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十六年“漂流”上市,但德盈控股和小黄鸭离迪士尼还太远( 二 )


基本面如何?从招股书中的数据来看,德盈控股在2018-2020年间的营收分别为20.08亿港元、24.3亿港元、23.35亿港元,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则为12.37亿港元,相较2020年同期的9.29亿港元增长33.2%;2018-2020间的净利润则分别为1.89亿港元、3.78亿港元、7.4亿港元,2021年上半年,其净利润达到2.74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 。
不过,满打满算发展十六年的德盈控股仍没能赶上更为年轻的泡泡玛特 。
根据泡泡玛特近年来的财报数据,其2018-2020年的营收数据分别为人民币5.15亿元(约合6.3亿港元)、16.83亿元(约合20.6亿港元)和25.13亿元(约合30.75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9952万元(约合1.22亿港元)、4.51亿元(约合5.52亿港元)和5.23亿元(约合6.4亿港元) 。2021年上半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7.72亿元(约合21.69亿港元)和3.59亿元(约合4.39亿港元) 。可以看出,德盈控股和泡泡玛特间还有不小差距 。
投稿|十六年“漂流”上市,但德盈控股和小黄鸭离迪士尼还太远
文章图片

究其原因,这或许与二者相异的经营理念有关 。
德盈控股的商业模式与泡泡玛特有所不同,后者一直通过盲盒玩具销售的方式将Molly等IP变现,而德盈控股虽然也在电商平台等渠道售卖周边产品,但它近年来更倾向于为第三方提供IP授权,以此赚取各种费用,这点从它相关收入的急速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
2018-2020年,德盈控股从角色授权业务赚取的收入分别为6382.7万港元、8163万港元、9803.9万港元,占总营收比重从31.8%提升至42% 。与之相反,电子商务及其他业务的所占比重在近几年内都处于下滑状态,从2018年的68.2%降至2020年的58.0% 。
投稿|十六年“漂流”上市,但德盈控股和小黄鸭离迪士尼还太远
文章图片

授权业务的快速增长与德盈控股扩张授权商队伍的行为不无关系 。截至今年6月,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授权商已达到346个,授权商品及业务种类也超过了2万种 。与此同时,德盈控股还增加了向授权商收取的最低保证金、设计咨询服务费以及额外授权金,2021年上半年增加的2770万港元授权业务收入正是来源于此 。
在德盈控股IP主力B.Duck超过2万种的授权商品种类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服装及配饰类商品,该类SKU达到1.2万之多 。但问题在于,服装品类利润实际上较低,多依赖走量撑起收入,而对于其他领域的授权,德盈控股的涉足程度不深,鞋履、家具及生活用品SKU数量分别达到3700余个和1200余个,相比服装而言还差得远 。若德盈控股想在收入方面超越泡泡玛特,扩宽自身的授权范围不失为一条解决之道 。
破局之道难寻抛开基本面来看,德盈控股与泡泡玛特实际上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过度依赖同一IP 。正如泡泡玛特离不开Molly,德盈控股和小黄鸭之间的联系也在这几年里变得愈发紧密 。从招股书来看,B.Duck在2018-2020年里为德盈控股带来的收入分别为5389.2万港元、6155.5万港元和7503.5万港元,占总体角色授权收入比重分别为84.4%、75.4%和76.5% 。
投稿|十六年“漂流”上市,但德盈控股和小黄鸭离迪士尼还太远
文章图片

面对如此窘境,两大IP巨头的应对方式出奇一致 。
泡泡玛特这边,它近期一直致力于提高其他头部IP的地位(例如Dimoo、Pucky)并试图扶植更多腰部IP,与此同时,它还广泛通过投资扩展业务版图,在打造地标性门店和乐园的路上也不遗余力;德盈控股也在招股书中强调,公司接下来将继续创造B.Duck家族之外的新角色——例如“Buffy的朋友”——以确保角色持续受到认可 。此外,德盈控股已经在2020年与南京华侨城合作打造了主题乐园,同时还计划在上海开设旗舰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