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CXO,医药“卖水人”为何受追捧?( 二 )
相比CMO的产能输出 , CDMO将高技术附加值工艺研发能力及规模生产能力深度结合 , 承担起更多工艺研发、改进的创新性服务职能 , 以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输出取代单纯的产能输出 , 成为CMO的升级版 , 日益受到药企的青睐 。
数据显示 , 2012-2019年 , 国内CMO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 , 高于全球CMO市场增速 。2019年 , 我国CMO市场规模达到441亿元 , 约占全球市场的7.9% 。国内代表性公司主要有药明康德、雅本化学、天宇股份、九州药业、联化科技、海正药业和普洛药业等 。
投资逻辑一: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就国内市场来看 , 近些年CXO赛道景气度明显向好 。以A股26家CXO概念上市公司为例 , 2016-2020年 , 营收总额从328亿元增至742亿元 , 年化增长22.66%;净利润从43亿元增至136亿元 , 年化增长33.25% 。
CXO基本面的持续向好 , 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来寻求解释 。
就国内市场而言 , 国内医药行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移 , 助力CXO产业链崛起 。早期 , 我国药品研发以仿制药为主 , 对于药品的药理、毒理研究需求小 , 临床前CRO发展缓慢;十一五以来 , 国家对新药创新的投入逐步增加 , 带动CXO产业链快速崛起 。
尤其是2018年以来 , 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上市许可人制度(MAH)、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创新药医保谈判等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下 , 仿制药价格大幅缩水、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 创新药的比较优势凸显 , 极大地提升了药企发力创新药的积极性 。
数据显示 , 中国制药行业的研发开支由2015年约105亿美元大幅增至2019年的211亿美元 , 年化增长19.06%;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预测 , 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2021年的298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551亿美元 , 复合年增长率约13.1% 。
就境外市场来看 , 跨国药企的CXO订单向国内转移正成为行业趋势 。跨国药企仍是全球医药创新研发的主力 , 近年来 , 在医药研发产业链全球配置资源的背景下 , 我国的人才资源、研发成本、临床试验成本等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推动跨国药企的CXO订单向国内转移 。如基于用户基数 , 我国拥有庞大的病患群体 , 临床试验样本充足 , 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各阶段的研究试验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30%-60% , 成本优势突出 。
同时 ,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 一直是跨国药企的必争之地 , 而跨国药企的产品在国内上市必须通过国内的临床试验 , 客观上也加速了其医药研发服务订单向国内转移 。
新冠疫情之后 , 国外很多产能停产 , 更是加速了全球CXO订单向中国转移的速度 。以药明康德为例 , 2020年逆势加大客户拓展力度 , 全年公司新增客户超1300家 , 占其存量活跃客户数的31% 。
投资逻辑二:行业壁垒高 , 护城河深厚除了较高的行业景气度 , CXO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 , 龙头企业护城河深厚 , 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
一是客户壁垒 。新药研发耗时长、流程复杂、失败率高 , 为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 需要药企与CXO企业深度融合 , 反过来要求药企在选择CXO合作伙伴时非常谨慎 , 这就构成了CXO行业的客户壁垒 。一般来说 , 药企会优先选择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头部公司 , 以便利用其行业经验提高自身的新药研发效率 。而一旦选定合作伙伴 , 为保证研发服务和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 确保产品质量 , 药企便轻易不会更换合作伙伴 , 复购率高 , 利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头部企业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