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行为实现改变的心理学分析

“要改变人生轨迹,就要从两种基本方法中选择。其一,你可以指引你的能量及注意力,用其整理思想,集中精神,巩固力量,释放情感以及想象乐观结果,从而使你获得自信,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做出承诺,获得充分的激励去做你要做的事。其二,你也可以直接去做。”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Dan Millman
通过行为实现改变的心理学分析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行为影响态度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往往会在什么时候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可能是读过某本书、某篇文章,或是上过某节课、听过某场讲座、和良师益友的一场深刻交流后等,我们因此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信息,我们在当下的那个时刻深受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产生某种顿悟,我们好似充满了能量,也可以说是某种幸福感的高峰体验,于是我们重新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告诉自己今后要如何去做、如何继续努力,一定要成为理想的自己,实现更有价值、更幸福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当然,在寻求改变前,你需要一个关于改变的态度。态度上和行为密切相关,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比如说,如果我对某个人有好感,比起毫无好感的情况我更有可能和他成为朋友,或者我比较爱户外和旅行,那我就更有可能在假期选择走出家门而非宅在家里看书。所以说态度影响行为不难理解。但随后很多心理学家开始更多的关注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如果我有某种行为模式,我的行为很可能会改变我相应的态度。
行为就好像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大脑不能接受内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我们需要达到认知的协调来减轻内心的不适,如果我们获得某种态度,比如说我想要减肥,所以我需要每天跑步锻炼,而此时我们若没有作出与态度相对应的行为,也就是开始去跑步锻炼,那么我们常常就会陷入一种不良的情绪,“我真的太懒了太没用了”。所以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些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让我们的态度、想法和信念尽量符合我们的行为,于是我们继而慢慢想通,“其实我也没有那么胖,胖点也无所谓,活着就该要舒舒服服的过,享受生活嘛”。于是我们原先的态度被拉了下来,和当下的行为处于了同等的水平(行为影响到态度)。
所以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和灵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作出行动——开始去锻炼、写作、读书,去打那个电话,去见那个人,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那么做。如果不能立马在行为上做出改变,除非之后有相应的行为,否则你的态度会恢复原状,又开始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出合理化的借口。必须要有行为上的改变。
一般我们在上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是读了某本喜欢的书后往往会有一种幸福感的体验,好像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但很不幸我们在经历了这种幸福感的高峰体验之后又会回到原来的幸福基点。这就是对于那些未能在获得态度后做出改变的人而言的。可当我们真的做出改变后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吗?比如你坚持了早期、写作等你认为的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般来说,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的幸福感的确会上升达到高峰,而在经历了高峰之后,这种高峰并不持久,接着会慢慢往下落,但当他们落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基点会比之前高出来很多,之后尽管起起伏伏,但都是以这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基点上下起伏,而不像其他人因为没有改变而回落到和以前一样的水平。
身体和面部表情影响情绪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在你的身体上。“脸部回馈假说”——如果你现在皱眉或者轻微的微笑你体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应了你表情的变化。有一位禅师说过“有时你的欢乐是微笑的源泉,但有时你的微笑也可以成为欢乐的源泉。”实际上,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如果你以一种颓废的姿态坐一整天,唉声叹气,并且对所有的事情都回应以一种阴沉的声音,你的忧郁会一直持续。那怎样才能感觉好些呢?先大步流星走上一分钟,同时甩动胳膊并直视前方。
所以当我们陷入不好的情绪时,首先,我们仍然要接受我们的情绪,接受我们的痛苦并感受它,同时选择用最适当的对自己最有益的方式去面对。比如可以试着去做一些有趣的事,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接触一些快乐的人,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会因为这些有趣的人和事而发生改变,行为影响态度,在这之后看,一定会感觉好多了。其实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是假装高兴,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改变。
态度和行为形影不离,若想让自己更好,更快乐,那就立即去做去行动吧,无论是坚持一件事情,还是给自己一个微笑。
【通过行为实现改变的心理学分析】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