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那提灯的人

“你就是那提灯的人

爱,最容易犯的错误,把爱投射到外界,乞求别人的爱;
光,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责任交给别人,崇拜他人的光芒。
自由的真正意义是,活在未知里;
独立的意义是,活在自己的力量里;
所谓英雄气概就是决心成为自己。
请记住,黎明之前,你就是那个提灯的人。”

【我愿做那提灯的人】这是昨晚微课的开篇,由深沉的嗓音缓缓吐出,朗读者的声音中有一种沉淀的从容,还有随意的配乐。我当时脑中就有一个画画,读诗的人一边拔弄着琴弦,一边朗诵着诗,祥和喜悦。
后来才知道朗读者是老师的亲密战友,老师是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是共同经验,也是言传身教一份真。因为有着这份共同经验的支持,她今晚的声意都流淌着喜悦,而我也喜欢今晚幸福的有底气的老师。

言归自转,我的出生在父亲工作的小鱼苗场,是备受祝福与关注的孩子,因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带给他们初为父母的喜悦和责任。对于父亲的工友,我是打破寂静的孩子,在我以前的哥哥姐姐们都上小学和初中了,我的到来让当时那个小农场沸腾了起来,也铺就了我在鱼苗场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成长之路。我小时候的尿布是伯母,阿姨们用自家旧衣服帮着准备的,无论哪家有好吃的,也从不吝啬给我一份。

这样的时光终结在我回老家跟着爷爷奶奶上学。回到老家以后,我就开始了讨好和演的生活。刚开始我想讨得他们欢心,让自己在老家能好过点,再大点后,我讨好爷爷奶奶是希望透过我能让他们对父母改观。毕竟在我的认知里,我的父母一点也不比姑姑和叔叔差。

事实证明,我的讨好换来的还是百般挑剔与不是。我那时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是匮乏的。没有人关心我的心情、也没有人给我给予我生活或学习上的支持,哪怕只是一支铅笔,一次愉快的交谈。姑姑们回家总说我们懒惰,做不好家务,不懂事。有一次姑姑准备给她小孩买零食的一块钱不见了,就怀疑我和弟弟妹妹,还逢人就说我们这么小就开始不问自取,今天是一块钱,以后就会是10块钱,100块钱......不依不饶,我愤怒而无助,父母不在身边,我没有靠山和后援。只能哭了又哭,我边哭边想,我以后一定是证明我们是个可爱的好孩子。但哭过很多次后,我是个更小心翼翼的孩子。

这种不被喜欢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走过童年和青年。我也曾埋怨我的爷爷奶奶和姑姑为什么不能像别家的爷爷奶奶和姑姑那样对我们好,也曾不理解父母为何就把我送回老家上学,连眼神都是忧伤的。

后来看了一本叫《菜根谭》的书,被里面的一句“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而当头一棒。原来,宽恕一个人能让人这么快乐。

我很认真的想了想,父母送我回老家上学,完全是出于安全和以后的学习着想。父亲工作的地方是个鱼苗场,鱼苗场有三十多口鱼塘,上学要经过水闸、水沟和水库,他们不敢冒险让我们独自上学。因为方语的不同,师资的悬殊,我们最终还是要回老家上学,迟早而已。姑姑、叔叔和爷爷奶奶喜欢我是情分,不喜欢我是本分,更别提对我好,那只是我的一种愿望,是我强加给他们的一种意愿。换成我,我也不愿意被人绑架到别人的生命架构里。于是,我渐渐释怀。连眼睛也有了光彩,尤其是我笑的时候,眼睛也溢着笑和灵动。

父母是至亲,我看到他们的辛苦,也得到了他们的用心栽培,我们姐弟几个受教育的程度现在都是村中领先的。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父母无疑是有远见的,也为这份远见付出了更多的辛苦。爷爷奶奶虽不是很疼爱我们,但的确也抚育了我们,起码没让我们饿肚子,也减轻了体弱多病的父亲的负担。

再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从乡村走到了省城见识也与日俱增。而叔叔和姑姑们最多也只是在乡村、县城、市区活动; 爷爷还在老家的小村子里,亲人们日渐老去,奶奶和父亲只能在天堂遥望我们。过去的早已过去,没什么值得耿耿于怀,我们姐弟现在对爷爷和其他的家人都很好,虽不能陪在身边,但也尽可能的孝顺。

通过昨晚的学习,我清楚的知道我该拥抱和感恩我的那些不尽人意的过往。如果没有那些制约和打压,我的确没机会在这一刻呈现一个这样的探索。何来因缘学会独立,哪有动力去寻找解药,何来要做我自己的决定。正因为我的那些完整的情绪感受和心智体的结合照见了一个悲伤却能重拾欢乐的我,也照见了一个懂得放下不会成为加害者的我,谢谢老师和小伙伴们。

我希望,我一直是那提灯的人,照见自己,照亮别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