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窥豹录·杜涯

杜涯,生于1968年,河南人氏。诗人。据说现居许昌乡间。
【胡亮】窥豹录·杜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杜涯著作。
【胡亮】窥豹录·杜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杜涯手稿。
【胡亮】窥豹录·杜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窥豹录·杜涯
胡亮

【【胡亮】窥豹录·杜涯】如果在写作课的讲席上,年轻的教授——他有快乐的童年——试图否认童年的决定性影响,杜涯就会举手,看吧,不及获得允许,她已从人群中站起来说:“童年的黑暗是一生的黑暗。”是啊,青年,中年,越往后,越是深陷于无边和无比的童年。童年不是漫漶之物,而是不断来临不断细节化之物。童年之针——对于杜涯来说,就是凋谢之针,伤害之针,死亡之针,月光之针——总是给一生带来细密而尖深的针脚,让我们一次次醒回童年,转而视青年中年如大梦。童年,以及与之相濡的故乡,就是杜涯长期以来不断面对的“遗址”(这个说法来自耿占春),因而其全部作品,都可以视为哀歌,挽歌,或是安魂曲。故乡,大地,老树,花开花落,葬在城外的少年,从山梁上跑过的野兽……杜涯抚摸着这些已经凋败或是即将凋败的事物,心甘情愿加入与它们共有的命运。“我身居楼房,却想着远处冰冻/的河面,和天晴后树林那边的雪原”。可参读《岁末诗》,还可参读《河流》。漫游者,凭吊者,合而为杜涯,自始至终是杜涯:一个可能——乃至就是——以未亡人自居的杜涯。杜涯不欲唤起受众的悲悯,也许在她看来,受众亦如花树,在在都是可哀挽之物。杜涯是撕心裂肺的吗?很是奇怪,不是这样:她出奇地平静。此种平静,只是一个风暴眼,尝尝吧,马上就可以回味出加速旋转的绝望。有风暴,才有风暴眼,杜涯的平静,我们必要晓得其来处。值得注意的是,杜涯的作品,从来没有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换句话说,她所针对的不仅是工业时代和城市经济时代的农村,而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农村。因而,她的绝望与平静,并非来自一个弱者,而来自人类的亘古的绝望与平静,——即便与陶渊明或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相比,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即便名之“消极浪漫主义”,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妥。杜涯的写作也没有任何文学进化论意义上的功利性,因此,与其说她获得了一种“逆现代”特征,不如说其他当代诗人集体性地求得了一种“后浪漫”风格。天下熙熙,天下攘攘,杜涯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何在?我认为,不可能是技术之翻新,更不可能是思想之趋时,而无可争辩地体现为境界之致远:“拾捡楝实的上午,母亲,我惶惑于/我的内心:它只有平静/而没有了痛苦”。可参读《楝实》。总览杜涯,其作品,以短诗为主,亦偶有长诗,——比如《星云》。她的词藻,语调,节奏,氛围,都是如此雷同,以至于全部作品都趋向于混成一件作品,——这在让读者感到单调的同时,也固执地强化了其单调的力量。从最近几年的走势来看,由于学了李贺,杜涯的一些作品从平易入峭拔。“青黛心”?“寂芳”?“永暗”?我们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不免又有与之相拗的担心:此种字句上的斗险,会不会搅动她的内在的平静呢?
(节选自胡亮著《琉璃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胡亮】窥豹录·杜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胡亮,生于1975年,诗人,论者,随笔作家。《元写作》主编。出版论集《阐释之雪》、《琉璃脆》和《虚掩》,编著《永生的诗人》,主编《出梅入夏》。目前正在写作诗集《片羽》、论集《窥豹录》、专著《涪江与唐诗五家》。曾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洛夫国际诗歌节、邛海国际诗歌周。获颁袁可嘉诗歌奖。现居蜀中遂州。
【胡亮】窥豹录·杜涯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胡亮文论集《阐释之雪》,曾获第二届袁可嘉诗歌奖,出有大陆简体及台湾繁体两种版本,目前仅有少量存书,欢迎在微信或留言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