用过的餐具、衣服、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暴晒 。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在他人面前咳嗽、不大声喧哗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主动免疫:使用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 。4.药物预防:板蓝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 , 每日1剂 , 连服6天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水痘是一种原发感染 , 多见于儿童 。临床上表现为全身症状较轻 , 在皮肤和黏膜上成批迅速发展为斑、丘疹、疱疹、结痂 。(一)病原学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 , 呈球形 , 直径150 ~ 200 nm 。中心是双链DNA , 外部是二十面体核衣壳 。衣壳表面有脂蛋白包膜 , 内含补体结合抗原 , 不含血凝素和溶血素 。这种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 是唯一的宿主 。病毒不耐高温 , 不能在痂中存活 , 容易被消毒剂灭活 。但在-65的疱疹液中可存活8年 。流行病学1 。传染源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 在水痘出疹前1 ~ 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有传染性 。水痘也可发生在易接触带状疱疹的儿童身上 , 但较为罕见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 。也可通过健康人群在短距离、短时间内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一般都是易感的 。但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为获得母体抗体 , 疾病较少 , 孕期水痘可感染胎儿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但可出现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冬春季多见 。这种病传染性很强 , 90%左右的易感人群都与患者有过接触 。所以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体机构容易造成疫情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 ~ 16天(10 ~ 24天) 。1.前驱期的婴儿通常没有前驱症状 。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和上呼吸道症状 , 皮疹在1-2天后才会出现 。(三)临床表现 。2.皮疹在同一时间或1 ~ 2天后出现 。皮疹有以下特点:(1)首先出现在躯干和头部 , 然后扩展到全身 。皮疹发展迅速 。开始是红斑 , 几个小时后变成丘疹 , 然后形成疱疹 。出现疱疹时 , 皮肤会感到发痒 , 然后干燥成痂 。这个过程有时只需要6-8个小时 。如果没有感染 , 1-2周后结痂脱落 , 一般不留疤痕 。(2)皮疹一般呈椭圆形 , 大小3 ~ 5 mm , 周围有红晕 , 浅表疱疹易破 。水疱开始透明 , 后混浊 , 继发感染可化脓 , 结痂时间延长 , 可留下疤痕 。(3)皮疹呈向心性 。
 , 躯干最多 , 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 。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 , 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 , 应注意仔细查体 , 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根据皮疹的特点 , 呈向心性分布 , 分批出现 , 各种疹型同时存在 , 出现粘膜疹 , 全身症状轻微或无 , 多能确立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离 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液做细胞培养 , 其病毒分离阳性率高 。(3)血清抗体检测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 。(五)治疗 1、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 呼吸道隔离 , 卧床休息 , 加强护理 , 防止庖疹破溃感染 。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 。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 。激素一般禁用 , 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 , 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 , 酌情使用 。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 。2、抗病毒疗法 干扰素 , 10~20万μ/日 , 连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 , 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 , 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 。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 , 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接种水痘疫苗:用水痘减毒活疫苗 , 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儿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一)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该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 , 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 , 4℃可存活5个月 , -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 , 56℃30分钟即被破坏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该病传染性强 , 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2、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 , 病毒随飞沫排出 , 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 。间接传播很少 。(二)流行病学 3、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 , 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 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 , 极少发病 。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 , 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 , 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 。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 , 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 。4、流行特征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 , 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 , 则可致暴发流行 。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 。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 , 可长达3~4周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三)临床表现 — 1、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 , 持续2~4天 ,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 , 急起发热 , 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 , 结膜充血、眼睑浮肿 。咳嗽逐日加重 。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 。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 , 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 , 微隆起 , 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 。初少许 , 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 。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 。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 。(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 , 一般持续3~5天 。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 , 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 , 待手脚心见疹时 , 则为“出齐”或“出透” 。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 , 直径2–4mm , 逐渐皮疹增多 , 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 , 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 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 , 体温高达40℃ , 精神萎糜、嗜睡 , 有时谵妄抽搐 。面部浮肿 , 皮诊 , 眼分泌物增多 , 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 , 流浓涕 , 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舌乳头红肿 , 咽部肿痛 , 咳嗽加重 , 声音嘶哑 , 呼吸道急促 , 胸部X线检查 , 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 。肺部体征 , 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 , 多为阴性 。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 , 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 , 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三)临床表现–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 , 中毒症状明显缓解 , 体温下降 , 约1~2日降至正常 。精神食欲好转 , 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 , 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 , 以驱干为多 , 1~2周退净 。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 , 亦未经自动免疫) , 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凡有发热 , 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 , 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 , 可基本确诊 。若有典型皮疹 , 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 , 其它症状相应减轻 , 则诊断更加明确 。(四)诊断 3、实验室检查 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 。(1)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 , 中和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 ,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 , 均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1、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 , 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 , 起病1~2天即出疹 , 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 , 1~2天退疹 , 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 。2、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 , 骤发高热 , 上呼吸道症状轻微 , 患儿精神好 , 高热持续3~5天骤退 , 热退时或退后出疹 , 无色素沉着 , 亦不脱屑 , 是本病的特征 。鉴别诊断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 , 咽痛 , 起病1~2天内出疹 , 皮疹为针头大小 , 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 , 疹间皮肤充血 , 皮肤弥漫性潮红 , 压之退色 , 退疹时脱屑脱皮 ,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4、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 。多见于夏秋季 , 出疹前有发热 , 咳嗽、腹泻 , 偶见粘膜斑 , 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 皮疹形态不一 , 可反复出现 , 疹退不脱屑 , 无色素沉着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 。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 , 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 ,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 , 用温热水洗脸 , 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 , 防止继发感染 。(五)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 , 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 , 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 。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 , 酒精等擦浴 , 以免影响皮疹透发 。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 , 咳嗽重痰多者 , 可服止咳祛痰药 。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 , 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 , 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六)预防 3、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 。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 , 1.5岁及6周岁复种 。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 , 多数5~8天) , 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 , 仍可预防麻疹发生 , 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 , 则预防效果下降 , 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 , 胎盘球蛋白0.5~1.0ml/kg , 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 , 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 , 免疫有效期3周 。我也是东华的哦 再介绍个网站 里面也有:http://222.177.231.100/xnc/ylfw/detail.asp?pubID=3296&page=1这里比较齐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