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文章图片

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文章图片

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文章图片

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文章图片

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文章图片



争议就要堂堂正正 , 批评要有理有据 。 鬼鬼祟祟、含沙射影、罔顾事实、强词夺理 , 是舆论的毒药 , 绝不能听之任之 。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关不羽
江宇说防疫政策不能“忽左忽右” , 我看他就是要“宁左勿右” 。
随着“20条”的出台 , 多地开启了防疫政策调整优化 , 其中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 。 和所有公共政策一样 , 防疫政策也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制定的 。 既然病毒变了 , 疫情变了 , 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也变了 , 政策怎么可能不调整呢?
任何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 不能刻舟求剑 , 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 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很多政策都经历兴废调整的过程 , 这种务实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防疫政策当然也不例外 。
【有些人还在幻想“永久抗疫”】
图/网络
当然 , 政策调整总是伴随着争议 , 本属正常 。 但是 , 争议也要“讲武德” , 要摆事实、讲道理 , 而不是捕风捉影扣帽子、讲歪理 , 更不是自说自话地随便画红线的妄议 。
署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的《“放开”“躺平”将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以下简称“开放”一文) , 就有“不讲武德”之嫌 。
01
谁要“躺平”了?
江宇上来就指责:最近越来越多的声音和个别地方的做法 , 把“20条”引向“放开”“躺平”的方向 。
“声音”有很多种 , 老百姓的街谈巷议是“声音” , 专家学者的正式表达也是“声音” 。 江宇作为正部级政策咨询机构的研究员 , 洋洋洒洒一大堆文字 , 显然不是和普通老百姓的较劲 。

图/“组织起来”
那么 , 他所说的“声音”到底出自哪位专家学者呢?至于“个别地方的做法” , 性质就更为严重了 。 防疫政策的“做法”都出自地方政府 , 到底哪些地方政府的“做法”是要导向“躺平”呢?查了目前所有对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的地方政府 , 哪家有“躺平”的明示或暗示 。
江宇在“声音”和“做法”的指责中 , 唯一和具体人物和事件沾边的是“一些网络大v频繁带节奏(例如胡锡进对辽宁锦州市严格遵循20条的防疫政策进行无端指责)” , 网传江文中有的版本未出现“胡锡进” 。 不管有没有胡锡进 , 把锦州这事拎出来说 , 都有点滑稽 。
批评锦州“封也封了 , 不坚持可惜”确实形成了网络热点 , 这不是胡锡进或其他什么大V制造出来的 。 锦州这样轻佻的封控理由 , 不就是20条明文禁止的“随意封控”吗?锦州解封一周又封了十几天的封控节奏算不算“长时间不解封”?

图/微博
胡锡进也好 , 别人也罢 , 都有权批评质疑 。 江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 不是国务院联防联控的研究员 , 他背书锦州是“严格遵循20条的防疫措施” , 好像没有什么说服力 。
而且 , 按照江宇的逻辑 , 如果批评锦州的“声音”算是要引向“躺平” , 那么锦州随即有序放开主城区封控 , 算是引向“躺平”的“做法”咯?
显然 , 都不算 。 而这个无厘头的“案例” , 却是江宇高调批“躺平”的唯一例证 。
既然是公开讨论 , 江宇应该有勇气、也有责任对“个别地方”引向“躺平”指名道姓地批评 , 否则很容易引起误会 。 正当的批评就应该是正大光明的 , 人家胡锡进批评锦州就是这样的 。
如果江宇这种影影戳戳的写法流行起来 , 各地政府人人自危 , 难免影响根据20条做出的正常调整 。
02
“微调”的红线哪里来的?
至少名义上 , 江宇并不反对按照20条的要求进行调整的 。 但是 , 他对20条的优化调整划了条“红线”——微调 。
江宇开宗明义:“20条”是对防疫政策的优化 , 是在“动态清零”前提下的微调 。
这个“微调”的正式出处在哪里?全网搜索 , 没有看到任何正式文件、官方媒体有此提法 。 甚至“开放”一文以外 , 都没搜出其他文章有这句的提法 。 这种随便夹带私货做加法的政策解读 , 可谓大胆 。
按理说 , 既然是防疫政策的优化 , 本不应该对优化调整设限 。 只要有利于防疫的 , 符合20条精神的 , 小调、大调当然都是可以的 。

