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年轻人躲进在线文档( 二 )


相较于如今所呈现出的社交属性 , “在线文档”有两次著名的“出圈史”——一次是在郑州特大暴雨期间 , 引发刷屏现象的《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另一次则是在“双十一”期间攻占剁手党们的“双十一主播攻略文档” 。
尽管两次出圈的时间节点有所不同 , 但均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在线文档已超越了单一的工具属性 , 兼具公益性与社交性 , 其应用场景也不仅仅局限于办公领域 , 而是浸润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这是产品经理们没有想到的 。毕竟作为典型的B端产品 , 在他们的设想里 , 比起服务好千人千面的用户 , 企业级客户是一个更务实的选项 。石墨文档创始人吴冰与吴洁曾这样坦言他们的目标:“把中国最靠前的1000家企业都能服务好 , 然后影响更多的企业和影响更多的人” 。
但为什么一个B端产品却能引发C端的拥趸?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到“在线文档”本身 。
从产品要素看 , “在线文档”具备低门槛的操作属性与信息过滤性 。
作为典型的轻量级应用 , “在线文档”自创建到分享 , 可同时在多端口同步进行 , 且如果文档所有者未设立权限 ,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此文件 。另一方面 , 由于文档在创建前期 , 会根据话题或人数设立表格、提示或索引 , 在相关的规则指引下 , 去除了较为冗杂的信息 。
毕业一年后 , 为了联系大学同学 , 李萍也建立了一个可供同学聊天的“在线文档” 。在这篇在线文档中 , 李萍设立了发帖格式与回帖格式:“发帖格式是:emoji+主题 , 回帖格式是re:+内容 。”
投稿|年轻人躲进在线文档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这样的规则下 , 围绕话题与索引 , 相较于微信群内因多人聊天时而产生的信息“碎片式” , “在线文档式聊天”通过提前整合消息让聊天变得更有效 , 也更精准 。
当然 ,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在线文档的匿名性激发了用户的参与 。
在互联网已实名制的当下 , 网络中的个人ID几乎成为现实化身 , 在信息的可溯源下 , 大大降低了用户参与热情 。但在线文档内 , 用户可以隐身于文档中 , 根据话题较为自由的聊天 , 也不会有人刻意追溯单条信息的来源 。
在脉脉内疯传的《互联网公司一线领导黑名单》很好地印证了匿名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匿名 , 这份文档或许将不复存在 。因为在这份“避雷提示”内 , 来自近200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们集体发表了对领导与业务的吐槽 。
投稿|年轻人躲进在线文档
文章图片

而抛开微观的产品视角 , 回到更为宏大的传播结构上 , “在线文档”其实构建了一个“多对多”的围观广场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传播广场内 , 信息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得到了保证 。离开了如今被奉为圭臬的“私域概念” , 某种程度上 , 这是一次典型的社交媒体的回归与复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