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文章图片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文章图片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文章图片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文章图片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文章图片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文章图片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

防疫松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 作为亲身经历者 ,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自身感染的风险 , 还有层出不穷的传言 。
以讹传讹的多了 , 恐慌就开始不断蔓延 。
如今打开手机 , 就是密密麻麻的新冠知识点 。 今天说要关注心肌炎 , 明天又说心肌炎发病率很低不用怕;今天说P药要全面进入社区医院 , 明天又说社区医院一盒P药都没有;今天说阳过一次就能获得6个月的新冠抗体 , 明天又说那可不一定 , 病毒会变异……
有些人为了流量 , 什么都敢说 。
而另一些人陷入恐慌 , 什么都不敢不信了 。
01这两天 , 网上最火的一个话题就是“新冠二次感染”——有网友在微博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 他说自己在新冠康复之后5天竟然又一次感染了 , 而且两次感染的病毒毒株还不一样 。

乍一看 , 这位网友可不是一般人 , 他自称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病原生物学病毒学博士 , 在苏州园区疾病防治中心工作 。

在自曝5天连续2次感染不同毒株之后 , 这位“博士”还透露自己在工作单位的P4实验室通过快速基因检测确定了毒株样本 。

为了增加可信度 , 他甚至还描述了自己二次感染的细节 , 提到第二次感染的症状要比第一次更加强烈 。

这一通操作下来 , 当真是把网友糊弄得一愣一愣的 , 一众大V纷纷转发 , 就连微博CEO王高飞(来去之间)都转发了这条消息 。

“二次感染”也顺势登上微博热门话题 , 并成功引起了网友的恐慌 。
这个话题引发的关注多了 , 自然也就引起了质疑 ,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位“博士”提到的P4实验室 。
公开资料显示 , 我国只有4个P4实验室 , 台湾地区有2个 , 武汉1个 , 哈尔滨1个 。 值得一提的是 , 哈尔滨的P4实验室是兽医方向的 , 主要研究的是动物传染 。
所以 , 在大陆地区 , 从事致人高致病性细菌和病毒研究的P4实验室只有武汉一间 , 苏州根本就没有P4实验室 。
后来事情闹大了 , 就连“博士”自称“工作所在地”的苏州园区疾控中心员工都出来辟谣 , 强调中心没有P4实验室 , 而且单位内部已经核实此人压根儿不是园区疾控中心员工 , 目前单位从没招录过美国博士毕业员工 。

面对此情此景 , 这位引发舆论海啸的“美国博士” , 竟然选择了删号 。
但显然 , 这种情况之下删号也没用 , 只要正道的光想照射你 , 你就无处遁形 。 12月28日 , 江苏网警发布通报 , 揭穿了这位“博士”的真实身份——某便利店员工 。 为了博取关注 , 他自行拼凑相关博文 , 并杜撰身份发布到了微博 。
现在 , 这位假博士已经被警方行拘了 。

【面对各种新冠谣言,我们为啥这么怂?】从头到尾 , 这位“博士”每一步都走得出其不意 , 让人万万想不到 。
虽然这则“二次感染”的消息最终被戳穿 , 但在谣言传播的背后 , 也暴露出了普通人对新冠病毒的恐惧 。
自从12月初疫情防控松绑以来 , 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 , 感染新冠的人数直线上升 , 榜姐和周围的同事都阳了一圈 , 现在没感染的才是少数派 。
新冠病毒传播还在继续 ,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的最新消息 , 美国BA.5、BF.7毒株已经基本退场 , BQ.1.1、BQ.1和XBB三种最新毒株正在强势崛起 。 而国内目前爆发的毒株 , 主要还是BA.5.2和BF.7 , 都已经是大洋彼岸的“退役”毒株了 。
1月8日 , 中国全面开放入境 。 随着的大量人口流入 , 新毒株也有可能混在其中 。 而新冠的传播能力 , 大伙儿都已经感受到了 。 越是局面扑朔迷离 , 越是容易信息庞杂 , 我们一定要仔细甄别 , 别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带了节奏 。
02除了“二次感染”以外 , 前段时间网上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因新冠去世的父亲——