图/中国卫健委官网
防疫政策调整涉及甚广 , 是非常重要、非常严肃的话题 。 如果江宇的“微调”是自说自话地对20条的政策划了条没有法理依据、文件依据、科学依据的三无红线 , 是轻率的妄议 。 出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 而不是大V之口 , 误导性明显更强 。
如果“微调”是官方的政策划线 , 那么江宇也应该明确、完整出处 , 让各地的调整能够量化执行 。 总之 , 这不是小事 , 有必要公开澄清 。
03
多讲科学 , 少扣帽子
画了红线 , 影影戳戳地批了“声音”和“做法”之后 , 江宇用了很大篇幅狠批“奥密克戎就是感冒”的轻敌论点 。
既然是讨论防疫政策 , 奥密克戎性质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 。 但是 , 乱扣帽子 , 代替不了科学分析 。
“奥密克戎就是感冒”可能不是最严谨的表达 , 但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 而且 , 感冒还有轻重之分 , 也谈不上什么轻敌不轻敌 。

图/微博@央视新闻
归根结底 , 奥密克戎到底是什么 , 危害性到底有多大 , 都需要严谨的科学结论 , 其中当然包括和流感数据的比较 。 不能为了表示重视 , 就对奥密克戎的科学研究设立禁区吧 。
无论江宇认为奥密克戎是什么 , 他都应该和其他专家一样 , 用数据说话 , 而不是随便扣个“轻敌”的帽子 。
何况江宇的“重视” , 并不科学 。
江宇称 , 根据美国数据估算 , 奥密克戎将使我国人口死亡率提高10% 。 但是 , 江宇并未给出美国死亡率升高的数据 , 他用作估算的美国数据 , 是美国三年来新冠死亡人数 , 而不是总死亡率或总死亡人数的统计 , 这是明显的BUG 。
那么美国疫情三年以来的死亡人数到底增加了多少?根据美国CDC的数据显示:
新冠爆发前的2019年 , 美国的总死亡人数为285.48万 。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 , 美国的死亡人数飙升338.3万人 。

▲美国CDC公布的历年总死亡人数(图/网络)
但是 , 2021年美国总死亡人数为286.3万人 , 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
而新冠转为奥密克戎后 , 美国的总死亡人数也没有大幅增长 。 奥密克戎造成的超额死亡 , 对总死亡人数的影响并不大 。 难道还有总死亡人数不增长 , 死亡率大幅增长的道理?
这样的数据 , 能够支持江宇的估算结论吗?
而且 , 病毒会造成人命损失 , 防疫也会 。 高强度防疫状态下 , 医疗资源压力、居民健康压力和经济压力 , 会影响总死亡人数 , 更会影响出生率 。
2020年中国死亡总人数为997.6万 , 2021年则是1014万 , 近20万的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 。 出生率的变化更为明显 , 2021年我国的出生率为7.5‰ , 比上一年度降低了1个点 , 远低于2019年10.4‰ 。
社交活动大幅减少 , 经济境遇恶化、预期降低 , 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 出生率大幅下降 , 也应纳入防疫政策调整的利弊权衡吗?
江宇对防疫政策调整的科学分析不仅不足 , 而且是片面的 。 “轻敌”“投降”的立场先行 。 他急于给别人扣的帽子 , 造成了自己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 乃至造成了完全违背科学的荒唐偏执 。
04
拿病毒随机演化说事 , 是蛮不讲理
江宇在文中提出:奥密克戎并不是病毒进化的终点 , 病毒变异是随机的 ,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病毒必然向毒性减弱的方向变异 。 一旦我国有上亿人口感染 , 就会成为巨大的培养皿 , 不排除出现毒性更加严重的变异株 。
而且 , 目前病毒溯源并无确定结论 , 不能排除人为“投毒”或干预病毒传播的情况 , 必须防备一旦“放开”之后再出现毒性更强毒株的可能 。
这段值得单独拿出来奇文共享了 。
照此逻辑 , 防疫政策调整就是不可能的 。 因为病毒变异消除不了 , 变异的随机性也是消除不了的 。 那么 , 只有祈祷奥密克戎消失了 。 甚至奥密克戎真消失了 , 我们还得继续这么高度戒备下去 。
因为几乎所有病毒都在随机变异 , 哪怕是最轻微的流感病毒 , 也有可能变异成更高致病性、更强传播力 。
如果真是什么人为“投毒” , 那只能说敌人胜利了 。 因为他们成功地把我们困在了高度防疫状态中 。
江宇这种逻辑 , 是对整个防疫机制的理解出了问题 。 病毒变异当然存在随机性 , 因此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疾控系统长期监控 , 为的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所以有《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定分级 。
如果按照江宇的逻辑 , 不需要分级 , 都得甲级管理管到天荒地老 。 这样才能防住是下一分钟、下一秒都产生的致命变异 , 而且这也仅仅是可能防住 。 因为 , 病毒变异的随机性 , 意味着有概率变异出防不住的“超级病毒” 。

