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的人性论(殊途同归 , 性善性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 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说人性是善是恶 , 但是孔子说的是“人性都是相似的” , “性本善”其实是孟子的经典理论 。
其次 , 我们来看看荀子 。虽然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大思想家 , 但与热情奔放的孟子相比 , 荀子更像战国时期的“鲁迅” 。他一针见血 , 一点也不客气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 如惠施、墨子、孟子、庄子等 。 , 几乎所有荀子的“评论”都略显尖锐 。虽然荀子也很尊重孔子 , 但荀子对孟子的“评论”最多 , 自称孔子的接班人 , 而且显得相当针锋相对 。比如孟子提出性善论 , 荀子有他的性恶论 。即便如此 , 只要深入理解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 , 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学说有共同点 , 即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
我怎么看待待人接物的本质?如果让我选一个位置 , 我会选“站在中间” , 也就是“孔子”在性别上差不多 。在我看来 , 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各有其合理性和精妙之处 , 两者我都不能舍弃 。孔子强调的以“性相近”来“取长补短” , 正是性善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 也是三圣人性论的“共同点” 。这是智慧的结晶 , 我认为是欣赏三贤关于人性的观点时最需要吸收和理解的精华 。
为了进一步理解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观都达到了和“孔子”相同的目的 , 即都强调启蒙的重要性 。我们先分别看看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良苦用心 , 然后再讨论他们与孔子的“性相似”的相似之处 。
1.孟子的性善论 , 强调的是后天的修养——听起来悦耳 , 实则严苛 。
先说孟子的性善论 。我们知道 , 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四心 , 即恻隐之心、廉耻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也对应着“仁、礼、智”的四端 。在孟子看来 , 这四心是由慈悲心主导的 , 也就是对他人的慈悲心 , 而对他人的慈悲心来自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 他说“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 ,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孟子继承孔子学说的表现之一 。
因为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点和“善”四心 , 所以人性本善 。听起来是不是舒服极了?没错 , 但这不代表孟子不严谨 。
前方高能 , “人性本善”其实更重要的作用是吸玉 。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指出 , 人如果不能在后天的生活中时时反省自己 , 锻炼自律 , 培养自己的德性 , 就会被代表善的“四心”所蒙蔽 。
四心被蒙蔽会有什么后果?从直观上讲 , 人是因为沉溺于欲望而变得越来越坏 , 但从孟子学说的观点来看 , 人变成了“动物” 。
孟子指出 ,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 , 就是因为有这“四心” 。人的“四心”一旦被涵盖 , 那么人就“走”在了成为“动物”的路上 。完全遮起来不就是女魔头吗?
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是很严谨的 。先给我们一颗糖吃 , 告诉我们不要害怕 。我们本质上是善良的 。然后他开始认真起来 , 做了一个“强转折” , 警告我们 , 性本善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如果我们后天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 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 , 培养自己的修养 , 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 , 听起来确实悦耳 , 但更为严格 。他强调的不是性本善 , 而是具有性本善的“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看 , 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用心良苦的 。
2.荀子:本能具有发展恶的特性 , 后天可以教育和合理控制 。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可能看起来不那么讨喜 , 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你会发现 , 荀子更“直接” , 他眼中的“性”属于近乎本能的存在 。什么样的本能?就像饿了就吃 , 渴了就喝的本能 。
荀子的观察表明 , 万物生来都是为了在不知不觉中尽可能满足自己与生俱来的欲望 , 比如食欲 。但由于礼的存在 , 人类社会秩序井然 。这里 , 我们以“胃口”为例 。比如在“吃”的问题上 , 人类社会教育出来的人 , 即使想吃 , 也会先考虑要不要吃 , 吃多少 , 然后适度“吃” 。正是因为这种“中庸” , 人类才能脱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稳步前进 。
如果没有后天的开悟帮助人们将“礼义”内化于心 , 外化于行 , 此时人的本能就会不受限制地发展 , 于是正常的食欲就会变成“暴食” 。因为暴食 , 人们会为了有限的食物而争斗 , 争斗和勾心斗角也随之而来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无限发展的结果 。由此 , 荀子不受控制的人的本能会导致“恶”的后果 , 于是有了性恶论 。
荀子在这里并不是说人性“恶” , 而是说人类生来就有“自利”(有多种表现形式 , 比如食欲) , 如果不加节制 , 就会导致“恶” 。在这里 , 荀子顺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
因此 , 我们不难看出 , 荀子认为本能中存在着养成恶的特质 , 而这种“恶”在后天是可以教育和合理控制的 。即荀子的性恶论也强调后天的教化 。
3.在人性上 , 孟子和荀子都和孔子殊途同归 。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 , 孟子虽然指出人天生有四心代表善 , 但也是用这四心来区分人和动物的 。孟子指出 , 人如果不在后天的教育中好好学习 , 修身养性 , 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克制自己的欲望 , 四心就会被蒙蔽 , 人就会在私欲的驱使下无限接近甚至成为“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由此可见 , 孟子的性善论 , 说到底 , 强调的是后天的培养 。
荀子更直接 。他直接指出 , 人天生就有欲望 , 而这种欲望(如食欲等 。) , 如果不加控制 , 任其肆意发展 , 会使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呈现出“恶”的特征 。因此 , 荀子指出 , 人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学会“礼义” , 从而化其性为虚 , 克制其自私的本性 , 进而维持社会的和谐关系 。
基于以上观点 , 不难看出 , 荀子和孟子在人性方面似乎是对立的 。但是 , 就两者的目的而言 , 殊途同归 。结合孔子对人性的评论可以发现 ,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的“交汇点”与孔子的“性相近而学远”有关 。
孔子说“性相近” , 进而引出“取长补短” , 其实他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作用 。孔子表明 , 所有的人生来本性相似(现代学者一般直接说人天生本性好 , 但认为不太严谨 。但孔子和道家老子一样 , 都有‘性本善’的倾向 , 所以直接翻译人天生性本善 , 不会错 。就本文题目而言 , 把‘近’理解为‘相似’更为恰当) 。但是人在后天的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走向善或恶 , 所以一开始相似的两个人 , 最后可能是天壤之别 。由此不难看出 , 孔子的“性相近 , 学远”是在强调后者的“学” 。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殊途同归 孔子的人性论】言下之意 , 荀子、孟子乃至孔子都表明 , 人类社会要想“善” , 就必须把握“教育”的作用 , 让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中懂得维护社会稳定的“礼” , 才能时刻克制自己的利己和自私 , 提高道德修养 , 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所以 , 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 。关于对“教化”的重视 , 孟子从“性善”入手 , 荀子从“性恶”出发 , 孔子以“性相似”引入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看似对立 , 实则殊途同归 。他们更多的是基于孔子的“取长补短” , 以自己的方式强调启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