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

文章图片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

文章图片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

文章图片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


清代的官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 , 品级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 到了乾隆中期以后 , 才逐渐定型 。 需要指出的是 , 个别官职在乾隆以后仍有变化 。 所以单纯问某个官职是几品 , 而不考虑时代背景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 。 《天下长河》中靳辅是河道总督 , 阿席熙是两江总督 。 这两个官职到底该如何比较 , 御史借助史料与各位分享 。 先说两江总督 。 康熙二十一年之前 , 并无两江总督的称呼 。 清入关时为了平定江南地区的反清势力 , 以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 。 顺治四年朝廷置江南(江苏、安徽二省)、江西、河南三省总督 , 驻江宁 。

惠洽两江四字匾额为雍正皇帝御赐到了顺治六年 , 又改名为江南、江西总督;九年总督府迁至南昌(这与当时的战事不无关系) , 改江南、江西总督为“江西总督” 。 此后数年 , 总督的名称又在不断调整 ,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才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 《天下长河》中 , 靳辅是于康熙十六年上任河道总督的 , 其时吴三桂兵锋正盛 。 康熙帝在江南、江西各设二总督 , 以阿席熙为江南总督 。 所以剧中称阿席熙为两江总督 , 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 。 阿席熙任江南总督时 , 横征暴敛 , 弄得当地民不聊生 。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九月左右 , 即三藩平定后阿席熙被罢任回京 , 不久被杀 。 康熙二十一年 , 以直隶巡抚于成龙调任江南总督 , 并于该年正式定名两江总督 , 故而于成龙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任两江总督 。

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 , 印象中总督应该都是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 。 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 康熙时期各省总督均不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 。 总督、巡抚加衔在康熙时期并非常态 , 即便有也是奉特旨 , 且不一定是兵部、都察院的兼衔 。 总督加衔始于雍正元年 , 这一年雍正帝下旨特加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 , 而其他总督并无此制 。 嘉庆十四年朝廷规定 , 若总督系二品顶戴者 , 兼侍郎衔;而授予头品顶戴者 , 则兼兵部尚书衔 。 不难看出 , 道光以前各省总督的品级仍有不小的差别 , 有的是从一品 , 有的是正二品 。

此外 , 康熙朝的六部尚书皆为正二品 , 总督原品也是正二品 。 两江总督即便有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品级不会发生变动 , 无非就是被朝廷赋予了兵权和监察百官权 。 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的品级是在雍正朝才发生变动的 , 定大学士为正一品 , 尚书、左都御史为从一品 , 侍郎为正二品 , 此后形成定制 。 再来说河道总督 。 河道总督的设置就更复杂了 , 顺治、康熙二朝 , 河道总督额设一员 , 也称“总河” 。 但到了雍正时期 , 河道分为北河、南河、东河 , 河道总督因此也有了三个 , 所以“总河”这个称呼仅限于清初 。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
乾隆十四年 , 北河总督被取消 , 由直隶总督兼任 。 故而直隶总督的全称加上了“管理河道”的字样 。 南河总督于咸丰八年裁撤 , 南河事务改由漕运总督兼管 。 到了光绪二十四年 , 南河总督也遭裁撤 , 山东河务由山东巡抚兼管 , 河南河务由河南巡抚兼管 , 至此河务并入地方政务 , 河道总督一职退出历史舞台 。 清初时期 , 河道总督与各省总督的品级是一样的 , 也是正二品 。 康熙、雍正时期河道总督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 从这一点来看 , 清初的河道总督比各省总督地位略高 , 就是在乾隆初期以前 ,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也是平行的 。

乾隆十八年河道总督的品级发生了变化 , 乾隆以“河道总督无管理地方之责”为由 , 下旨取消了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的兼衔 , 改为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 。 这样一来 , 河道总督的品级就低各省总督一级 , 与各省巡抚同 。 《天下长河》中 , 靳辅身为总河 , 有兵部、都察院兼衔 , 而阿席熙则无兼衔 。 虽然两者都是正二品 , 但从权力的角度而言 , 靳辅显然要比阿席熙略高一等 。

不过 , 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各司其职 , 一个是专业性的职官 , 一个是行政职官 。 即便遇有公务上的来往 , 也需行文告之 , 若协商不成就得请旨 。 剧中靳辅擅自开粮仓的事情 , 在历史上是大概率不会发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