图/图虫创意
按照江宇这样的强盗逻辑 , 科学防疫就成了科幻防疫 , 防疫不是持久战 , 必须是永久战了 。 而且 , 注定是打不赢的 。
而且 , 单我们防还不行 。 江宇说“一旦我国有上亿人口感染 , 就会成为巨大的培养皿 , 不排除出现毒性更加严重的变异株” 。 格局小了 。 全球八十亿人口 , 多大一个培养皿 。
就算彻底锁国抗疫 , 那也不排除能通过大气层、海洋甚至外太空长途奔袭而来的超级变异病毒 , 这可如何是好呢?
按照江宇这套惊悚变异论 , 我们不该讨论什么防疫政策 , 而是立即启动末日模式了 。 个人有这种病态的末日情结 , 建议立即医学治疗 。 如果这种病态情结成为公共决策的依据 , 那将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灾难 。
05
满嘴话术 , 不是防疫
江宇“开放”一文的后半篇 , 完全是放飞自我的话术表演 。
谈经济 , 是罔顾现实 。 2020年中国外贸出口撑住了经济 , 是因为我们率先复工复产的优势 。
目前各国进入复工复产 , 当年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 而且随着中外差距的拉大 , 产业链转移、外贸订单下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 至于防疫对消费、投资的巨大影响 , 江宇完全不提 。 这不是话术 , 又是什么?
江宇说 , 一旦“放开” , 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以及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就被完全破坏 。 危言耸听 。 这茬就不“根据美国数据估算了” , 因为“美国数据”不支持他的危言耸听 。
2021年美国就重回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宝座 , 纯粹制造业总产值超过41万亿人民币 。 今年受到高通胀影响 , 增速可能回落 。 但是 , 中国缺位的情况下 , 其世界第一的排名无人挑战 。
美国之外 , 印度、越南等国的制造业这两年都有明显的增长 , 这两个国家都属于“防疫不力国” , 且医疗条件远远比我国落后 , 制造业并没有出现江宇说的“一旦病毒进入高流行状态 , 大量产业工人染病”的崩溃局面 。 难道印度工人、越南工人有特殊体质不成?

图/图虫创意
政策调整的速度、力度 , 得失权衡 , 都可以讨论 。 但是虚言恫吓放开就是经济崩溃、制造业优势消失 , 显然是睁眼说瞎话 。
谈经济的乱弹 , 却是江宇通篇最后一点“干货” 。 后面完全是诡辩式的概念偷换 。
“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地方党委政府是当地人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防疫至上”就是“人民至上” , 都是以概念偷换的方式实质否定20条出台以来的政策调整 。 和他开篇就划红线、扣帽子是一样的把戏 。
尤其是“防疫至上”就是“人民至上” , 完全背离了政策定调和民心民意 。 “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 ,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 不是每个人都和江宇一样有口财政饭喂进嘴里的 。 大多数老百姓每天面对衣食住行的生活压力 , 口惠而实不至的高调 , 是人民最不需要的 。
“浙江宣传”《“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说得好: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 , 都应该是为了让社会能够早日回归正常 , 让生活尽快回到正轨 。 所有的选项 , 都是我们通往这个目标的“桥”和“船” , 而不是简单地把人防住 , 不计成本盲动蛮干 。
人民盼望社会早日回归正常 , 生活回到正轨 , 不等于“躺平” 。 “放开”也不等于“躺平” 。

图/网络
香港没有“躺平” , 没有大面积封控和全民核酸 , 但是积极监控、推广疫苗等等措施 , 也是防疫 。 美国也没有大面积封控和全民核酸 , 但是推广疫苗、特效药的开发生产 , 鼓励和分发抗原自测等等 , 难道不是防疫?
可能在江宇看来 , 这些都是“躺平” , 不是“不计成本盲动蛮干”的都不算 。 “防疫至上”的本质就是运动式防疫 , 真正看重的是“运动” 。 如此才能理解 , 他会把“发展集体经济”郑重地列入到防疫措施建议中 。
他在文中说某园区工人怕得病“用脚投票”云云 , 难道“集体经济”的工人就不怕、就不会“用脚投票”了?这样顾头不顾腚的自相矛盾 , 着实错得低级 。 这也说明 , 他大谈“防疫” ,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防疫”只是他的话术工具罢了 。
总之 , 防疫政策需要凝聚社会共识 , 要凝聚社会共识就要有充分讨论的过程 , 争议和批评是正常的 。 但是 , 争议就要堂堂正正 , 批评要有理有据 。
鬼鬼祟祟、含沙射影、罔顾事实、强词夺理 , 是舆论的毒药 , 绝不能听之任之 。 以诡辩话术煽动恐慌情绪 , 或能得逞于一时 , 社会终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