就连文案 , 都是一模一样——
“昨天晚上父亲走了 , 死于新冠肺炎 。 从感染新冠肺炎到去世 , 只有短短8天 。 在此之前 , 父亲只有轻微房颤 , 而且房颤控制的非常稳定 , 身体没有其他疾病 。 如果不是这个新冠肺炎 , 我父亲还可以再继续无忧开虑的活着 , 我们那时开玩笑说要活到九十九岁 。
“我的小叔是在13日去世的 , 堂叔也在同一天 。 ”
……
据不完全统计 , 一夜之间有上百人的父亲“因为新冠走了” 。 难不成他们都是同一个世界 , 同一个父亲?
后来有人把这事反馈给了今日头条 , 12月19日 , 头条公布了调查结果:“经核查 , 仅有1个账号发布了相关微头条 , 其他账号均系对该内容的评论转发 。 ”


原作者在12月17日发布微头条 , 讲述了家中亲人去世的经历 。 这则微头条在发布后 , 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传播 , 共计评论4977次、转发331次 。
后后续作者自行删除了该内容 。 由于搜索结果呈现的技术问题 , 导致部分搜索结果用“…”代替了转发人的评论内容 , 最终造成了这一误解 。

对于平台的解释 , 网友并不买单:


自从疫情防控松绑以来 , 坊间就开始疯传各路消息 , 在庞杂的谣言中 , 真相往往被忽视了 。
谁能想到 , 在2022的年尾 , 大众会再一次因为新冠陷入恐慌 。
在抢购布洛芬、抗原、N95等医疗物资的浪潮之后 , 血氧仪也又被推到台前 , 原价几十块钱一个的小仪器 , 现在甚至被炒到了上千元 。

血氧仪现在一天一个价 , 而且绝大多数品牌旗舰店已经买不到现货 , 下单全是预售 , 发货时间随缘 。 于是 , 很多抢不到血氧仪的患者开始寻找“平替” , 多个APP推出的手机侧血氧功能受到追捧 。
那么 , 手机侧血氧饱和度到底准不准呢?榜姐不是专业人士 , 不能给出科学解释 。 只能跟大家说 , 医学界对此已经算是有了回应——
12月29日 , 中国医科大学辟谣了“中国医科大学沙宪政院长团队通过手机摄像头测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信息 , 证实这一传闻为谣言 。

看完医大的辟谣 , 刚拿起手机要侧血氧的榜姐 , 又默默地把手机放下了 。
专家总有各种建议 , 而且彼此已经不统一口径了 , 老百姓本来就缠绵病榻浑身酸爽 , 还要在海量的专家建议里反复磋磨 , 一时间无所适从 。
发起高烧 , 到底应该吃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这事我说的不算 , 要看我能抢到哪种退烧药 , 如果啥药也没有 , 就只能靠免疫力赤手空拳打一架咯 。
阳了之后 , 到底应该一天吃两个鸡蛋补充蛋白质 , 还是先暂缓摄入蛋白质 , 以免影响退烧?这事儿我说的不算 , 谁做饭谁说得算 。
转阴之后 , 到底应该继续静养减少出门 , 还是尽早回到岗位把工作卷起来?这事我还是说的不算 , 谁给咱发薪水谁说得算……
我们都知道 ,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 真实有效的信息才是杜绝谣言的第一要素 。
但现在我们面对的情况却是 , 不仅信息不保真 , 而且自身装备也很逊 , 这仗该怎么打?客观条件越不足 , 人就越恐惧;心里越恐惧 , 就越容易人云亦云 。
所以说不是谣言太猛 , 而是我们知道自己的武器太差 , 人难免就怂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